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王阳明的心学伟大的地方是什么?

4 已有 2629 次阅读   2018-06-04 21:25

王阳明的心学伟大的地方是什么?

 

看待历史人物,最好不要平面的去看待,否则你会看到一个金光闪闪的“圣人王阳明”。

王阳明是圣人吗?是的!他是后世传颂的圣人。注意,我说的是“后世”。也就是说他活着的时候并不是圣人,去世了之后才成了圣人。

多久呢?大约55年的时间,超过半个世纪。此话怎讲?

儒家的圣人有个硬门槛,就是“进孔庙”。如果进不了孔庙,就等于没得到儒家的认可,所谓圣人就更无从谈起了。确切的说,王阳明应该是“儒家的圣人”。

早知道阳明进孔庙的过程其实并不顺利。要经历十八年中三次大规模的朝廷会议之后,再在内阁大学士申时行的运作之下才获得成功。但阳明一旦获得从祀而被朝廷认定为“真儒”,他的学说和他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也变成了正统之学 ,并且可以用于各级科举考试的答题上。

也就是说,王阳明的心学原来是科举的业余读物,一直到考试必考,其实经历了漫长的时光。

王阳明是谁?其实他是根正苗红的精英阶层,甚至高于我们所知晓的大部分人,简单描述:状元的儿子。这个标签要高于我们现在说的“国民老公”们,因为商人在明朝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依然不高,同时状元的确是稀缺资源。

而王阳明他爹王华就是状元。

很显然王阳明是不服气的,他向他爹发起了挑战——当圣人。因为只有圣人才能打败状元,状元已经是科举考试里的最高级了。

圣人的路好走吗?很难!

王阳明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成为圣人。这就好比我们想当首富,想法是好的,具体怎么做呢?

明朝的官学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甚至明太祖朱元璋都想跟朱熹攀亲戚,心甘情愿的当朱熹的后人。很显然,王阳明试图通过修行理学,成为圣人。

结果呢?他失败了,他发现外理实在太多了,自己完全不知道怎么做,也就是“阳明格竹”的试验。

这里要说一下,理学是儒学的分支,是一个非常严肃甚至残酷的作学风格,理学认为理在外,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获得理。

可是,王阳明对此表达了质疑。他发现理在心中,也就是心学里,著名的哲学命题:心即理也。我心就是天理。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第一个伟大之处,因为每个人都有心,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人们开始追求自我解放,而心学提倡的就是个性解放。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明治维新时代,日本人学习心学了,因为天皇需要缓解幕府过后的社会意识。

心学就是心性之学,讲究的是“去人欲,存天理”,那么如何存天理呢?王阳明的方法是“知行合一”,啥意思?

理学把行和知分为两截,先学后行。对此王阳明表示非常的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体的,不能分为两截。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子,小张知道做人要孝顺,你读了四书五经,懂了很多大道理。但是你根本没有去实践,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请问:小张是个孝顺的人吗?

很显然不算。

对,王阳明提倡的就是知行合一,把知和行合二为一,提倡的是:知道就能做到。比如他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这是心学第二个伟大的地方。

就这些吗?当然不止,实际上心学成为了明中后期的主流思想,也就是显学,成就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比如徐阶,聂豹等人。他们都是王阳明致良知的拥趸。

什么是致良知?其实就是致吾性之良知,我们可以浅显通俗的理解叫:做个有良心的人。

单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心学的伟大,而且对现代社会有巨大的启迪作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变的很物质,所以追求的是利益,但是如果你学了心学,你会时刻告诫自己:

做个有良知的人!

