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原创 李白:我不是诗人,只爱功名,但利禄于我如浮云

5 已有 60 次阅读   2024-07-29 17:50
原创 李白:我不是诗人,只爱功名,但利禄于我如浮云
青史君呀 2024-07-28 16:54
说起李白,你第一个想到的词是什么,狂放不羁,还是飘逸洒脱,这是大多数人对李白的第一印象,仿佛他完全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
但在世人的普遍印象之下,却藏着另一个李白,一个一直想要积极入世,想要建功立业的李白,这种感觉有点像,李白一手执剑,飘逸灵动。
另一只手却拿着180斤重的大锤,挥舞起来非常笨重,而且这个大锤最后差点要了李白的命,这个大锤就是李白一生的执念。
我本楚狂人
李白是个中国人这个肯定是毫无疑问的,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四川长大的,蜀地在当时的中国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四川是个盆地,道路非常的艰难险阻,因此蜀地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相比于中原地区发达的儒学,四川的道学氛围更加浓郁。
而作为一个富二代的李白,在生存完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儒家那一套东西,当然不如道家的各种仙丹仙药,秘术剑法等吸引年轻人。
作为超级富二代的李白,当然不需要去读那些无聊的四书五经,跟今天的富二代一样,属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那种。
李白一生的豪情,底牌永远都是自己有钱,年少的时候,蜀地有个很厉害的纵横家叫做赵蕤,李白曾经跟着他学习了一年,里面那种翻云覆雨,动动嘴皮就能搅动风云的纵横家,肯定让年轻时代的李白激动不已,而李白一生的志向,也由此奠定。
李白的偶像是那种权谋家,是帝王师这种级别的人物,像什么姜太公,管仲,鲁仲连这样的人物,因为什么都不缺,所以在李白的心里,从来没有想过按部就班的当一个小官僚混日子,李白的理想从来都是,扶摇直上九万里,谈笑间搞定国家大事的那种帝王师。
既然有了这样的人生追求,那是不是应该像王安石,张居正那样,进入国家序列,最终成为国家的宰执。
李白从来不这样想,他要做的是帝王师,从来不屑于参加科举,更不会一步步走仕途的那种按部就班,李白更不屑于干琐碎的小事,他要做的是那种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自己几句话或者一个主意就能搞定的大事。
想要建功立业,却又不想走寻常道路,成了李白一生的死结,而李白的一生,从未放弃过追求功名,只不过在他不愿走寻常路的外表之下,表现出来的全都是狂放不羁的性格。
仰天大笑出门去
李白既然不愿意走普通的科举之路,但他又不是勋贵之门,想要进去权力中枢,就必须得让别人知道有这么个人才行呀。
幸亏李白有一样,古今中外通行的秘密武器,钱,有了钱李白就可以结交各路朋友,朋友多了,自然也就会有朝廷的官员,李白花钱如流水,再加上李白的诗文写得真的很多,在唐朝那个开放进去的年代里,李白这种个性,还是很招人喜欢的。
唐代之所以诗文那么发达,是因为唐朝的科举其实是考诗文的,诗写得好,就能做官,李白不走寻常路,但也知道诗文是敲门砖的道理,于是在美酒和美女的作陪之下,李白的名声,渐渐的在长安的圈子里流传开了。
这里面当然也少不了李白的主动出击,搞一些自我推销,古文叫干谒,就是拿着自己的诗歌文章拜见各种权贵政要、社会贤达,如果能求得对方的赏识,考试也就成功了一多半,这在古代并不算作弊,李白这事也干过不少,但他不是为了科举,就是为了能偶让达官显贵注意到他。
李白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临行前写下了著名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成了无数人自我标榜的境界。
然而李白不知道的是,这一年唐玄宗改元天宝,有物华天宝之意,与之前的开元相比,很明显唐玄宗认为是到了享受一下丰硕大唐的时候了,而缺的就是李白这种,能写出壮丽诗文的人。
说起来是被皇帝征召,倍有面子,但实际上却只是做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写一些应景的诗文,歌功颂德一番。
倘若李白能就此干个具体的一官半职,也许就不会犯后来差点杀头的错误,但李白没有,这个职位,能够经常见到皇帝,很符合李白的心意,但可惜完全不处理任何的具体事务,只是在需要他的时候,写一些诗文出来。
比如说在杨贵妃华丽的出场时,需要颂扬一下,这位贵妃的容貌,以便于被天下之人传扬,李白不愧是中国第一流的大诗人,这种完全的方向性命题作为,也能写出千古名篇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样的诗文浑然天成,这可是无数人都痛恨的职场规定写作,李白都能如此出色地完成,但可惜的是,皇帝需要的也仅限于此,李白心中想的,献言献策一举定乾坤之类的,完全没有,这种心理的落差实在是很大。
最终只在长安待了一年,李白就离开了这个地方,他不甘心只做一个花瓶,他需要更大的机会,更高的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他相信这样的机会一定会到。
