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是很奇特的时代,按理来说,经过了初唐的厚积薄发,盛唐的百花齐放,特别是诞生了李白和杜甫两位大神之后,诗歌文化就应该和万事万物一样,会有一段从高峰到低谷的沉寂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繁华不再,民生凋敝,诗歌更应该低沉。然而,中唐却依然爆发出它的勃勃生机。
此时,元稹、李贺、贾岛、孟郊等杰出诗人挺身而出,打破了月盈则亏的铁律,使得唐诗依旧向前发展。特别是白居易,不仅以直率浅白的文风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更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影响了后世文人,让诗歌不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因此,白居易被很多人认为是既李白和杜甫之后的第三人,别人尊为“诗王”和“诗魔”。然而,在他去世的时候,甚至连唐宣宗也被惊动了,亲口封他为“诗仙”,几乎抢过了李白的风头。只是因为后世文人并不买账,才没有继续抢镜。
那是在会昌六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享年75岁。虽然此时还是唐武宗的年号,但唐宣宗已经在当年四月就登基称帝了。本来,白居易德高望重,唐宣宗甚至打算启用他为宰相的。即便年纪大些,也可以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想法还没有变成诏书,白居易就在洛阳长眠,唐宣宗自然十分难过。他赠白居易为尚书右仆射,谥号“文”,给予了很高的哀荣。而且,唐宣宗还亲自为白居易写下了挽诗: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在封建社会,尊卑等级观念是很强烈的。皇帝能给臣子写诗,特别是给并没有为自己立下什么功劳的臣子写诗,是极少见的。在这首诗中,唐宣宗开篇就哀叹:“您应该永远在大唐写出锦绣的诗歌,怎么才写了六十年,谁就带着您去另外一个世界当诗仙去了?”
颔联堪称神来之笔,也被很多人高度评价。唐宣宗巧妙地将白居易的名字和自号镶嵌进去,不但别出心裁,也表达了自己的崇敬之情:人似浮云,想留也留不住,只希望您能随处安居;造化无常,不能将您唤回,只希望您能在天上逍遥快乐。
颈联又非常精彩,它将白居易艺术成就最高的《长恨歌》与《琵琶行》穿插进来。后世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这两首长篇诗歌,白居易的定为将会是普通一流诗人。就是因为这两篇太过精彩,他才奠定了伟大诗人行列,可以与李杜比肩。
最后,唐宣宗既是宽慰亡灵,也在宽慰自己:文章千古事,您的诗歌路人皆知,我也会时时想念您的。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唐宣宗对白居易的崇敬,同样反映了白居易已经是全民偶像,无论是九五之尊,还是贩夫走卒,都被迷得如醉如痴。然而,诗中首联中出现的“诗仙”二字,却不被后人完全赞同。
在白居易之前,李白也已经被尊为了“诗仙”。哪怕是年轻的李白刚进长安是,文章宿老贺知章看到《蜀道难》后,竟然不顾身份,向其行礼,还口称“谪仙人”。所以,唐宣宗称白居易为“诗仙”,当时便有争议。
别小看皇帝的个人爱好和推崇,那是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就因为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再加上历代皇帝们的推崇,才会达到“圣人”的高度。关羽本来只是三国的普通武将,但皇帝们硬是屡次加封,使其成为了“武圣”。
“诗仙”的头衔也应该一样,有了唐宣宗的背书,白居易应该当之无愧。然而,这一次却完全不同。后世文人对此避而不谈,表现出不认可的态度。即便是白居易的疯狂粉丝、晚唐诗人张为在编撰《诗人主客图》时,将白居易列为第一类诗人之首,是全书的领军人物,被尊为“广德大化教主”,也不敢称其为“诗仙”。
这是因为李白太像诗仙了,李白诗歌中的浪漫瑰丽,豪迈不羁,才是我们想象中来去不定的神仙。这种印象从“飞流直下三千尺”而来,又从“云想衣裳花想容”而来,总是挥之不去。相比之下,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成就上本难分伯仲,但风格上却大相径庭。他更像杜甫的一面,思辨而又哲理。所以,后人还是将“诗仙”的美号留给了李白。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