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原创 苏轼密州出猎时,写下一首豪情激越的七律,抒发了他驰骋疆场之愿

1 已有 82 次阅读   2024-08-03 10:01
原创 苏轼密州出猎时,写下一首豪情激越的七律,抒发了他驰骋疆场之愿
云端小院 2024-08-02 19:10
公元1075年,苏轼时任密州知州,同年十月,苏轼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
这一次打猎给我们留下了两篇同题作品,一篇是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一篇是诗《祭常山回小猎》。前者鼎鼎大名,已经众口传诵,后者则知者较少。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下这首诗:
《祭常山回小猎》
苏轼〔宋代〕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这首诗的大意是:
盖车开路在前头,卫士的皂旗迎风抖,黄茅岗下习射会猎,围出个猎场显身手。
策马追猎驰骤疾,腾跃凌空踏风雷。仓皇狡兔逃何处,展翅苍鹰掠地飞。
猎罢回首意犹酣,白云簇簇生翠峦。青山赠我红枫叶,片片如火满征衫。
我愿做当今的西凉簿,一心为圣朝除边患。羽扇在手出征去,看我效命疆场捷报传。
常山在今诸城市南二十里,山上有神祠,是逢到干旱时的祈雨之处。
常山之得名,即与此有关,苏轼在《雩泉记》中就记载说:“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雨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
首联写会猎队伍的雄壮。知州乘坐的青盖蓬车前面,有高举黑旗的仪仗队开路。一行人马浩浩荡荡直奔黄茅冈下,圈出射猎的围场。
虽说“小猎”,但一个“长”字,还是显示出猎场范围的广大,同时也显示出参加会猎人数的众多。
颔联写围猎的场景。此时广袤的围场内,呼鹰策马,箭镞纷飞,场景定然十分紧张热烈。
诗人选取了两个典型的镜头:骏马奔腾,犹如风驰电掣,刹那间忽又后足立地、前足凌空而起,发出震撼山谷的一声长嘶;苍鹰紧逐狡免,等到临近猎物,陡然降低高度,掠地而飞,翅膀仿佛擦到了地面。
仅此二句,便已写得围猎场景如火如荼,令人目不暇接。马是骏马,鹰是雄鹰,迅疾勇猛,训练有素,而那呼鹰策马的猎手的矫健身姿也就呼之欲出了。
颈联写罢猎归来的风度神采。经过紧张的围猎,诗人现在一身轻快,不由回过头去眺望方才鏖战之处,但见常山白云缭绕,远远望去,恰似在不断吐出云气。俯视自己,一路归来,火红的枫叶已落满了征衣。
翠谳,苍翠的山峰,指常山。这二句表现了诗人顾盼自如的神态,而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
尾联诗人直接倾吐怀抱,一吐豪情。谢艾以一书生而麾兵破敌,颇有儒将风度。如果朝廷用我苏轼为将去抵御强敌,我也不会比谢艾逊色的。
尾联是全诗画龙点睛的一笔。有此一笔,这次会猎的意义便非同寻常了。
这是一首豪情激越的七律。苏轼生活的北宋时代,边患不时发生,这首诗便抒写了苏轼驰骋疆场的渴望。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