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家教和门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2 已有 1178 次阅读   2018-06-02 12:25
家教和门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更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纵观古今中外,家教与门风,给予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 01 -

忠厚传家久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

短短的十个字,却体现着传统社会人们对于家风家教的理解与重视,显示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何谓忠厚?忠不是现在词义上的忠,而是包涵忠诚、仁义、正直、宽容、谦让、善良,厚则是厚道,厚积。

子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然而,河南巩县的康氏家族却延续了400余年。

自16世纪嘉靖年间建立起第一家小店,截止到中国土改运动开始为止,一共传承12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长寿的家族企业。

康家崇尚耕读,康家子弟都得到良好的教育。康家教育子孙的家训是:

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务存退让心,

日用务存节俭心,操持务存感恩心,

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诈也,

前人之愚,断非后人之智所可及,

忠厚留有余。

短短70余字中,蕴藏的却是康百万家族留余忌尽、忠厚传家的大智慧。

400多年来,在家训的熏陶下,康家历代子孙大多向上向善、勤奋好学,从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续昌盛。

老子在《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也就是说,好的家教和门风,需要家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主导孩子,这样的行为胜过千言万语。

- 02 -

独立才成人

晚清名臣曾国藩,官居要职家境丰厚。但他却教育子女,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是曾国藩却穷养子女,意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不靠家庭靠自己。

结果,曾家的孩子都成材了。

无论工作怎样忙曾国藩都不忘教育子女。曾国藩有写家书的习惯,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曾国藩留有十六字治家名言: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

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与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所为,走入社会才能有大作为。

古语说得好:儿孙若有用,留钱干什么?儿孙若没用,留钱干什么?

比起钱,教给孩子好的品德,有用的能力,传承好的家风,才更是一个家庭的传家之宝。

- 03 -

溺爱不可取

前段时间有新闻,合肥某34岁男子王某,平时也不出去工作,生活一直依赖年过六旬的父母。

这天,老父亲责怪其懒惰不干活,男子竟怒火中烧,抄起钉耙将父亲打伤。这一行为引起了左邻右舍的不满,报警之后纷纷要求民警对其“从严治罪”。

每一个孩子的降临都是父母甜蜜的负担,父母总是想倾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但是不要忘记了终有一日孩子将长大成人,踏入社会。

在这之前,父母要教给孩子什么?要赋予孩子什么品质?

想想这两年流行的“啃老族”一词,我想这些父母可能从小忽视了对“啃老族”们的责任意识培养和精神世界的重视。

方孝孺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疼爱自己的孩子,而不加以教育,这等于没有疼爱他;如果教育孩子又不引导他上进,这等于没教育他。

教不好孩子,一辈子都要扶着他走。

与其到老了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如一开始就教给孩子好的家风和家教,毕竟,家风和家教,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儿。

“这孩子家教不好!”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全家一个德行!”

所以,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好的家教和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影响一生。

树立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一个家庭最丰厚的财富,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文章来源:大风号

编辑:时光匆匆 轻舞飞扬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