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最大的鬼节,祭祖的节日。
长期漂泊他乡的缘故,对农历的讲究很少,除中秋、春节这样即使不关心也会在大家嘴里知道的重大节日之外,像七月十五这样的节日以前很少关注。除非有时夜路,突然发现道路两边燃起了星星点点的香火,驻地的老百姓晚上焚香祭祖,才会关心一下这是什么节日。回到家中,上网一查:“噢,今天原来是什么什么节,又到了上坟的时候了!”然而,这又和我们老家的习俗相违。在我们老家,无论什么节日,都是中午祭祀。即使像七月十五这样的鬼节,上坟祭祖依然不会选在晚上。
父母去逝后,在父母去逝后的头三年,每年都要回老家为父母上坟,上坟的日子选择在老人入土为安的那一天。现在有车了,回趟老家也算方便,但因为家中还有哥嫂,其它上坟的日子也就很少回去。这样的日子不回家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自从父母离逝后,总感觉家也没了,回到老家,也只有伤感的份儿。
记得母亲刚刚去逝的那一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母亲是我家》。虽然上完高中就离开了父母,但因为父母的健在,心中就有一个家。无论在外面得到多大荣誉,或是受到多大委曲,但只要想到父母,想到家,这一切就会变得极为平淡。自从父母离开了人世之后,心中的家轰然倒塌了,这时候,才真正体会到断了线的风筝的状态,才想起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情。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独自坐在一个角落里,想到这句话,泪水不由自主地流出双眼。
母亲去逝三年后,就再也没有在她入土的那天回去祭祀,但只要是回到家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老人的坟上看看。有时会在老人的坟前静静地待上一会儿,没有和老人对话,也没问老人是否在天堂,只想在老人的坟前静一静。每当这个时候,虽然有时会有泪水涌动,但心里感觉踏实。有时候我会想,坟之所以叫“冢”,就像“家”一样。父母去逝后,这里依然就成了我所认同的家。
因为最近去农村让人针炙的缘故,所以对农历的节日特别敏感,知道今天是中元节,便在针炙完后打电话给休假回到娘家的妻子,问她知道不知道今天是上坟的日子,去没去给父母上坟,妻子说忘了。我便提醒她,中午如果没有去上,那就赶紧去买一些纸,找个路边烧烧。同时还强调,平时在小家因为离老家远,不设祭祀,回到老家赶上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都要把事儿做好。
妻子的娘家离我的老家很近,虽属两个村,但只有两三里路。在我们那还有个习俗,女人一般是不去上坟的。所以,妻子没在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既然知道了,也就不要再管习俗不习俗了。做为儿女,自从离开父母后就再也没讲过习俗。赶上了这样的日子,如果再根据习俗不去上坟,那才有违习俗!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