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公元829年,文坛领袖韩愈已经去世,白居易、元稹也已至暮年。
这一年,一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
这颗新星,就是李商隐。
李商隐在9岁时,父亲去世。因为他是长子,家庭责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他的肩头,11岁时,他一边跟随家乡的一位族叔诵典学文,一边替别人誊录抄写,以养家糊口。
826年,16岁的李商隐因为文采出众,开始受到一些士大夫的关注,这其中就包括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在人生中碰到的第一位贵人,人生之中有贵人相助,有时可少走许多弯路。
令狐楚有心提携李商隐,而他的儿子令狐绹也有意与李商隐深交。
很快,令狐楚就让李商隐来到自己的府上担任幕僚,还热心介绍白居易等人与其结识,更重要的是,李商隐前后四次参加科举,都是令狐楚资助的。
公元836年,李商隐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此时的令狐楚已位居要职。
朝廷放榜时,李商隐的名单赫然在列,他终于看中了进士,可以步入仕途了。
对于自己的伯乐和恩师,李商隐一直心存感激,可惜,还没来得及报答,令狐楚就病逝了。
838年,为了求得一官半职,也可能对王茂元的女儿十分倾慕,26岁的李商隐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做事,并如愿以偿地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
但年轻的李商隐并不知道,这桩甜蜜的婚姻却把他卷入了当时的“牛李党争”,因此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坎坷。
李商隐的恩人令狐楚属于“牛党”一派,而岳父王茂元却是不折不扣的“李党”骨干。
“牛党”对于他有知遇之恩,他却做了“李党”的女婿,于是整个“牛党”对他处处刁难。
李商隐在悲痛之中写了一首怀念恩师的诗:“十年泉下无人问,九日樽前有所思。”
令狐绹看到诗句后,不禁想起父亲生前与李商隐的情谊,于是动了恻隐之心,补授他为太学博士。
但是这一举动在“牛党”看来,属于不折不扣的“脚踩两只船”,于是也开始排挤他。
自此之后,李商隐一直在党争中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各地幕府漂泊为生。
李商隐当时并未就任这个太学博士,而是应邀请去了梓州(四川绵阳境内)。
他刚到蜀地不久,便收到妻子从长安寄来的家书,问他何时回家。
诗人拿着这封家书,心中无限凝重,连绵的大雨快要下满门外的池塘,而每一丝雨都带着秋天的凉气。
家书还没有回复,一时感慨,先作了一首诗,在诗中对妻子说,等我北回长安,我们秉烛长谈,好好跟你说说我在蜀地雨夜看你写来的家书时心中所思所想。
这就是著名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份落寞的浪漫,他的妻子再也无福消受了。
几个月之后,他才得到消息,原来他的结发妻子正是在他收到家书后不久的那个夏秋之交,寂然病逝。
这对李商隐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沉痛的打击,妻子去世,他的人生就少了牵挂,活得更如浮萍。
他为此感到痛心,也深感歉疚。
回想他们初相识的那个春天,她美貌温柔,他才华横溢,新中进士,意气风发,一切都欣欣向荣。
可是,这个开始就如同一个假象,不断令他失望,不断令他心灰意冷,不断让他忍辱奔波,而留下妻儿在家独守空房。
妻子去世后,孑然一身的李商隐在第二年春天,写下一首《忆梅》,寥落孤寂,追忆往事: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这短短的二十个字,真是道尽了李商隐一生的酸楚。
开篇一句“定定住天涯”,诗人自认牢牢地钉在异乡,充满痛苦和无奈情绪。
“定定”二字,原为唐代俚语,“入诗却雅”,将诗人的苦闷表现得尤为强烈。
继而一句“依依向物华”,与前一句的情绪形成巧妙的反差。
诗人在悲苦之余,留恋向往春天的景物,希冀以此获得精神的慰藉。
而这种慰藉只能是暂时的,首句的苦闷与次句的依恋,看似感情相反,实则相通相应。
第三、四句方才点出“主人公”——寒梅,而诗的意境又见更大的曲折。
面对春色物华,诗人联想到严冬绽放、当春而凋的寒梅。
寒梅花开早,但值百花盛开之际,它却“作去年花”,不复光彩,诗人由忆生憾,由憾生恨。诗人对寒梅的情感,何尝不是对自己身世遭遇的黯然神伤?
寒梅早秀先凋的境遇,正与诗人少年早慧、命途多舛的经历如出一辙。
全诗一意连贯,枝蔓曲折,层次丰富而不离诗人的心境际遇,但曲折中有浑然天成之感,更见诗人功力。
公元858年,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