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把春天变成最动人的课程

已有 562 次阅读   2020-04-01 08:53

把春天变成最动人的课程 

{置顶本公众号][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世界上为什么要有花?我们离大自然有多远?草长莺飞,花开花落,现代人还能有多少兴发感动……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与您再次重温常丽华老师与孩子们为期一个月的春天课程。

一个月里,他们一起学习了五首诗歌、一本科学绘本、一篇图文结合的说明文、一个剧本、四篇关于春天的小文章,还有老师精心挑选的讲给孩子们听的春天绘本,但是,课程最终抵达的,当然远远不止这些。

倘若您在观后,也生发出了打造如此浪漫课程的一二灵感——譬如即将到来的夏日,是不是可以带孩子们做些什么......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陈东强(《 研发卓越课程——新教育实验第十三届研讨会主报告 》《 班本课程的价值、定位与开发 》《 模拟课程:为未来生活而经验 》)

把春天变成最动人的课程

原创|常丽华

1、

春天开启课

我们离大自然有多远?草长莺飞,花开花落,现代人还能有多少兴发感动?

喜欢沈从文那句话: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

“春天在哪里”要唤起的,就是孩子对大自然的敏感和敬畏。

PPT里,是身着彩衣在空中飞舞的春姐姐。我拿出一只如春天般清新的手绘杯子,告诉孩子们是春姐姐送我的,有很多花仙子住在里面——话音刚落,一个孩子说:“骗人!假的!”

我微微一笑:“当然了,如果你不相信就一定是假的,你相信就是真的。”

小时候,我深信每一朵花里都住着一个仙子,深信月宫里住着嫦娥,深信树们会在深夜低语,这是我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信任。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对童话的信任,想象力从哪里来?创造力又从哪里来?

于是,在我用语言营造的氛围里,孩子们开始安静地倾听花仙子的声音,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主题诗《春天》:

风跑得直喘气

向大家报告好消息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花朵站在枝头上

看不见春天

就踮起脚尖

急着找

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哪里

认识花儿,和花儿对话,是春天课程的主要内容。这首诗很简单,我范读后带着孩子们一起表演,孩子们兴致盎然,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把已经盛开的迎春花仙子和桃花仙子的知识也捎带进来。

接下来,我们就去学校对面繁花盛开的生活小区,看看花仙子的样子,听听他们的声音。

一开始,有些男孩子象征性地看了看,就被健身器材吸引过去了。当带了纸和笔的佳慧努力画出迎春花和桃花的花柱时,秀秀老师把孩子们招呼起来,讲了两种花的雌蕊在哪里,雄蕊有什么不一样,再让孩子们去观察——这时候的孩子们,眼睛都瞪大了,花里的神奇世界燃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到大自然里上课,不是简单的一个任务,而是如何唤起学生的惊奇,让孩子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思维在这里发生,那些和花儿有关的词语,就以生动的形象进入到孩子的大脑中。

子涵指着迎春花的雌蕊,很严肃地说:“这个花柱,就是迎春花的宝剑,要来保护迎春花的!”

一会儿,他又对着落了的花瓣说:“花瓣为什么会落呢?那是因为这个花瓣的花仙子跑了,花瓣就没有生命力了。”

当孩子弄明白了事物的奥秘,想象力就不再是单纯的天马行空。因为他了解了雌蕊与雄蕊,这个知识本身就给了他更高级的想象。

回来的路上,看到很多孩子手里拿着捡来的花瓣,我示意大家停下来,说:“请把这些花瓣放回它们的家,大地妈妈接收它们后,变成养料,明年的春天,它们会继续开出花来。如果你们带回教室,它们最终的命运就是被扔到垃圾桶里。”

几个孩子很不情愿。看到诗依那么小心地放回时,我表扬了她,孩子们也就仿效着去做了。孩子对大自然的敏感和敬畏,不是说教,而是活生生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

同行的几个老师说,让孩子观察回来后画画,然后配上不少于四行的诗(孩子说给老师听,老师帮忙记录),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难了?可是,孩子们的创造力给了大家大大的惊喜——

安安画了一幅迎春花和桃花聊天的场景,她说:

迎春花和桃花在聊天

聊着聊着

天空就变成了半个黄色半个粉色的了

小区里的桃花和迎春花比邻而居,竟然给了安安这样的联想!

