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10篇: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
今天,元好问提到的是唐朝诗坛的一位大佬:杜甫。虽然他在生前并没有很高的地位,但在去世以后,却获得了诗圣的名声。这件事不得不提一下元稹的功劳。
不过,元好问对于元稹却有点偏颇。
一、争奈微之识碔砆先从最后一句说起。
微之,指中唐诗人元稹。杜甫去世过了43年,其孙杜嗣业找到元稹写了《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杜甫在诗坛的地位渐渐提高。
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是一篇墓志铭,其中不仅仅写了杜甫的生平介绍,更重要的是,元稹阐述了自己诗论观点,并且对于杜甫的贡献持肯定态度。
不过,元好问却说:争奈微之识碔砆。
碔砆,亦作"珷玞",又作"碔玞"。元好问评价元稹,说他看错了杜甫。为什么这样说呢?
二、少陵自有连城璧杜甫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并且自号少陵野老。少陵,指杜甫。
元好问说,杜甫其实是有价值连城的宝玉的。然而,元稹却只是看杜甫手中的石头(碔砆)。
意思是,杜甫诗作中,最珍贵的地方,元稹没有看到。元稹看到杜甫诗中的东西,并不是杜甫最有价值的。
元好问所说的碔砆,是指杜诗的哪一部分呢?
三、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我们在回来看元好问这首诗的前两句: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
特,只是。排比铺张仅仅是其中一种手法而已。杜甫诗中的排比铺张,说的是什么?我们要从《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找找答案:
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
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在这一段文字中,元稹对于李白杜甫进行了比较。元稹说,李白在乐府歌诗(古体诗)方面,可以与杜甫差肩(比肩,水平相当)。
但是在其他方面,李白差一点。其他方面指: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即元好问诗中的“排比铺张”。这是指律诗的创作。
我们知道,李白虽然也格体兼做,但是他的七律仅仅传下来几首, 五言虽然多,不过有不少不完全符合格律的要求。
至于“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属对律切”,则是指排律。在这方面,李白的作品更少。
元稹以此为标准,认为李白不如杜甫。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元好问说,排律仅仅是一个方面,元稹如果把这个作为评判的标准,格局就太小了。
杜甫真正的价值,元稹没有看到(少陵自有连城璧),只是把石头看作宝玉而已(争奈微之识碔砆)。
四、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说了啥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分了两部分,重要的部分在“序”中,这一部分表达了元稹的诗论观。
老街赏读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写道了第十首,可以看出,元好问所写,其实继承了元稹的观点,他们两位是同一阵线的人。例如元稹同样推崇诗骚以及建安诗歌,他写道:
仲尼缉合选练,取其干预教化之尤者三百,其馀无闻焉。骚人作而怨愤之态繁,然犹去风雅日近,尚相比拟。
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战。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故其遒壮抑扬怨哀悲离之作,尤极于古。
对于南朝诗歌,特别是梁陈时期,则提出了批评:
晋世风概稍存。宋、齐之间,教失根本,士以简慢歙习舒徐相尚,文章以风容色泽放旷精清为高。盖吟写性灵,流连光景之文也,意义格力无取焉。
陵迟至于梁、陈,淫艳刻饰、佻巧小碎之词剧,又宋、齐之所不取也。
对于唐朝初期,受到齐梁风气的影响,其观点也和元好问一样,元好问第8首写道: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元稹则说: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
关于杜甫的价值,元稹则不吝赞美之词: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元稹说杜甫有沈宋、苏李、曹刘、颜谢、徐庾众家之长, 乃有史以来的唯一存在。这段文字的后面,就是元稹评价李杜的话,本文第三部分已经引用过,不再赘述。
结束语元好问的这首诗,是对于元稹的批评,认为他不认识杜甫真正的价值。
如果读过《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难免怀疑元好问是不是对元稹有偏见,或者元好问没有看到墓志铭的全部内容。
元稹认为杜甫是集众人之长者,无论古体、近体、写景、抒情、现实,他在文中提到的“众人”,已经是各种风格的佼佼者了。
二位元姓诗人,其实论诗观点是一致的,为何小元要误解老元呢?
@老街味道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09,斗靡夸多费览观,陆文犹恨冗于潘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