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我们要养成诗的气质和诗的韵味

1 已有 99 次阅读   2021-08-23 12:33
我们要养成诗的气质和诗的韵味 

作者:丁芒 中天易张永红整理

我爱诗歌,写诗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经常有写诗的动和欲望,简直成为癖好,有了瘾头,不可一日无此君。对日常见闻,也常是从诗的角度去感受、去思索的。我性格本来就过分简单直率,胸无城府,感情容易冲动,喜怒形于色,染上诗癖,就更显得书生气十足,固执近迂,世情更不练达,天真得可笑,与自己的年龄、阅历,极不相称。仿佛物质的我生活在这大千世界之中,而另外却有个精神的我超出世外。我写了一首自己满意的诗,就整天被一种欣慰的情绪浸染着,许多令人苦恼的事,也改换为悦人的亮色,假如这天没空写,写不出,写不好,虽然照样干着许多繁杂的工作,一空下来,仍然会嗒然若失,意沮神伤。诗癖,包括诗的感觉,诗的思索习惯,诗的趣味,诗的情绪,等等,浸润了格之类人的本质性的东西,形成了与其他人不大相同的特色。而这种本质,往往又对他感受生活的敏感度、思索的深度,表达能力、作品的个性等,都产生影响。

这是先天的秉赋吗?是生活的习惯和方式吗?是性格和情绪吗?都不是,也许是这许多因素的综合。人家笼统地称之为“诗的气质”。其实也只有用这种不太确定、提摸不住的名词,才能概括它。有人用“艺术细胞”这名词,我觉得未免过分强调了先天的秉赋。

我说这些,是因为觉得,“气质”对于一个写诗的人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只有生活在诗里(我这里不是指客观生活环境的诗情画意,而是指精神世界的自我诗化),才能写出诗来。同时,我也是想说明,“气质”中有先天的成分,但主要还是后天养成的。

我国是诗国。不但有悠久的诗歌历史,汗牛充栋的诗歌遗产,而且诗歌普及到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过去和现午多从事着多种行业的人,在写诗。诗歌甚至成为人们相的一种高级形式,处处有诗。诚然,从民族传统、社会环境来说,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及我国人民,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以得到诗的深厚的陶冶。这对我国人民的诗的气质的培养,提供了绝好的条件。我就从自己的经历,来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记得小时候每天上学,一路上爱读各家门上的对联,这些对联,都是极工整的格律诗,有的还直接取自古人的诗句,思想内容且不去说它,从意境和词藻来看,颇不乏佳制。我每天咀嚼着这些诗句,渐渐领悟到不少东西?我最受看小说,旧社会和现在不同,民间差不多只有旧小说流传。我在读高小阶段,把我国著名的旧小说都已浏览了一遍。这些章回中几乎到处有诗,每回开始总有篇《西江月》之类的词,作为一章的楔子,结尾也总要咏叹短诗两句或四句。行文之中,诗词更多,使读者在阅览小说的同时,领略到诗歌艺术。当然,根据作者的才调高低,这些诗大有好坏,有的的确是俚俗不堪,毫无诗味,但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引起他前歌的认识和兴趣,已经足够了。我的历史知识和对于诗的爱好,最早都是从旧小说中来的,这也奠定了我一生喜诗歌的基础。

中学时代,我已经懂得自己去寻找诗词来读了。每晚自修跟毕,就抄一首唐诗在纸条上,利用熄灯前的十几分钟空隙,倚枕吟哦,领略其醇醇诗味,这样,每天就可以记住首。平时衣袋里则放一本《绝妙好词》,开会空隙,游成之余,展卷把玩,俯仰吟诵,咀英漱玉,出神入化,有时达到忘我的境界。日久天长,逐渐感到有一种充实感,还有种气氛笼罩着自已,看到云霞幻变,草木枯荣,或者人间哀乐,世事播迁,心都有所感,有所思,就有从读过的诗词中体味或者感觉到的意境、情绪,隐隐约约袭上心头,类似情景的古诗词句,也不知不觉从心间流向嘴边。人的感情变细腻了,易感了,也很自然地产生了创作的冲动。我读高中的时候,经常写一首七律,或者填一首词,夹在作文簿里缴给国文老师批改。因此,可以说我的诗歌创作,是从古体开始的,后来才开始看一些新诗作品,也才开始学习写新诗。