回到学校,几个孩子看见草地中早已盛开的不知名的紫色小花,纷纷要求用相机拍下来——以前天天从这里走过,怎么就没发现呢?

琪的画只有两种色彩,花的形状也没有,看起来很随意,可她一张口,我就惊异了——

桃花仙子来了

迎春花仙子惊讶了

赶紧着——

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

漂漂亮亮迎接桃花妹妹

她对词语多么敏感!“惊讶”这个词简直用活了!同样让我惊异的是,孩子们准确地画出了两种花儿的雄蕊和雌蕊,科学与诗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其他班级的老师很奇怪,同样观察回来后的创作,为什么小蚂蚁们才思敏捷,语言如此灵动?

首先是课堂当中不间断地浸润,老师对语言有多敏感,孩子就对语言有多敏感。其次就是孩子创作过程中老师毫不吝啬的表扬,以及同伴之间的互相启发——就像一凡,他一开始只说了几句儿歌一样的句子,当我表扬其他孩子句子的与众不同时,他就把自己的画拿回去,说要再想想,几番折腾,他最终说出了这样的诗句:

花仙子睡着了

我们一来

她们就醒了

2、

世界上为什么要有花

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孩子的第一反应又会是什么?

我们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什么样的语言。同样是一年级孩子,一个阅读书单里只有科普的孩子,和一个阅读书单里只有童话的孩子,回答肯定不一样。前者有可能看不到美好(国内科普读物的语言大多太生硬了),后者有可能无法洞悉真正的秘密,想象力就会受到限制。当然,你更不可能指望一个天天看动漫,或者沉浸在网络游戏中的孩子,会破译大自然的语言。

当我看到英文版的《世界上为什么要有花》这个绘本故事时,我一下被它吸引。我请读高中的女儿翻译过来:

……

这些沐浴在阳光下,

或者飞舞在月光中的动物,

都喜欢饮食芳香的花蜜。

花粉从一个雄蕊的花药里,

旅行到一个雌蕊的柱头上。

你知道吗?

花粉必须要旅行,

路上,它也必须要停留一会儿。

这样你就能明白,

为什么这世界繁花盛开。

……

这个故事用诗意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画,主要描述了花粉和种子的旅行,花儿对世界的意义,以及花儿如何变成果实。

这样的故事,如果国内能引进更多,将是孩子们的福音啊。科学本身是美的,遗憾的是,我们的科普读物很难呈现这种美。

我把它作为春天课程的第一个单元——整个绘本放到了教材里,这也是对花儿概念的理解。在孩子们读熟、理解的基础上,课堂上我们只做一件事:小组合作,从故事中找出花儿盛开的理由,尽量找全。然后,小组推荐一名代表汇报,大家一起讨论。这是科普故事,提取信息就是这一节课的核心目标。

什么是自学能力?在很多教室里,自学能力沦陷为做题能力——不同的孩子给予难易不同的题目,孩子笔答完成。在自学能力中,依据线索检索信息,分类梳理提炼是最基本的能力,与人对话、争辩,说服对方或借此修正、提升自己的观点,则是高等的能力。这些,是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的。

之后的三个晨诵里,孩子们站立,调整呼吸后朗读这个长长的科普故事——对结构的理解,对故事的整体把握,这让孩子们的朗读有了很大的提升。

最高的朗读是理解,无技巧可言。这些,就是这个故事的意义吗?远远不是。科学不在书本中。一年级的科学,不是为了获取一些科学词汇,就像孩子会读雄蕊和雌蕊这两个词语,却没有细致观察过,这些词语就没有意义——很多家长过早地让孩子进入大量的科学阅读,这是一个误区。一年级的科学,是从观察、种植、实验开始的,这是科学的浪漫期。

所以,一方面,我们收集各种各样的种子,观察这些种子的特点——对种子的研究,是对生命最初形态的研究,孩子们很感兴趣。然后,我们又带着孩子们解剖蚕豆和花生种子,观察种子内部的结构,继而让孩子种下自己喜欢的种子,记录种子的成长旅程。

那天,依抱着她的花盆,那么欣喜地告诉大家她的种子发芽了——我告诉她,一定要隔几天就拍一张照片,并及时画下它的变化。那一刻,有着男孩子气质的依,一下子温柔起来,甜蜜地看着那两枚小小的嫩芽。

等到每个孩子的种子都开出美丽的花,我们会在教室里举行花展、摄影展和写绘故事展,那将是怎样的情景?