18评论
举报

王阳明“心学”之浅见

王阳明心学关键就落在一个“心”字,心是什么,心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或者说本性;它与后天习得的知识经验相对立。这是王阳明心学大厦的基础。心学有三大核心思想:1.心即理(价值存在)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3.致良知(价值归宿)。三者是必然的递进关系。
“心即理”,即本性与天理是一体的,理之所以成为理,根本就在于被本心所接受,如果不接受,我心与理便没有联系,这个理与我何干?同理宇宙万物皆是如此,首先我们承认事、物、理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与我无关,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人们常把心学归位主观唯心主意是不恰当的,它只是从心与理联系的角度论述了心与理的关系。
就像王阳明的一则逸事: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个故事就很好的阐述了花一直开在那,只有当你看到它的时候,它就走到了你的心里,没看到它的时候,它对你来说存在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说,对我们的生命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天理才能真正走进你我的内心,为我们所认同,心与理必然走向统一,此即古人所言“心理合一”“天人合一”。
正是我们时刻遵循我们的本心,不盲从于权威,获得心灵的自由,使心成为了理的价值依托和价值存在,使理具有了价值。
但是现实呢?我们往往臣服于知识、经验、规则与权威。举几个例子,我们受到侮辱的第一反应是愤怒,最想做得便是立刻反击,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冲动是魔鬼,理智告诉我们需要隐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们换工作的时候,通过分析发现选某个工作更好,那这些分析是基于什么呢?待遇好,晋升快,有钱途,这些优势也是别人的经验告诉你的。从小我们中国人被告知要用右手拿筷子,不然会被认为没家教,吃饭的时候会和别人打架,因为大家都是右手执筷,你用左手会影响别人,而西方人根本不在乎。
现实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按照我们后天习得的知识,经验来行事,是因为这样更符合规则、经验、利益,会让你少走弯路,进步更快,获得更多的好处。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真正的知,是一种被装扮过的知,这种知指导你的行动,你的行动也非真正你想要的行动。就如同不管你怎么整容,外表多么美丽,多么的取悦自己与他人,但是骨子里你还是你,你的内在本性是不变的。
而王阳明想要告诉你怎么做呢?按照你本性的知去做,因为你的行动是你本性的精准反应,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知行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知和行是必然统一的。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就如同你已经知道自己是某一楼层的某扇门钥匙,那么你必然会去开那扇门的锁,根本就不会去开别的锁。
这时候问题来了,既然我知道自己的本性如此,那我为什么还要奋斗,一切都是宿命呀,又或者你会觉得这不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嘛?我们都知道龙生九子子子不一样,每个人的本性也不一样,你怎么就能确认自己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换句话说,你怎么就知道自己是哪扇门的钥匙呢?毕竟世界上最难了解的人就是自己。要不然孔子也不会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试错,拿着自己这把钥匙不断去试每一扇门,终会找到与你对应的那把锁,注意这个过程不简单,是漫长的,在一次次失败中去发现的,其中的失望和痛苦可想而知。为什么这个过程这么困难?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意念,每当遇到问题和事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不是如何通过经历这件事发现自己的本性,而是条件反射的去计较利害得失,搞笑的是,计较利害得失的念头一起,你就根本找到自我,甚至迷失自我。就如同打账,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你既不能掌控别人,又不能准确认知自己,这仗还怎么打?相反,即便我不能掌控敌人打败敌人,至少我能掌控自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时候“诚意”就显得尤为重要,简单的说就是排除利害得失的心思杂念,每一次发念都直指本性,那么你就能在寻找自我的路途上一路凯歌。所以我们努力奋斗的意义就在于,在一次次诱惑中审视自己,了解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优与劣,做自己擅长的回避自己不擅长的,这就是生命的不断升华。也不要轻易去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们只要在一次次试错中,审视自己的意念和行为,那么我们一辈子都在不断的去接近本真,既然我们没有达到本真,有何谈决定了命运呢?只要你我能接近自己的本性,掌控自己的内心,即便改变不了环境,我们也能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至于具有偶然性的运就不是你我能决定的了,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好了,当你我达到良知(本质就是价值的寻求与确立),那么必在一次次的思想和行动中(价值的展现和完成),做出符合本性的价值判断。那么请记住,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的心是不变的,只要不在一次次诱惑中迷失自我,那我们就不会慌乱和恐惧,我们就能按照我们的本心去行事,就能做到泰山崩于前,我自岿然不动。正如王阳明在剿灭宁王叛乱中说过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此心妄动,随性而动”。
那么王阳明最终希望我们该如何生活,三个字“致良知”,这是知行合一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结果。凭借着我们与生俱来的美好本性映照世界,去弘扬真善美;同时这又激励我们不断去除内心的污垢,光复我们的良知,还原我们本有的赤子之心。我们不一定非要荣誉等身青史留名;只要我们能从容淡定的活着,没有忧惧和迷茫,那么人这一辈子也就够了,这也是我们的价值归宿,一句话活明白了。就如同王阳明在弥留之际,学生问他“老师您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嘛?”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评论
举报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有的,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人物。王阳明最伟大的地方是他创立了心学,而阳明心学最伟大的地方是王阳明以一己之力扭转了宋明理学的走向。

王阳明之前的理学,朱熹是一个巅峰,是理学的代表。那么,朱熹学说的主旨是什么呢?