我并不提倡从古体诗词中学习、感受、受熏陶于颓废消沉、遁世洁名、淫奢矫饰种种士大夫、封建文人的思想感情、风调词采,而应该汲取其健康的部分。我也反对完全重复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题材和构思、词句,这样学习,无异自寻桎梏。但是,我还是主张应该多多从古典诗词的遗产充分吸取营养,这就包括了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诗的气质”。我在读高中的时期,读古典诗词所领到的那种精神境界,也许正是“诗的气质”形成时,在我心灵中的感应。

决定一首诗的题旨的,是作者的世界观,但决定你写出的是不是诗,光有先进的正确的世界观,当然是不行的。“诗不能释之为“写诗的人”,而应当解释为有“诗感的人”或具有“诗的气质”的人。我们中华民族有我们自己的特殊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习俗风情、生活方式,我们要求中国的诗人,应该是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诗的气质的人。因此,不用说继承诗歌的形式技巧,即使从培养掌握民族的诗的气质来看,我们也应该充分地从古典诗词中去寻求,去感受,去领略。我国现代文坛巨擘鲁讯、郭沫若、茅盾等,莫不精通古典文学和古典诗词,可惜我们后人中,有的却于偏见,对自己老祖宗的东四倒反而抱着虚无主义的态度,弃如蔽屣,甚至动辄以复古倒退的危言来阻挠对古典文艺的学习与继承,这种现象实在是可悲的。

提倡学习古典诗词,绝不是提倡放弃对当代新诗的学习、研究与创新,更不是提倡写古诗。提倡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陶冶自己的诗的气质,并不是说诗的气质的陶冶只有研习古典诗词之一途。多读当代好的新诗、名著,取具佳句,除其精醇,同样可以取得潜移默化、移情易性的效果。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新诗的历史才六十余年,虽然在全国解放前和解放后,都不乏名篇佳作,然而总起来说,积累不多,与有几千年历史的我国古典诗词的成就,是无法比拟的。对这些千古传通的名篇,加以反复揣摩、体,当会收到更为深刻的效益。

现在有一种情况,倒也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古典诗词的书籍、刊载旧体诗词的刊物,销路大大超过新诗。这也从一个角度(即读者选择的角度),反映了新诗的质量不高。新诗质量不高和读者面不广,原因当然很多,我觉得许多新诗作者,古典文学、古典诗词的学习不够、修养不深,有的人甚至很少涉猎,这恐怕也是一个原因。我把祖国文学遗产比作神州大地的土壤,树木花卉只有植根于丰沃的土壤里,才能长得枝荣叶茂,花繁果硕。只有植根土壤以后,多浇水,多施肥,才能起到促进生长的作用;而脱离土壤,浇再多的水,施再多的肥,也是不行的。离开我们丰沃的民族传统的土壤,光知道借鉴这个、引进那个,也很难培育出中国诗歌的繁花硕果来,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吗?

我觉得“诗的气质”,就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并且确实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写诗的人没有诗的气质,很难写好诗。而诗的气质,也和世界观一样,是可以通过学习、研究、潜移默化,而养成的。现在有些青年同志功底本来不深,却又蔑视学习,全凭一时的机锋、偶尔的爆发,虽有时也能写出可读的作品,终是捉襟见肘,如墙头小草,头重脚轻,难免于摧折。

养成诗的气质这一问题,我希望能得到广大爱好诗歌的同志们的重视。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