此后的十几年,李白继续游览名山大川,结交各路朋友,当时的盛唐文风昂扬向上,李白又有足够的财力和魄力,日子过得非常潇洒。
千金散去还复来,这种气魄,不是文学才华,只有挥金如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同样才华横溢的杜甫,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句。
这期间李白,也曾经想过再去为朝廷效力,也写过一些现在看起来把别人夸得肉麻的诗,目的无非就是希望干的事业,但因为形势和性格的原因,李白一直过着一种闲云野鹤一样的生活,外人看起来放浪形骸自由自在,但李白的内心,却一直都想着建功立业,让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突然之间,一个天大的机会摆在了李白面前,面对这样诱人的机会,李白心潮澎湃,自己到了暮年,终于有了一次大展宏图的机会,李白决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但谁也没想到这次机会,差点要了李白的命,甚至改变了历史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成了要给千夫所指的大坏蛋。
老小孩的悲剧
都说苦难让人成长,但李白前面的人生,过得实在是太潇洒了,完全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写诗诗文非常的瑰丽奇幻,那都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有内心纯净的人,才能真诚地写出如仙境一般的诗。
但李白从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全在政治上,你要是穿越回古代,千万不要夸赞李白诗写得好,李白会直接啐你一脸,你才写诗好呢。
要夸就夸他有治国的才能,比肩管仲乐毅,李白一定会把你引为知己,掏心掏肺地给你对你好,毕竟他觉得能看懂自己的人不多。
当代的管仲乐毅机会终于来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谁也没有想到,大唐盛世突然之间就兵戈四起,皇帝仓皇逃窜,一时间帝国风雨飘摇。
这对于李白一生都想建功立业的人来说,是个绝佳的机会,在李白心里,这才是治国安邦的大机会,机会来了,李白能不能把握住呢?
事实上,李白也知道这是他的大机会,但可惜的是,李白空有理想,政治上却幼稚得可笑,他居然投靠了当时的永王。
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逃到了四川,命令各地勤王,此时唐代宗在灵武继位,各地也纷纷组织兵马勤王,而永远就是东南最大的一个势力。
但这个永王很明显,他的目的不是去勤王,而是想要利用自己手里的优势兵力和裁员,想要割据一方,对于普通人这是建功立业的机会,对于王爷们来说,这可是另外一种机会了。
永王占据南京,完全没有北上的意思,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永王政权没有合法性,但李白就是不懂,于此相比,杜甫就能看清形势,冒着风险也要去投奔远在肃州的唐代宗,李白完全没有受过官吏训练,没有一点政治敏感度,跟杜甫相比,他真的就是个小孩子。
普通人犯了错,糊弄糊弄,可能也就过去了,但李白不行,因为他有佳作传世,跟前面写杨玉环一样,这次写的完全是赞美永王的诗文,这是一组诗,题目叫《永王东巡歌》,随便选一首,就知道李白心里完全没有政治头脑。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诗文写得很豪气,也很直白,北虏就是安禄山,但后面的典故,就简直就是要命了,永嘉指的是晋朝的永嘉南渡,谢安指的是谢安抵御了前秦的进攻,让东晋偏安一隅。
这种论调在古代那可是要杀头了,当时的皇帝在北边,你这还没打呢,就说要划江而治了,而且割据的意味很明显。
中国的诗文本来就具有模糊性,引用典故的时候,扩展性又非常大,李白写这种诗,简直就是跟中央朝廷对着干,普通人或许还能说不知情之类的话,但李白这么有名,还写了诗赞美永王,这下子,作为“反贼”的同伙,李白是跑不掉了。
永王这样的政权,很快就被收拾了,而李白因为民生在外,也被化为同党,但是李白的处境可以说是非常糟糕,用杜甫的话说就是,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这可就非常惨了,李白居然落到了人人喊打喊杀的境地了,毕竟中国人对于这种乱臣贼子从来都是欲除之而后快的。
幸亏李白不是普通人,此前几十年的挥金如土,终究在朝廷上还是有些关系人脉的,尽管大家对李白都很痛恨,但毕竟只要疏通了关系,这条命还是可以保住的,但经过这一次折腾,李白的热情和才华迅速消散,最终化作一缕青烟,回到了他的仙境。
李白的一生,看似放浪,但放浪形骸的外壳之下,始终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想法,一个超级富二代的理想,并不是游山玩水,诗词歌赋,而是想着如何报效国家,但可惜李白太有钱,根本不懂也不愿意参与具体的事务,导致最终政治上非常幼稚,晚年差点被杀,这是诗仙的另一面。
关于李白,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交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