朱熹认为,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体——理,理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根坻。理在气(物质)之前,然后和气结合,两者运动产生万物。理就是阴阳二气的运动规律。

生成万物后,理就散在每一件事物之中,成为事物的运动规律,包括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以及伦理道德等。人心中也有理,就是人性。

但是人性在心中是不显露的,因此学者必须去研究身边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弄清楚每一个具体事物中的理。研究得多了,学者有一天会豁然贯通,认识到全部的理。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来达到对理的认识。

所以朱熹的著作中,有很多对于自然事物的讨论,比如他会讨论日食、月食怎么回事,讨论春夏秋冬怎么回事。

朱熹为世界设定了一个统一规律——理,他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他将伦理道德与自然规律直接等同起来,想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解释一切事物,未免有些牵强。比如,植物生长自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这种规律和伦理道德真的能统一起来吗?

明代,程朱理学占据了统治地位。王阳明一开始也是相信朱熹的,因此有一个王阳明亭前格竹的故事,即王阳明为了验证朱熹的说法,在亭子前面对着竹子坐着,思考竹子中的理。他苦苦思索了几天几夜,一无所得,最终病倒了。“理”是什么,从此成为王阳明心中的一个大大的疑惑。

后来,王阳明在龙场解决了疑惑,史称“龙场悟道”。

其实王阳明顿悟的内容,用三个字就可以概括:“心即理”。王阳明的全部学说,其实都是从这三个字上来的。

当然,这个心指的不是你我日常的心念,而是指每个人的本心。

王阳明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朋友等等。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并非外在的“理”,而是来自人的本心。

道德不是客观规律,而是人的主观情感。

所以阳明心学不研究客观规律,只告诉人们如何去践行心中的理,这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理”,更接近伦理道德的本质,从此风靡天下。

理学发展到朱熹,已经到了顶峰,之后的理学家,只是在朱熹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没有什么创见。唯有王阳明,在朱熹之外奇峰突起,在中国思想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

2评论
举报

王阳明即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对于王阳明的了解,起源于我们贵阳的“阳明祠”,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的总称,它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部分,是贵阳景色秀丽的风景区,也经常去玩。


当然“阳明祠”是后人为了纪念明代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1472年—1528年)而建立的祠堂。

王阳明的著作有《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其中《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最伟大的地方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简单的说就是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该理论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喜欢的关注:墨韵书香1314,点个赞,谢谢!

6评论
举报

首先创始人王阳明大德,从小发心,励志成为圣贤,从儒释道不断深入研习,无数次又自我否定,有一次次推倒从来,终于通过结合人生的种种艰难遭遇,最终在龙场悟道,这也只是开始,后来又不断完善心学,及理论,不管其他反对者和执政者带来的压力,再次把心学发扬光大,这样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首先就非常伟大!现在国家可以强大,不正是有像先生一样伟大的民族脊梁无私奉献和坚持理想不放弃的结果呢!

心学不同的人学习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和效果,日本就是最好的范本,世界承认日本是东方明文最高的代表,但是在明末他们还是为了生计坐着随时可能沉没的小船漂洋过海前来抢劫的状态!注意这是他们从盛唐开始起一直学习到明朝接近尾声时候的文明成果,还是这么野蛮落后,但是这一切从心学传入日本以后都为之改观了,为止从二战的失败到现在早已从回世界之颠才几十年功夫,有些声音说是他们学习了西方列强的思想,对多少是有一些理念学习的是西方,但是日本文献中多次提到心学思想对其改革成功带来的强大助力!

