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着题类?方回解释说:
着题诗,即六义之所谓赋而有比焉。极天下之最难,石曼卿《红梅诗》有曰“”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不为东坡所取,故曰题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然不切题,又落汗漫。今除梅花雪月晴雨为专类外,凡杂赋体物肖形语意精到者,选诸此。
着题类即咏物诗,好的咏物诗,需要赋中有比兴。即描述物体时,往往加上比喻寄托,令所赋之物具有人格精神,可以引发读者的产生联想。
一、房兵曹胡马 杜 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痩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濶,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古人作诗几乎无物不咏,梅尧臣甚至连厕所里的蛋白质小虫都描绘一番。其中吟咏动物、植物最多。这一卷中,方回首选了杜甫的几首咏物五律。第一首是咏马诗:
自汉天马歌以来,至李杜集中诸马诗,始皆超絶。苏黄及张文潜画马诗亦然,他人集所无也。学者宜自捡观,此但选五言律之一耳。《瀛奎律髓》
方回并没有解读这首诗,只是介绍了一下善于咏马的几位诗人。
注意下章法布局,这首诗前四句描述画中之马的形态,后四句是作者对于这匹马的评价。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四实四虚来分析,中间四句是前实后虚体,即颔联景语,颈联情语。
作者对于这匹马的评价(情语),其实为借马喻人(房兵曹),是对于人物的评价。马具有了人物的品格,不但有才(前4句),而且有德(颈联),将来一定会大展宏图(尾联)。说马,也是说人。
从句法的变化来看,颔联最值得学习,这也是比喻,耳朵像劈开的竹子,跑起来快如驭风,杜甫巧妙地写道: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3部分组成。耳是本体,竹是喻体,正常语序为;耳像竹。杜甫将喻体前置,本体后置。
王力先生称之为“前置式譬喻”·,白居易《新春江次》亦有这种句法: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
注意这类句法,省掉了比喻词,加入了动词:批、入、妆、刷,这些动词不是比喻词。
二、画鹰 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㩳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㩳,筍勇切,筍即笋,s+ong,所以发音sǒng。网络上常把误筍写成为:苟、荀等。
这一首题画诗,方回解读说:
此咏画鹰极其飞动,㩳身侧目一聨,已曲尽其妙。堪擿、可呼一聨,又足见为画而非真。王介甫《虎图行》亦出于此耳。“目光夹镜当坐隅”,即(此诗)第五句也。“此物安可来庭除”,即第六句也。“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子美胸中愤世疾邪,又以寓见深意。谓焉得烈士有如真鹰,能搏扫庸缪之流也。盖亦以讥夫貌之似而无能为者也,诗至此神矣。
首联说这幅白绢上有肃杀之气,因为画了一只气势不凡的鹰。中间四句,就是描述这只鹰的不同凡响。
㩳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㩳身是思的修饰语,侧目是似的修饰语。这只鹰竦起身的样子,就像要去捕杀兔子;侧目而望的样子,又象碧眼的西域胡人那么锐利。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轩楹指堂前廊柱,悬挂画鹰之处。三联照应首联,再次体现出这是一幅画而不是真的鹰。
尾联抒情评价,这只鹰如此与众不同,何时让它捕捉凡鸟,让我们看看猎物血洒草原的情景。
这首诗有比兴之意。鹰,寓意人才,反映了青年杜甫鄙视平庸、奋发向上的志向。
三、孤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和上一首一样有比兴之意,表面写的是孤雁,同时暗喻前途渺茫、无人理解的失意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可做参考: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飞鸣声念群,想回到自己应该待的族群或者组织内,然而现实是: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这是流水对、十字句,后面8字是怜的宾语从句。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孤雁不饮不啄,悲痛万分,野鸭并不理解,也不关心,只顾自己鸣噪不停。“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大家都不容易,小人物混口饭吃,谁还管得了他人呢?
后2句如果改为向大人物的祈求,加上前6句,可做为干谒诗。但是后两句用的是野鸭鸣噪,可见干谒无门,不认识可以真正帮忙的权贵。即孟浩然“欲济无舟楫”之窘境。
四、萤火 杜甫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古诗中的敢,肯,一般是不敢、岂敢、不肯的意思。萤火虫出身低贱(古人传说:腐草化为萤),不敢靠近太阳飞。那一点点的微光,不足以照亮书卷,时时在衣服边闪烁。
隔着帷幔随风飘摇,带着雨水在临边闪着微光。马上十月秋至,飘零的萤火虫呀,哪里是你的归宿?
方回评价这首诗说:
老杜诗集大成于着题诗,无不警策。说者谓此诗腐草太阳之句,以讥李辅国。凡评诗正不当如此刻切拘泥,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大丈夫耿耿者,不当为萤爝jué微光,于此自无相关。世之仅明忽晦不常者,又岂一辅国?则见此诗而自愧矣,学者观大指可也。
李辅国形貌丑陋,太监出身,却深受皇帝宠爱,权重一时,因此很多人认为杜甫这首诗可能是讽刺宦官。
方回认为,作者用比兴之法作诗,因此诗歌往往有深层的含义。但是读者不必刻意考虑作者是不是专门讽刺某人。知道有这类人,有这层含义即可。
杜甫诗作的本意,或许是讥讽朝政,或者就是自叹飘零之苦,如《孤雁》诗。
五、严郑公同咏竹得香字绿竹半含箨,新稍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这是一首咏竹诗,前6句都是写竹,尾联有些抱负: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假如没有人砍伐,一定会参云如天。
严郑公,即在成都尹、郑国公严武。杜甫在成都收到严武的照顾,这是他去严武家里赴宴,看到新竹,二人一同赋诗。尾联可见杜甫寄人篱下,借竹托意。
结束语古人咏物的佳作,无论诗还是词,大多用比兴之法借物寓意。读者欣赏诗,也需要注意作者其中的含义。作者未必有此意,但是读者可以有各种理解。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诗,着题类习作81五律《咏古宅门前竹》:
岸竹丛丛碧,当年名士家。
腹空仍有节,枝袅尚藏鸦。
细细香中静,涓涓雨外斜。
莫吟闻笛赋,相对漫咨嗟。
@老街味道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