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语文教育应回归人的素养

9 已有 2951 次阅读   2017-04-26 20:41   标签relative  style  语文 
语文教育应回归人的素养
 2017-04-25 朱静辉 



因为搞中学生作文教育,我接触了很多初高中学生,面对来自各省和本市的中学生的作文习作,我真是哭笑不得,无奈之下,我重新翻阅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语文教科书,面对这些经过语文专家组的删减修改后的课文,面对他们给出的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我深感担忧,如果我们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我们的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表达真实思想的机会,更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孩子们成了学习机器,这才是教育的失败。

问题一;阅读理解练习题有了标准答案这才是悲哀

任何作家的文章被选入教科书后,作家自己都没有想到会有如此理解的标准答案。如果别人任意猜想形成语文专家组的全国统一标准答案,这本身就很荒唐。我自己也有文章被选入,她们给出的标准答案让我啼笑皆非,作家自己写得如何自己最清楚,如果写文章前想写什么别人能知道,作家如何构思完成自己的创作?每一次创作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只关乎作家自己的表达,你的表达是别人表达不出来的,而作家把人人意识到的而又表达不出来的共性美阐述得直抵心灵深处,这才是作家独到的表达,是作家的呼吸引发读者共鸣的内心振动。

一个不会写文章的专家怎会理解作家语言背后的潜意识?就是这种潜意识让你能感觉到,但是你又写不出的东西,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启发。我也做过文学编辑,我从不主张删减作者的稿子,如果对作者一篇完美的文章进行删减,就完全破坏了整篇文章的呼吸节奏,这是不尊重作者的劳动。好的文章一句话都不能删除。

问题二;没有自己阅读经历的学生永远不会写出独特的作文表达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捷径,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独立走过,老师和家长只是辅助作用。在不断的阅读中获取前人的智慧并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这是个长期的过程,从简单的模仿别人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到脱开别人的文章形成自己的个性表达,这个过程是重中之重的经历,不要要求孩子作文考高分,不能先要结果不重视过程,没有过程哪来的结果?自古文章一大抄,这是初级阶段的写作积淀,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是各科教育最重要的那部分,她关乎人的素质问题,可以说与应试无关,只关乎修养的教育,关乎一个人未来做各种事业的基础,人,首先成为人的教育。

作文本身就是作者经过思考后的独特表达,不能千篇一律,她是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我们为什么要求标准化的答案?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这个章是共性的普遍存在,就是文章所表达的美和思想的深度。文章的可读性也在此,别人喜欢读你的文章,第一,唯美的表达给读者陶冶性情,第二,你的思想引发读者深思。我们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时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读课外书,每天的作业都是无效的劳动,本来语文教育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让学生在美中畅游,现在成了负担,也使一些学生对语文产生畏惧心理。无论怎样绞尽脑汁,作文总写不好的原因不说自明。

问题三;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太强

有人说:我就是准备考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但是你考上北大清华又如何?

熟不知,在人生漫长的经历奋斗中,人的素养在成功路上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你再高的智商,情商教养不够,你距离成功依然很遥远!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