另一方面,我们继续到大自然里观察,看看那些词语是如何活生生地存在着的。

一天午饭后,和孩子们在花丛里漫步,佳颖看到一丛丛白色的小野花,那么自然地蹲下来,那么小心翼翼地说:“哦,甚至是杂草上开出的野花,也有盛开的理由。”

我感动不已。世界上为什么要有花?对它的解释来自一个诗意的科普故事,对它的理解和感受却来自生活本身。

3、

鼓励孩子和校长PK

时任校长叫李振村,我们喜欢叫他村长。孩子们也这样叫。

“村长,我们要找你PK!”有那么几天,如果村长迎面和我们孩子走过,准会听到这么一句话。

五十岁的村长,一幅爷爷范,不管和哪个孩子说话,都是俯身弯腰到平视孩子眼睛的高度。“行啊,PK什么?我需要准备吗?”

“保密!”孩子们得意而去,留下愣愣的村长。

原来,村长亲自为我们编写了《花的世界》一课,选了十四种或者不常见或者漂亮的花的照片,配上文字,让孩子们去了解这些花儿。

怎样的设计,才能点燃孩子的好奇呢?这一课,既要让孩子学习如何介绍一种花,又要引发孩子继续研究这些花儿的兴趣,让他们能兴致勃勃地往前走,我就想到了和村长PK。

村长可不是等闲之辈。百度百科都有对他的介绍。孩子们不懂这些,但仅“校长”本身,就够他们仰视的了。如果挑战成功,必定会激发孩子们的成就感。

OK,这就开始吧。

先从村长介绍的含羞草开始,读图之后读文字,孩子们分析出村长先写了含羞草花的颜色和样子,又写了它名字的由来——此谓文本细读。接下来看铁树,同样读图读文字,扣住花的特点和名字的由来两个方面,强化孩子对结构的理解——此谓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不过,村长写到了铁树开花,却没写出花的特点,于是,在我介绍了铁树的雄花和雌花之后,村长的文字就开始被孩子们“挑出毛病”来了:

“MS常,MS常,我知道啦,村长说铁树难开花,但我们学习的是《花的世界》,我们要寻找花仙子哎,可是铁树的花他一点儿也没写。”

“好啊好啊,超级大挑战来了!一会儿我们也来写写铁树的特点,和村长PK,看谁写得好。”

顿时,孩子们两眼放光,摩拳擦掌。趁着这个势头,我们继续挑村长的刺:猪笼花的特点也没写出来诶!风铃花那么美丽,怎么只能写一句话呢?

村长当然不会把每种花都写得那么详细,他留下的空白,就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的。

很多老师在听课,感慨一年级的小孩子也可以兴致盎然地学习描述事物的特点,这在一般的教材里,是三年级才开始的训练。其实,只要老师能调动孩子的热情,唤醒知识的魅力,任何内容的学习都有可能。反之,任何内容的学习都是枯燥的,即便那是一首好玩的歌谣。

孩子们课堂上的创作,自然水到渠成。

庄研心思细腻、敏感,他的描述中,就带有他自己的特质。这孩子聪慧,竟然能给猪笼草编了一则谜语:

含羞草的花就像地上的小摩天轮,圆圆的,十分可爱。它的叶子就像绿色小舟,又细又扁,轻轻一触,它就像害羞的小姑娘,捂住自己的脸蛋,身子缩成了一条细线。 无论何时,它都喜欢捕虫子。它的香味很诱人,它的口很滑溜,像一个大袋子。(打一种花)

安安讲述的风铃花故事,简直就是她自己的故事:

风铃花就像一串串银铃,风一吹过,她们就叮铃叮铃响起来。有一个特别的小风铃花,她太小了,不会发出这样美妙的声音。她很羡慕那些大银铃,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一阵大风吹过,小小的风铃花没有握住枝条,就被吹来下来。小风铃花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滚啊滚啊,就滚到了外面。“啊!”她大叫一声,“好美的世界啊!”

