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在挥毫泼墨的同时,还回答了求学者的提问。介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及其历史和发展方向,并做了有关中国绘画表现技艺的示范。
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众多观众,纷纷以拍照、摄像等现代科技手段记录着中国文化奇妙的演绎过程。
澳大利亚时报、地产时报、中国画论坛、澳奇网、澳洲光线网等媒体对澳中艺术论坛2012的开幕式及笔会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
他乡遇学生
朱晏墨
转载于【澳大利亚时报】Issue 749 March 20, 2013 Australian Chinese Times
27
左起:丽莎、朱晏墨、卫有年
在澳中艺术论坛开幕式后安排了现场作画的项目。中国画创作的挥毫泼墨对于大多数“老外”来说,那只是看个热闹,但这次遇到了看门道且专看“晏墨烟云”门道的丽莎同学。
从铺纸开始,直至完成一幅画作,过程中有太多摄像机、照相机在不停地拍摄,但我能感觉到一个人是一直跟着拍摄的,包括与作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待我画完一幅画抬头看时,手持摄像机的她略带羞涩地微微一笑,我已经猜到她是谁了,她是来自美国现居澳大利亚的丽莎同学。在来澳大利亚之前,李晓辉先生已经向我介绍了她。
李晓辉先生久居美国洛杉矶,我们有缘相识于中国画论坛,已经是多年的好朋友。从我初涉傅抱石大师的画法开始,他就是我的忠实挑剔者。直到我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又将我的画法作为教材传播于欧美国家。丽莎同学就是李晓辉先生的学生,她是从很远的城市专程赶来珀斯参观的。
待我放下手中的画笔,丽莎同学就上前来问这问那,并拿出她最近的一些作业让我指点。由于翻译的间接表达,我不知道她是否能听懂,只见她单纯的蓝眼睛里闪烁着迷惘与惊喜,但更多的是好奇的光芒。我觉得多讲不如多实践,索性将画笔递给了她,鼓励她先任意下笔。单纯的人对绘画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很快在她的笔下初步的山石沟壑已经形成。帮我们翻译的澳大利亚华人卫有年先生也来了兴致,在画中涂抹了几笔,我又在画上加以点缀,一幅三人“自由信笔”之作就算完成了。
说到“自由信笔”,只有自由的人,以及愿意自由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意义。我觉得很多西方人的思想单纯,没有太多的观念束缚,他们在接受一种自由表现的画法时更容易些。所以,“自由信笔”的方法在这里也不失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好门道。
看着一个老外对中国画诚恳学习的态度,我深受感动,同时也祝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自由信笔”的法门蔓延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