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原创 毛主席写下两首七律,让胡乔木送郭沫若阅读:看有什么毛病没有?

2 已有 54 次阅读   2024-10-06 10:43
原创 毛主席写下两首七律,让胡乔木送郭沫若阅读:看有什么毛病没有?
探寻历史者 2024-10-05 16:28
毛主席是中国近七十年来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一生热爱诗词创作,为中国诗坛留下了大量的传世名篇。
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至臻完美,毛主席经常向身边的文坛朋友们请教,并酌情采纳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修改,因此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
1959年,毛主席创作了两首七律,完稿之后自觉“主题虽好,诗意无多”,于是写信给胡乔木,托他找到郭沫若代自己“看一看”,有需要时还可“加以笔削”。
毛主席在信中用词恳切地对郭沫若坦承了创作上的困难,郭沫若收到信后大为感动,于是回信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那么,毛主席请郭沫若看的这两首诗是哪两首?郭沫若又给主席提出了什么样的意见呢?
毛主席请郭沫若修改的这两首诗,一首为《七律·到韶山》,一首为《七律·登庐山》。
一、《七律·到韶山》赏析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诗歌大意:
离别故乡的情形,还隐约留在记忆当中,好像是一场梦。如今重来,又让我想起了三十二年前的故园。革命的红旗卷起了农奴手中的武器,迎向地主恶霸黑手们高举着的皮鞭。
因为敢于为了革命去牺牲,所以革命人的壮志豪情,才会充满人间;所以人民才能推翻那个旧世界,创建新世界。
欣喜地看着一望无际的农田上,涌起了千层麦浪。夕阳下的烟霭中,我们真正的英雄——农民朋友们,正从田里收工归来。
这首《七律·到韶山》的创作时间,早于《七律·登庐山》。1959年6月成诗后,毛主席已经向梅白等人征求过意见。
同时,毛主席把诗中的“别梦依稀哭逝川”中的“哭”字,改成了“咒”字,又把末句“始使人民百万年”改成了“遍地英雄下夕烟”。
因此郭沫若看到这首诗以后,并没有提出过多的建议,他主要的建议,还是针对《七律·登庐山》提出来的。
二、《七律·登庐山》赏析
毛主席这首《七律·登庐山》,初稿如下:
一山飞峙大江边,欲上逶迤回百盘。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南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
郭沫若收到信以后,把诗中的第二、第四两句作了修改。第二句改为“坦道蜿蜒回百盘”,第四句改为“热情挥雨洒山川”。
毛主席拿到回信后非常高兴,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接受这样的修改,而是在受到启发后,把第二、四两句和最末两句做出了修改,成诗如下: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诗歌大意:
雄伟的庐山仿佛从天外飞来,降临在长江边上。驱车飞驰上葱茏的山顶,需要经过四百道回旋。站在山巅冷眼观察这个世界,阵阵热风吹起雨水,飘洒在天空和江面。
白云横亘在长江中游一带的上空,宛如黄鹤在天上翱翔。浪花滚滚直下三吴,江上弥漫着一层白烟。
“陶渊明”们早已不知去了哪里,请问“桃花源”可以用来给我们的农民们耕田吗?
这首诗创作于庐山会议期间,1959年6月29日,毛主席一行乘车登上了庐山,随后是党的38岁生日。第三天,庐山会议在这里召开。
当时国内的经济发展正遭遇到困难,但是毛主席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相信老百姓一定能主动去战胜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因此登上庐山后,他的心情非常舒畅,诗兴油然而生。
其实在这首诗词最初的稿子里,是有一则小序的,内容如下: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
后来,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周小舟,看了毛主席这首诗以后,就建议毛主席删除这一段小序。毛主席采纳了周小舟的建议,所以后来的诗中,就没有了这一段序言。
1959年9月7日,毛主席在给胡乔木的信中说:
诗两首请你送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主题虽好,诗意无多,只有几句较好一些的,例如“云横九派浮黄鹤”之类。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郭沫若收到信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修改。这首诗的第二句“跃上葱茏四百旋”,在初稿中本来写作“欲上逶迤回百盘”。
郭沫若指出:“欲上逶迤”,显得态度有些犹豫不决。
毛主席在参考郭沫若的意见后,将其修改为了“跃上葱茏回百盘”。一个“跃上”,顿时将整句诗的情感走向由负面拉向了正面。
诗中第一、二句,是把庐山比作全国人民要战胜的那一座经济困难的大山。山顶风光苍翠葱笼,但是上山的过程是要经过“四百旋”的,可见路途十分曲折。
“冷眼向洋看世界”一句的意思是,冷眼看着西方的列强,看看他们下一步,将要对中国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当时中国和苏联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开始逐渐恶化。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又对我们虎视眈眈。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幸好有“热风吹雨”温暖人心。
这一句也是郭沫若修改的重点,原稿里为“热风吹雨洒南天”,郭沫若从律诗的要求出发,认为“热风”一句与上文的“冷眼”一句不对仗,所以把它改成了“热情挥雨洒山川”。
不过,毛主席在收到郭沫若的信以后,经过权衡,最终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是保留了“热风”,只是把“南天”改成了“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这两句,用诗意的画笔,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天空中浮着的黄鹤与江面上的白烟,都象征着中国山河的壮丽,以及国家前途的光明美妙。
最后一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是耐人寻味的点睛之笔。
陶令指的就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当初陶渊明是因为看不惯晋王朝的黑暗才避世隐居的。
如今的中国政治清明,野无遗贤,再也不会有陶渊明那样的隐士了。“桃花源”里没有了陶渊明,那一片良田岂不是荒废了?那么它应该可以拿出来,给我们的人民耕田种地了吧。
结语
毛主席创作诗词的时候,喜欢向旁人取经。但是别人给他的建议,他也并不是照单全收。
对于个别字词的改动,毛主席会先做一个全局情况的考察,合适的就改,不合适的就不会去改。有时宁可不遵守“格律”,也要保证用语的流畅完整。
但是
在涉及较大范围的修订时,毛主席绝不会直接把别人改过的句子拿来用,而是利用别人的句子激发自己的想象,写出更加优秀的诗句,比如《七律·登庐山》就是一个典型。
这首诗的第二句——“跃上葱茏四百旋”,不但大大优于他自己的原句,也大大优于郭沫若修改的“坦道蜿蜒回百盘”。
郭沫若修改的第四句——
“热情挥雨洒山川”,虽然很不错,但是毛主席还是选择在自己的句子基础上进行修改
毛主席把“南山”改成了“江天”,不仅扩大了这个“热风吹雨”的范围,还使之与前文中“冷眼看世界”的“世界”体量相当。
这样的修改方式,在提高诗歌创作质量的同时,保证了全诗的原创性。毛主席这种反复锤炼诗歌,同时坚持作品原创性的态度,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好好学习。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