这样的故事,总让人心疼。年龄最小的安安,常常羡慕鑫然的能歌善舞,羡慕佳慧极强的学习和组织能力——虽然她的朗读无人可及。她爸爸妈妈又不在身边,有些情绪无处释放,心里难免失落。

前几天,她妈妈和我商量,还是让安安回山东老家,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安安这两天也总和我唠叨:我就要回去了,我很想回去呢。这个故事,就是她的心思吧?这里的世界再美好,没有爸爸妈妈,就是不美好的。安安有着极高的讲故事的天赋,希望她能遇到一个喜欢故事的老师,让故事不断地照亮她。

佳颖别致的构图,简约的语言,重要的是她自己的生命在场,给了我大大的惊喜:

猪笼草散发出的香味,引来许多小虫子。关上口袋,虫子就出不来了。我真想去闻一闻。

铁树,你是像铁一样坚硬吗?如果是,请你快来保护我的家人吧!

含羞草,我一碰触你的叶子,你就像脱了外衣一样,害羞起来。

……

每个孩子,都怀着深深的热爱来创作花仙子的故事,准备迎接和村长的PK。除了课堂上的创作,孩子们回家后也开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花。子涵喜欢上了大王花,和爸爸一起查找资料研究,早上到校后就和我叨叨几句。随后的一周里,孩子们在又完成了两次花仙子的写绘故事之后,村长就被邀请到了教室里。

PPT里,是大大的“小蚂蚁PK村长”。佳慧代表小蚂蚁们读了PK书后,孩子们一个个骄傲地登台,丝毫不紧张,“请”字开头,“谢”字结束。

村长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始终俯身倾听,一个孩子说完了,他必定站起来和孩子对话,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赞美,并点评每个孩子的作品,承认他们比自己写得好。

下课前,村长一句“你们大获全胜”,孩子们欢呼雀跃,开始教村长跳春天课程的主题歌《春天在哪里》。村长跳得很卖力,拍手、转圈、跳跃,虽然动作不协调,脸上却始终都是笑。孩子们和村长一起舞蹈,都笑盈盈的。

据说,美国一个校长为了鼓励全校学生读书,承诺学生只要读够多少本,就当众亲吻一头小猪——为了让孩子挑战成功,校长这一奇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我还是喜欢村长的这种温和。新鲜的刺激,只是一时之效;共同生活里的惊喜,是随着课程自然而然发生的。是的,自然而然,不刻意为之,才是真正的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村长深谙这一原则。

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崇天一看自己的作品没有机会展示,急得哭了。我就动员没有来得及和村长PK的,追到村长办公室里,当面说给村长听。

在办公室里,我看村长一直弯腰站着,聆听每个孩子,在每个孩子的作品上签字。就这样,每个孩子都有了和村长对话的机会,这对孩子来说有多重要?

权威是可以质疑的——只要我们能拿出更好的作品,说服权威。孩子们因此懂得努力的意义。

最了不起的人总是谦卑的。当我们回顾这一天的旅程,看村长的照片时,我告诉孩子们,如果将来你们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要永远记得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当然,比这两点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非常开心!这不是肤浅的热闹,而是孩子们自身极高的成就感,他们可以发现,自己竟然可以赢过校长!成就感带来的,是生命的尊严。

教室,应该让每一个生命获得尊严。生活,才会让每一个人对它充满期待。

4、

诗歌的意义

教材里选了四首表现春天和花儿的诗,四首诗之间,有它内在的逻辑,从而构成一个诗歌的小课程。

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诗歌何为?如果诗歌仅仅是朗读、识字,如果诗歌在孩子生命之外,它的意义就缺失了。

