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诗词歌赋] 原创 从这两首诗中就能看出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收复长安有多不容易!

2 已有 36 次阅读   2024-11-04 17:14
原创 从这两首诗中就能看出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收复长安有多不容易!
邓苹 2024-11-03 10:15
长安西北正集结部队,准备收复两京,公私马匹集中在军队里,杜甫动用关系,给将军李嗣业写了首诗,借了匹马,才依依不舍告别凤翔。路上人烟萧瑟,偶然遇到一个两个,多是受伤的士兵,“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他不会不知道,之后两个月将是朝廷军务政务最紧张繁忙的时候,为了实现最高目标收复两京,肃宗豁出去了,他调集15万兵马,以广平王李俶(即后来的唐代宗)挂名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为实际指挥,成败与否,在此一举。
杜甫却完全被排除在收复两京重大政治进程之外,他越走越远,直到看不见凤翔,只有山水花果相伴: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满山遍野的细小山果,跟橡树栗树果实夹杂在一起,有的鲜红得像丹砂,有的黑得像乌漆。它们受到雨露滋润,不管是甜的还是苦的,都野蛮生长,相形之下,老杜竟在颠沛流离。这不就是毛泽东所说“赋比兴兼用”,看似闲笔,无关紧要,用意在于烘托出极要紧的“可伤可感”“可悲可悯”,由写景过渡到议论。
抵达羌村后,诗人在家中享受了一段难得的欢乐时光,奈何心系朝廷,牵挂国事: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他听说回纥兵从西北而来,愿意帮助朝廷克复长安,这批骑兵虽然不多,战斗力很强,四方都佩服他们的勇敢坚决,因其动作像老鹰一样迅猛,打败敌军不费吹灰之力。肃宗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虚心以待,朝廷官员有不同意的,时局所迫,谁也不敢反对。眼前形势好转,杜甫相信,只要积极备战,官军与回纥军密切配合,定会扫荡叛军,重振皇纲。不过他对强悍的回纥兵有所担忧,害怕他们恃功坐大,将来给唐帝国造成后患,他希望官军伺机深入,北取范阳,直捣贼巢,一举终结地方叛乱,事后来看,杜甫在这些问题上很有预见性,只不过摊上了个“急于求成”的皇帝,只能在诗里当“事前诸葛亮”,发发议论。
这也不能全怪肃宗,他本来即位不正,又被玄宗压着,诸军集结凤翔后,李泌建议先取范阳,“则终唐之世,河北跋扈之祸永消”,肃宗评价是“不亦迂乎?”对他来说,还都长安才能确保他坐牢江山。想念老爸,把上皇接回宫中奉养(“朕迫切于晨昏之恋”),那是掩人耳目的谎话,可是经历了前两次陈涛斜和清渠之战的大溃败,没有精锐骑兵和战马助阵,攻下长安胜算不大。
玄宗在马嵬坡与肃宗分道时,曾提醒过他,“西戎北狄,吾尝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之!”西戎北狄中,吐蕃、回纥最为强盛,他们都曾向肃宗抛出橄榄枝,“请助国讨贼”,各怀鬼胎。吐蕃一直在西南蠢蠢欲动,绝非合适盟友,相对而言,唐玄宗时唐朝与回纥关系较为友好、稳定,回纥骑兵骑射能力强,若是能有他们加入,定能弥补唐军面对渔阳骑兵的不足。早在至德元载(756)九月,肃宗派宗室李承寀和仆固怀恩出使回纥借兵,回纥先是出2000骑兵突至范阳城下,迫使叛军自北海引回,达到牵制效果,又在至德元载(756)十二月,与郭子仪军联合作战于榆林河北,大破叛军,斩首三万,为李唐解除北面侧背威胁。而今肃宗急于收复京师,与回纥方面定下“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之约。唐廷许以丰厚利益,回纥可汗当即派太子叶护率4000余精兵来到凤翔,肃宗不仅好吃好喝招待,赏赐大量钱物,还命李俶与叶护结为兄弟。“凡是叶护想得到的,无不满足。”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