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位饱经沧桑的文学巨匠,一生三遭贬谪,一度身陷囹圄,历经黄州、岭南,遥望天涯海角。然而,人生六十载,他在浩渺的海水之上,以“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贯平生”表白了对生命的豁达与深沉。苏轼的一生堪称奇绝,崭露头角于二十一岁时已名震京师,成为当时文坛的翘楚。他的文学天赋出类拔萃,不仅诗风豪健,与黄庭坚齐名,而且词作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时,苏轼还以其丰腴的书法,尤其是《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画学文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现了多重艺术才情。
崭露头角的苏轼在嘉佑二年进京赶考,次年即成为进士,这一时期是他名声大噪的开端。更为惊人的是,他参加制科考试时以出色的表现获得第三等,这在当时是最高级别。据《宋史》记载:“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唯吴育与轼而已”。这无疑是苏轼文学生涯中的一座巅峰,为他的名声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熙宁二年,神宗继位后启用王安石,颁布新法,开始了一场激烈的变革运动。苏轼以其坚持原则的性格,提出凝聚人心,风俗淳朴,加强法制的建议,反对新法。他在对新法的强烈反对中被贬黄州,与司马光一同成为新法的坚决反对者。在司马光的信中,苏轼的坚持真话、对抗新法的精神备受赞誉。尽管司马光曾因对新法的反对被贬,但他对苏轼的评价仍十分高涨,认为在说真话的胆识上,他不如苏轼。然而,苏轼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也因直言不讳而遭到贬黄州的厄运。
随着宋哲宗继位,旧党上台,司马光将被贬黄州的苏轼调为翰林学士。尽管司马光对苏轼有过举荐之恩,苏轼却在面对司马光的新法批判时,坚持“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并与司马光发生激烈争论,尤其在差役法的废除问题上,两人意见分歧,苏轼甚至戏称司马光为“司马牛”。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苏轼展现出了坚持原则、不惧权贵的真性情。
在地方任职时,苏轼的治理手法也是充满浪漫情怀与实干理念。在杭州担任知州期间,他主持治理西湖,这是一项繁重的工程。西湖长年淤泥堆积,水草繁茂,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困扰。苏轼巧妙地分析形势,发动众人,开挖淤泥,筑起一座长堤,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行路路径。此外,他修建新桥,栽种垂柳,使之成为西湖上的一道新风景线。他对水草问题的处理更是创造性,鼓励人们种植菱角,但不允许荒废,并修建了三座水塔,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三潭印月景区。这一系列治理举措不仅解决了民生问题,也为西湖增添了绚丽的风景。
在三次贬谪的经历中,苏轼的人生意境逐渐变得豁达与深沉。初到黄州,他心情颓丧,然而,在九死一生的遭遇中,他逐渐形成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哲学。人生境界的提升是反复磨砺出来的,苏轼的坚韧与胸怀,让他在逆境中能够更加沉稳,逐渐领悟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豁达。苏轼的人生不仅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诗文之旅,更是一场反抗与拯救的历史演绎。
综合而言,苏轼的一生奇绝贯穿着豪放的文学与坚持原则的性格。他以才情横溢的文学造诣崭露头角,却在反对新法、贬黄州、与权贵争辩的历程中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在地方任职时,他的浪漫情怀与实际治理相结合,使得治理西湖成为了一项双赢之举。三次贬谪,让他的人生境界更加深远,从而达到了“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贯平生”的境地。苏轼的一生,不仅是文学巨匠的辉煌,更是坚持理念与拯救民生的英勇史诗。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