学习诗歌的目的,除了感受诗歌本身的美好,还要借助它感受春天、理解春天,以及让每个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在场。所以,诗歌、春天和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要编织在一起。对低龄段的孩子来说,诗歌是兴发感动而非分析,是反复吟哦而非肢解,是切己体会而非置身事外;对诗歌的理解,要借助老师的讲解与示范而抵达。

第一首诗,选了顾城的《梦想》:

种子在冻土里

梦想着春天

它梦见——

自己舒展着颤动的腰身

长睫旁闪耀着露滴的金钻

它梦见——

蝴蝶轻轻地吻它春蚕张开了新房的金幔

它梦见——

无数花朵睁开了稚气的眼睛

就像月亮身边的万千星点......

种子呵

在冻土里梦想春天......

很多人都说,这首诗太难了!一年级的小孩子怎么能理解?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带给孩子。这是一粒种子的梦想,课堂上,你只需要把孩子卷到这首诗中,以故事的方式往前推进,自然有无穷的趣味。

“我们赞美花儿美丽的同时,你可曾想过,当它还是一粒种子时,会有怎样的梦想?”

朗读第一小节。

“这冻土如此坚硬,这地下如此黑暗,小种子啊,你在梦想着什么?”

很自然地,你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孩子在不自觉中以种子自居——当他就是那一粒种子时,他的生命就已经和诗歌融为一体了。然后,你把诗歌巧妙地一改:

我梦见——

自己舒展着颤动的腰身

长睫旁闪耀着晶莹的露滴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表演也好,借助图片理解也好,此刻重要的是孩子的生命在场。朗读指导,也就水到渠成。

“亲爱的小种子啊,你梦见自己冲破冻土与黑暗,你梦见自己被雨水滋润,你已经向世界宣告你的到来,这样的一个梦,就足够了吧?”

又回到第一小节,反复吟哦,并带出第三小节。诗歌的节奏,就是课堂的节奏。就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梦想一次次被提及,直到开出万千花朵。

最后一小节,和第一小节遥相呼应,聪明的佳慧,在我们整首诗反复朗读之后,不等老师提及,她就发现了:“为什么最后一小节,意思和第一小节一样,字的位置就变化了呢?”

“你们读读看,为什么最后一小节,‘种子呵’三个字要单独一行呢?想想你的梦想,成为一枚小芽,成为一朵小花,成为一片花园,你的梦想如此美好,种子呵,我怎么能不喜欢你?怎么能不赞美你?”

哦,原来,这是由衷的赞美啊。孩子们释然微笑。这时候再读,感受就不一样了。

“种子啊,你还会梦见什么呢?”孩子现场创编诗歌,以前习得的语言被唤醒——词语,在运用中被赋予意义。有的老师问,为什么小蚂蚁们现场说出的句子,总是那么诗意、美好?很简单,还是课堂的日日浸润,还有孩子们日不间断的阅读。

最后,再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梦想——当孩子们神情肃穆地说出来,你不可能不被打动。

昊博一个标准的立正,说自己将来要成为海陆空全能战士。乐微说,她要成为一个舞蹈老师。子涵说,他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佳慧说,她要成为一名画家。清辰说,他要成为一个陀螺高手。当思琪开口时,我瞬间被她击倒——她说,她的梦想就是MS常老了还要教着她。哦,我要怎样努力,才能不辜负孩子?

孩子们一个个说完了自己的梦想,就吆喝着要秀秀老师说说,要MS常说说。他们总是很自然地把我们也带进去——这种气氛,让我小有成就。如果不是亲切、自然的氛围,如果不是平日里不断地相互编织,孩子们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秀秀说,她小时候喜欢把家里的录音机啊,收音机啊什么的都拆了再装起来,梦想着长大了成为一个发明家——没想到,成了老师后,也带着大家做起了实验,小时候的梦想,可不也实现了。

我说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作家,长大后果真就成了一个喜欢写故事的老师哦。孩子们呵呵地笑了。

这就是一年级的诗歌教学:兴发感动、反复吟哦、切己体会。第二首选了《嫩芽》:

