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刊登了毛泽东同志的18首诗词。此后,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在《诗刊》发表作品。《诗刊》也是新诗创作和发表的重要阵地,艾青、贺敬之、郭小川、卞之琳、余光中、舒婷等的代表作都曾登上《诗刊》。《诗刊》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缩影。
这份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老牌诗歌刊物,当下的发展之路却越走越年轻。
今年初,《诗刊》大胆改版,根据读者的需求扩展栏目、增加传播渠道,广受好评。10月,《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在河南开封举行,不少年轻诗人通过这一平台脱颖而出。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表示,《诗刊》始终保持与时代的紧密联系,让诗歌走进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成为新一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少君
敏锐识变 打造广阔平台
李少君17岁考入武汉大学,19岁参与创立“珞珈诗派”,21岁到海南闯荡。在《海南日报》,他担任周末版副主编兼读书版主编,以一支笔撑起一个个版面。他也曾掌舵《天涯》杂志长达10年。他创作的诗歌《傍晚》《神降临的小站》等入选大学语文教材,英文诗集《我是有大海的人》《碧玉》等在英国、美国出版。
2014年,李少君来到《诗刊》社任副主编,2018年起任主编。这一阶段的《诗刊》逐渐走向平民化和大众化。“大量打工诗人在《诗刊》上崭露头角,我们致力于为基层诗人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广阔的平台。”
面临新的形势,李少君敏锐地意识到《诗刊》在两个方面需要加强。其一是理论评论问题。由于各种原因,《诗刊》理论评论有所弱化,他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开展工作,《诗刊》也因此成为文学界最早对新时代诗歌进行较深入讨论的杂志。
其二是翻译工作滞后的问题。李少君告诉记者,《诗刊》一直设有“国际诗坛”栏目,但更关注已故国际诗坛名家的作品。他认为,《诗刊》要与世界保持同步,必须翻译当下活跃在国际诗坛上的诗人的作品。读者后续的反馈,也印证了加强当代国际诗坛诗歌翻译的必要。
融媒传播时代,诗歌的创作、传播、评价等都发生了变化。对此,《诗刊》社积极应对,从单纯的诗歌杂志发展为容纳《中华辞赋》杂志和中国诗歌网的综合平台。“中国诗歌网作为具有影响力的诗歌平台,包括微信订阅用户和网络注册用户在内,我们的用户已超过160万。”
全新改版 呼应时代之需
《诗刊》2024年的头等大事,就是改版。
2023年7月3日,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宏森与《诗刊》社的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对《诗刊》社提出了“领一代诗风、开诗坛生面、树诗歌正气、融新诗万象”的四点要求。他要求,以《诗刊》改版为契机,塑造诗歌发展的新格局,引领诗歌创作方向,努力推进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经过半年多的筹备,《诗刊》于2024年实现全新改版。
从2024年第1期开始,《诗刊》由半月刊改为月刊,每期页码为208页。“第一现场”“大家阅读”“长调歌行”“双子星座”“百家诗论”“数字诗界”……丰富的栏目让人耳目一新。
李少君谈道,改版工作经历了诸多艰辛,前后进行了十几次修改。中国作家协会将其视为年度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例如封面设计,我们提出了二三十个方案,最终才形成了如今的封面样式。《诗刊》的改版不仅仅是一本杂志的事情,也是中国作协全力推进的成果,更离不开全国诗歌界的共同努力。”
在李少君看来,改版后的《诗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时代性。改版后的第一个栏目就是拥有将近50页篇幅的“第一现场”,它着重关注新时代的气象、生活与故事,展示富有诗意的内容。李少君表示:“我们希望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推荐那些能够呈现新时代精神、展现山乡巨变与人民生活状态,同时蕴含深刻生活感受和生命体悟的诗歌。所选择的作品均出自素人诗歌创作者之手,通过深入发掘劳动中的诗意,充分体现人民的审美情趣。”
展现时代性的另一面,就是积极拥抱新媒体。在新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创作方式,许多诗人在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快手和小红书等平台上写诗,并吸引了大量粉丝。“数字诗界”栏目正是致力于在这些数字化平台上发现优秀作品并进行展示。
李少君告诉记者:“我们还精心打造了‘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直播’这一特色栏目。从每日3000余首投稿中甄选佳作,以直播形式呈现给观众,并在《诗刊》上刊发。这一举措不仅使诗歌创作与传播保持了高度的时代同步性,也让《诗刊》与读者在精神层面实现了同频共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改版后的《诗刊》
开放自信 以诗沟通世界
自主、自觉、自由、自信,是《诗刊》开拓未来的姿态。“这不仅要求诗歌在文化上充满自信,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更需要具有包容开放的胸怀,融汇多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李少君说。
他认为,《诗刊》的气质应具备包容性的特点,要与时代同频共振,真正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呼声。“对内对外,《诗刊》都要展示出富有生命力的一面。”
随着中国诗歌网日益成为展示中国诗歌的重要窗口,海外读者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网站特别开设了《汉诗英译》栏目,及时将近期中国诗歌中的优秀作品译为英文,推向广阔的国际舞台,为中国诗歌走向世界架起桥梁。”
平台的责任在于培养人才。李少君介绍,今年《诗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大量推出主题性诗集,为更多年轻且有实力的诗人搭建平台。为此,他们联手中国言实出版社重点打造了诗歌品牌“新时代诗库”,由吉狄马加、李少君、王冰、霍俊明、陈先发、胡弦和杨庆祥组成编委会,旨在推出具有新时代意象和美学风范的主题性诗歌创作成果。推出的首部诗集——刘笑伟的《岁月青铜》,一举荣膺鲁迅文学奖。此外,“青春诗会”面向青年诗人推出的“诗丛”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诗集作品,为后续的出版提供了内容支撑。
《诗刊》还致力于翻译出版,其推出的译作深受国内外出版社和读者的喜爱,其中不少译本多次再版,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诗歌的国际影响力。“我们希望《诗刊》能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李少君说。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