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元好问论诗三首: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

3 已有 426 次阅读   2022-10-30 09:15
 元好问论诗三首: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 

前言

前面学习过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其实元好问还有《论诗三首》,其中提到了作诗需要押走出去打开眼界,才能写出理想的作品。

一、江山放眼更超然

第一首诗云:

坎井鸣蛙自一天,江山放眼更超然。
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

这一首的主题在第二句:江山放眼更超然。意思是作诗要眼界放宽,看到江山之大,下笔也超凡脱俗。

坎井鸣蛙自一天,不能像井底之蛙那样,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点事情就自鸣得意。

坎井,浅井,亦作“埳kǎn井”,坎井鸣蛙,浅井里鸣叫的青蛙,比喻见识短浅之人。出自《庄子·秋水》:

“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wā同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要知道谢灵运写“池塘生春草”这种妙句,可不是躲在柴烟粪火旁能够想到的。

柴烟粪火边,表示诗人拘束于柴米油盐等生活琐碎之事中,看不到更广阔的天地。

老杜《戏为六绝句》中,也有类似的表述: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翡翠戏兰苕,指鸟儿们戏于兰花之间。有点像坎井鸣蛙(井蛙更偏向于见识短),表示他们的作品诗境狭小,没有掣鲸于碧海之中的宏大的气魄。

二、诗肠搜苦白头生

第二首诗云:

诗肠搜苦白头生,故纸尘昏枉乞灵。
不信骊珠不难得,试看金翅擘沧溟。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十一首写道: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第二十九首写道: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这两首诗,可以和《论诗三首》前两首互为补充。

井底之蛙,见识短浅。整日里埋首故纸堆中,纸上谈兵、暗中摸索,又如何探骊得珠呢?

不过也不能太较真,范仲淹未到岳阳楼,却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古人又那么多的题画诗,当然无须亲眼见到实景。

诗人笔下虚实相间,眼前有景,画中有景,心中有景,梦中有景,都不耽误作诗。

但是沉迷于书本,闭门觅句,不去张眼看世界,诗中就会缺少真实感,缺少事业与生活的气息。也容易固步自封,缺少创新。

三、莫把金针度与人

第三首诗云: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借用了前人的诗句。北宋僧人释清远偈颂中写道:

万样千般谁运为,空谷之声随应出。鸳鸯绣了任君看,不露金针太绵密。

北宋另一个僧人释德洪《与韩子苍六首》也用了这个典故:

但识纲宗无实法,为君拈却眼中尘。
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白氏金针诗格》传世:

居易贬江州,多游庐山,宿东西二林,酷爱于诗。有《閒吟》云: 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惟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閒吟。 自此,味其诗理,撮其体要,为一格目,曰《金针集》。喻其诗病而得针医,其病自 除。诗病最多,能知其病,诗格自全也。金针列为门类,示之后来,庶览之者犹指南 车,而坦然知方矣。

白居易被贬谪到江州,没事都作诗。后来他研究了作诗之法,写出《金针集》。意思是,作诗的时候,如果出现诗病,需要用金针来治疗。因此,这个金针就如同指南针,指出了学诗人的方向。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女子裁剪晕染布料,用金针绣出美丽的花纹,每一次入手都有新的图案呈现出来。

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鸳鸯修好了,随便给人看,但是金针可不轻易给人,裁剪针绣的手艺,不会随便传授。

即,授人以鱼,不可授人以渔。

这有点像西方人,他们过着薪水高、假期多、福利好的生活,就是因为掌握并且封锁了高利润科技的原因。

假如技术被我们掌握了,他们连鱼骨头也吃不上了。

结束语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可作为前两首诗的一种参考。境界有大小,不分优劣。井蛙也是歌者,苦吟也有佳句。不过,李煜到了亡国后,其“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可见李煜境界大小的变化,和经历有关,井蛙、苦吟诗人,有其局限。

第三首诗说,不可以轻易告诉别人作诗的法门,其实前两首已经在透漏玄机了。好的老师,只有见了好的学生,才有金针度人的冲动吧。

@老街味道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总结篇:谁是诗中疏凿手?书生技痒爱论量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