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如果总是说实话,就是一种不明智、情商低的行为。
说真话,被视为是善良的表现。
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说穿皇上没穿衣服的小孩子,历来都被人赞誉为天真纯良的代表。
可是,如果一个人总是说实话,不免显得太过刻薄。
钱钟书年轻时从清华毕业,教授都希望他留在研究院进修,可他居然直言不讳:“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
后来他要离开西南联大,临走时还要说“西南联大外文系根本不行”,举出几个教授说他们“太懒”、“太笨”、“太俗”。
到最后他跟西南联大也是不欢而散的。
1
连钱钟书自己都说,当年太狂狷刻薄。
钱钟书虽然才华横溢,但也因为总说实话而吃了不少苦头。更不要提一般的人,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做的尽是损人不利己的事。
别人家刚出生的宝宝,你非得指出婴儿多皱纹显丑,估计你连满月酒都没得喝。
朋友圈里有人晒个图,你非得指出用过美图秀秀,你说多了人家也对你取关了。
有人说:情商高就是心里装着别人。
总说出别人难堪的实情,把别人置于示众的尴尬底下,无论如何也不是心里装着别人的表现吧?
你心里装不下别人,也不要期望别人心里装得下你了。这是等价交换的法则。
2
西方法庭上有一个“真话原则”,所有证人宣誓时必须保证所言是事实且为事实的全部。法庭讲究把实话说尽,是为了查清真相,还世间一个公道。
可是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法庭,并不需要秋毫毕现,这样的生活也太严肃,太累人了。中国人讲“春秋笔法”,既可用于写文章,也可用于说话。这一向是为人成熟之道。
成熟的人,把握说实话的分寸,看得穿,不说破,顾全了别人的面子,也成全了自己的智慧。
3
就像季羡林先生所说,做人就应该“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假话全不说,是坚守自己的底线,就像谭咏麟的歌里唱道:“宁愿一生都不说话,都不想讲假说话欺骗你。”
真话不全说,是为了保存自身,就像辛弃疾的词:“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同样是钱钟书,年轻时候锋芒毕露,人到中年却懂得了保存真话的奥妙。1957年知识分子“大鸣大放”,钱钟书一句话都不说,结果躲过了后来引起的政治风波。
谁说不总是说真话就是狡猾?很多时候,那不过是看透世事过后的无奈而已。
4
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从最简单的层次上下定义,情商是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他们有二个特征.
一,说话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要知道,不考虑别人感受与心直口快是有很多区别的。
情商低的人,往往出口伤人,若是有意为之,倒是还好,就怕连自己都意识不到。
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一群正常人和一个残疾人在一起,如果说话的人情商不高,言谈之中毫无顾忌,频频谈及相关残疾的词,别人跟他使眼色,倘若他能看懂眼色及时停止,也算有点情商,怕的就是他来一句“你瞪我干嘛”,弄的大家都很尴尬。
二,不懂别人的拒绝,听不出别人话里的意思。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别人家做客,到了吃饭的时间,主人说:“要不你就在这吃吧,别走了。”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吃还是不吃?
答案当然是不吃!
首先,去拜访不熟悉的人,到了吃饭的时间还没有离开,本身就是情商低的表现。
如果主人真得要留客人,他自会直接说:“中午一定得在这吃,我已经都买好了。”而不会加一个“要不”。
那么,如果是去熟人家做客该怎么办?很简单,你可以推脱一下,比如我家那边还有点事/我待会有个会等等。如果主人还要留你,那就盛情难却啦。
如果真的不能留下吃饭,表现出很想留下来吃饭的样子,但是解释清楚理由,也不会感觉让主人感觉到招待不周。
五
在于“尺度”——大部分低情商的行为都因为拿捏不好“尺度”:要么火候欠佳,要么过犹不及。
刻薄嘴欠和幽默是两回事;
口无遮拦和坦率是两回事;
没有教养和随性是两回事;
轻重不分和耿直是两回事。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得罪99%的人。(低情商)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拉拢80%的人得罪20%的人。(高情商)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