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空杯中,万物生华 | 高若栋【诗选】

1 已有 144 次阅读   2021-11-24 15:45
空杯中,万物生华 | 高若栋【诗选】 

——诗歌与词,风或山或水,或可触及或虚无之感,无外乎文学逻辑的载体与塑造过程中频繁与疏离的事物。那么意向为何,所思何事,以及字里行间的情节连绵,与人与世的交融蔓延。

需要有解答,或者说是不尽相同的理解方式。

在千古的历史演化中,大抵是早已给出了答案,以提笔者的角度观物,剖析的过程会顺畅许多,答案绝非唯一的,文学的探知亦绝非易事,而诗人便是诗歌的核心要旨。

©️摄于2021年3月,成都市三联韬奋书店发布会后,高若栋亲自莅席为读者与嘉宾签名。(图源:【封面新闻】)

近日,在粤部分文化媒体便针对这一问题的探知开始努力,本次访谈的对象便能够看出一种新的发掘思维正式形成,走入年轻的作家。

自高若栋的内容,澎湃新闻记者借其思考与审视的角度,新颖之感跃然纸上。

让诗人,读诗人的诗… …

©️图源:来自【腾讯新闻】及作家授权

©️图源:来自【腾讯新闻】及作家授权

对于同一作品的解读,个人与个人间的理解是不会尽然相同的,甚至还会出现类似分歧与差异化的存在。“千人千面,如同汉语言中的一词多义一般,相信所有作家提笔的初衷一定不会是为了取悦他人,这样违背于本心。”高若栋曾在访谈中如此讲到。

"17岁、18岁、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内容官、顾问... ..."这样的字符与标签是外界对于高若栋最直观的印象。

他很年轻,甚至平移到千年之前,都还是尚未弱冠的年纪。

在文坛之中,若栋的能力与德行大抵是担得起诗人与作家等等诸如此类沉重的冠冕与称谓的,甚至在不少的前辈名家与领导眼中,若栋甚至与卓越一词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接壤。

大抵,是探究于诗人的视野与入手角度,乃至看法和流派风格的探寻问题。

故此,高若栋的两首近期之作,被媒体先后搬上了报道。

《八声甘州》是发自唐宋经由乐府、大晟府改制定制后规定的重要词牌,苏轼、辛弃疾、柳永、贺铸等等名家纷纷不下数十首以此格律填写的作品,流传百世。

高若栋也依次词牌而作,用他本人的话而言便是“趁着四下无人,月黑风高,我才敢于提笔的。”

风趣与幽默,貌似是诗人这一群体的特点之一,在高若栋身上也不例外。

“那是一个黄昏后将夜的时刻,时下我刚刚睡醒,人是不完全清醒的,因为前一晚熬夜看球赛的缘故。之后就这样去上课了,挑了一个靠窗角落的位置落座。

闲窗之畔,勾起了当时的思绪良多,我开始思考起自古以来文学对于诗人而言的目的和意义。是唐宋之时的干谒文章?还是魏晋之际的云游散篇?无外乎,这些指向的最后都是功名利禄。

今人有着自己的思考,结合当下的境遇。大概不会再进入终南山隐居避世,寒门与士族的差异化开始淡化。

那么什么是功名与人生的轻重判断呢?

是谢安宰执半生,最后不得已再归东山,辞去建康城内的一切。还是刘裕位极人臣,最终选择踏破一步之遥的皇权。

更多的史料里翻覆波折,若是本人,将选择清闲,其后再一二许人间烟火事。”

高若栋对于这一首的解读,不可谓不精炼而优秀。短短两百余字,是波澜壮阔的故事,而这两百余字的背后,则是更短的一阙词。

《鉴·菩萨蛮》则是高若栋今年以来现代诗歌的集中体现之一,时空的穿梭感与文字间精妙的把控与串联都是其显著的风格和独特手法所造就。

人称的转换、虚实的结合、以及娓娓道来的开篇,和深远宁静的收尾。构成了这首诗歌的版图。

©️摄于2021年3月,成都市三联韬奋书店发布会上,高若栋在接受采访时谈及对于诗歌创作的选择观点,斟酌中由心而取物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