一枚嫩芽

在泥土中快活地叫着

脱去冬天的衣衫

一枚嫩芽

带动成群的嫩芽

快活地摇晃着脑袋

风,在一片摇晃中

在一片叫喊声中

把春天扶出了地面

这首诗,就可以和《梦想》互文编织了。这枚嫩芽,为什么那么快活地叫着?那是因为整个冬天的梦想啊——舒展着的腰身、蝴蝶的轻吻。这枚嫩芽,为什么有要带动成群的嫩芽?还是因为整个冬天的梦想啊——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芬芳春满园。当诗歌之间互相打通,当孩子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时,我看到了他们眼里的惊喜。

“谁是小蚂蚁教室那枚带头的嫩芽呢?”朗朗的《梦幻曲》中,出现了一张张孩子们生活的照片:佳慧就是那枚嫩芽啊,因为有了她,风信子组成为获奖最多的小组。嘉迅就是那枚嫩芽啊,他把规则放在心里,无论周围多么吵,他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这就是编织,是诗歌和孩子生命的打通。

第三首诗,是金波的《春天》,最后一首是歌谣《十二月花》,我们用了《刘三姐》中的唱调,男女生之间、老师和孩子之间开始了对歌:

嗨——

正月什么花香又香诶,嗨,香又香?

二月什么花盆里装诶,嗨,盆里装?

三月什么花红十里?

四月什么花靠短墙诶——

嗨——

正月梅花香又香诶,嗨,香又香。

二月兰花盆里装诶,嗨,盆里装。

三月桃花红十里。

四月蔷薇靠短墙诶——

……

歌声中,教室成了花海,里面站着一群歌唱大自然的人。每一个在教室听课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唱着,笑着,沉醉在花的世界里。

四首诗歌结束时,安安也要离开我们了。

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告别仪式。当我们一起诵读这些诗,安安哭得稀里哗啦,这不仅仅是诗,这是我们的共同生活啊。

孩子们也把万般不舍,化在了送给安安的画和故事里——他们一一读给安安听,给了安安一个深深的拥抱。令我惊异的是,孩子们画的几乎都是花!而且,每幅画里的情感,浓厚的几乎溢出来。大大咧咧的子涵,画了很多花,希望安安会经常想起这些我们一起看过的花。他又在自己画的铁树旁边,写了一句“希望铁树开花,希望再能见面”。

祝福安安。如明亮所说,要永远像花儿一样美丽。

这就是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些美好的事物,生活会平淡无味,教室会沦为平庸,人与人之间,也将缺乏有意义的共同话题。教育,就是要在大家都熟识的空间里,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5、

和花仙子的约会

决定和孩子们去北京植物园和花仙子约会时,正值海南一所学校组织学生游学发生翻车事故,大家不免紧张,年轻人更是忐忑不安。在中国大多数学校里,集体外出游学几乎成为禁忌,只要一句话就让一切可能丧失:万一出点事,你能负责得起吗?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谁为学生游学的安全买单?相关部门什么时候能有政策出台?在这个风口浪尖上,我们仍旧决定按照课程计划,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里去——事情总得有人去做吧?

首先要做的是保证安全。车的质量,司机的专业化,车程的规划等等,我们都一一讨论。同时,邀请有时间、有热情的家长参与进来,一个大人最多带三个孩子,既保证孩子在园内不会走散,又保证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孩子观察。

其次,游学是人格培养的最佳机会之一:在公共场合,什么是得体的行为?面对大自然,我们应该是什么态度?

行前,我们就和孩子们约定:1、和花仙子约会,不是和零食约会,所以,不带垃圾食品,午餐价格不能超过20元。2、做文明乘客,在车上保持安静,不给司机师傅带去干扰;不乱吃东西,维护车内卫生。3、和花仙子约会要彬彬有礼,给花仙子留下美好的印象,不给“花仙子王国”带去麻烦。

最后考虑的,才是如何引导孩子有目的地去观察。这时候的植物园,各种桃花开得正盛,孩子们要学习如何进行比较,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其他花儿开得也盛,孩子们要学习如何细致观察,能说出它们的特点。

我请一直在教室听课的两位老师制作了"花仙子王国之旅"的册子,封面设计了植物园导游图,册子里面分为“和桃花仙子约会”、“和百花仙子约会”两部分。花仙子们在书页中绽放,再加上她们的自我介绍,还有细致的观察引导,每个孩子就有了和花仙子约会的“通行证”。

有了小册子并不是万能的,课堂上,老师还要引导孩子如何和花仙子对话。孩子们已经完成了六篇和花仙子约会的写绘故事,昕泽观察海棠花的写绘尤为精彩,他就像植物学家那样,细致地画出了他眼里的海棠花。所以,当我们重温昕泽的作品,提出“像昕泽那样和花仙子约会”时,孩子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然后,我们分享了植物园内能看到的那些花儿,孩子们通过图片去观察——真让人惊异呢,一株红碧桃,一株寿星桃放在一起,孩子们已经在学习从很多方面去区别它们。

我告诉孩子们,我爱你们,所以我知道你们每一个人的特点;你如果喜欢一朵花,就应该了解它的样子、清楚它的特点。

但是,植物园内还有一些我们叫不上名字的花儿,我就把金子美玲的《草的名字》略作改动,带着孩子们来朗读:

别人知道的花的名字,

我一点儿都不知道。

别人不知道的花的名字,

我知道好多好多。

那都是我取的名字,

给我喜欢的花取我喜欢的名字。

别人知道的花的名字,

也不过是谁给取的吧。

花的真正的名字,

只有天上的太阳才知道。

所以我取的名字,只有我在叫。

给自己喜欢的花,取自己喜欢的名字——当孩子可以给花儿命名时,他和花儿之间,就有了一条秘密通道。

遗憾的是,我负责的一个班级图书馆项目要在孩子们游学那天来验收,牵扯经费拨付,我必须留下来。当我在同行老师的笔记里读到孩子们的表现时,感动不已。

炎桐是个很细心的孩子,因为他的MS常没有来,炎桐就想把他在植物园所见的植物都记录下来,等回到MS常身边,再一个个讲述给她听。植物园郁金香的品种特别多,红艳似血的“逃亡”,色如雪的“白色的梦”,浅粉的“肉色记忆”,黄灿灿的“纯金”等等,他一边读着郁金香的别称,一边看我是否都记录了下来。

“炎桐,你光让我记录下来他们的名称,那MS常怎么知道他们的样子呢?”

“我可以给MS常形容它们的样子啊!它叫‘黄绣球’,是因为这朵郁金香颜色是黄色的,样子又像绣球一样圆圆的呗,所以叫‘黄绣球'。还有‘逃亡'郁金香,你看它的颜色多像我们身体里流的鲜血啊!只有逃亡的人才会受伤流血。”一年级的炎桐啊,你爱着MS常,才会这般地认真读,认真看,才能抓住将花儿的特点与它的别称联系在一起!你真了不起。——来自克拉玛依的访学老师 陈慧

6、

春天,再见

在这段旅程中,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创作的欲望被激发了出来。

我和孩子们约定,关于花仙子的画和诗全部在学校完成,不给爸爸妈妈看,等我们画完了春天开的花以后,就订成一本书,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在课程结束仪式上,孩子们会走过红地毯,从爸爸妈妈手中接过自己创编的这本书。

有一天早上,佳颖蹦跳着跑到我面前:“今天观察什么花啊?我迫不及待想要画画、写诗了!”

给孩子一个可以想见的成果,让孩子因此充满期待——他的创作热情就会被激发,再加上适时的反馈和评价,我几乎可以预见最后的精彩了。这个精彩,就是孩子的成长,是孩子在这个课程中的观察、绘画、语言、思维的综合发展,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热爱。

于是,课程结束仪式上,我们邀请爸爸妈妈参加,一起分享了我们如何走过的这段旅程。当孩子们开始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时,来自家长的惊叹声不绝于耳,孩子们那个得意啊!更让孩子们得意的,是当他们的书呈现在家长面前时,家长们吃惊的表情。

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告别了春天课程,开始迎接下一个充满期待的课程:神奇的海洋世界。

(文章转自搜狐网星教师,向作者编辑致谢!)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