说的小一些,对于我们个人心学的作用也是非常强大的,其他不说单说知行合一,这四个字,这里的 知 并不只是知道,不是你所知道的道理和行为结合在一起落实到实处,而是你的良知在对一个事情作出的第一反应第一个觉知时,你的行动马上可以跟上去!比如觉得长时间玩电脑不好,现在应该关掉电脑,去外面走走,瞬间你的行为就跟上了,关掉电脑,去外面走走了,如果这个功夫做到位了,那么久那么专家都没弄断根的拖延症,瞬间就解决了,你的人生也会打开新的篇章,像内家功夫的拳理,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也就是引申了这个道理,这只是作为后学的我一点点微末的理解,前人留下的东西是宝贝,外国人为了防止我们复兴总是灌输他们的普世观给我们,他们怕的不是我们的新式武器,而且我们克服了文化的断代,从新正视像心学这样伟大的思想和武器,从新为世界输出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真从回世界之颠!

1评论
举报

笔者曾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生,主修阳明心学。回答这个问题实属有幸!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位哲学课,其心学在中国特别是在日本,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阳明心学在日本

阳明心学无可置疑的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如果没有王阳明,甲午海战小编我借给日本二十艘航空母舰,他们不见得能打败北洋海军!

阳明心学在明朝中后期引起了民间的热烈反响,但是由于清朝入关禁止所谓的“歪门邪说”,阳明心学被禁了,毕竟这是唤起民众智慧的学说,哪个朝代不怕?

明朝后期,心学传扬到日本,饥渴的日本人奉若神灵,纷纷成了心学的信仰者和膜拜者!

笔者有幸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历史系,曾主修阳明心学。做了不少笔记。

我从明治维新变法和清末的戊戌维新变法对比着阐述。

明治维新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人物分为“前三杰”和“后三杰”,其无一例外都是阳明心学的信仰者和崇拜者。

这些人通过学习阳明心学,阐悟出不少道理,值得学习。

吉田松阴(明治维新前三杰之一),通过一番学习,和日本心学界大V的引导,很快悟出了“生死离合,人世倏忽,但不可夺者志,不灭者业”。从此定下了大的志向。

高杉晋作(明治维新前三杰之一),自己通过学习王阳明的《传习录》,突发感慨,写下了“王学振兴圣学新,古今杂说遂沉湮,唯能信得良知字,即是义皇以上人”,从这一点,看出来心学的精髓,唯有良知胜过任何东西,何况“义皇”?

坂本龙马(明治维新前三杰之一),道出了“行动在我,评价在人,与我无关”的无敌境界!这句话估计也为当代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当然,这与他的心学师傅胜海舟的教诲有很大的关系。否则不可能由心而发,热血沸腾。

西乡隆盛(明治维新后三杰之一),这个人物可了不得,吐出了“空读圣贤之书,如同观人剑术,若不自得于心,一旦较量格斗,则唯败逃而已”的至理箴言。

以上种种,都为明治维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这极其重要,通过我们的戊戌维新就知道了。

戊戌维新变法

清朝晚期的维新变法,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当时中国经历甲午战争,给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大的耻辱。这种耻辱在于,连曾经是自己学生的日本竟然都没有打过,而且一败再败,输的很惨。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效仿明治维新,什么公车上书等等都来了,维新派一致要求“何不效仿明治维新?”,因为当时和中国国情最相似的就是日本了。列强经过长期的资本主义发展,这个我们比不了,但是日本呢,也就那十年二十年的功夫,就这么这么厉害(相对于晚晴来讲),确实有可比性和可效仿性。

我曾经在日本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维新变法沉思录之类的文章,对比日本的明治维新,从哲学的角度上归纳出:维新变法的失败在于,不能客观的看清历史现状,过分强调了个人主观能动性!

当时的清朝确实如此。急于求成,我们和日本相比,没有强大的思想根基,这样的变法,越是求快,失败的越快。

阳明心学在清朝没有落地生根,是思想界的一大遗憾,从那以后,特别是清朝中后期,心学几乎销声匿迹。在日本却蓬勃发展,直接推动了明治维新。

阳明心学的伟大和精髓之处

不妨先看一下日本的认识。日本人在学习心学之后发现,只有尊重个人,强调个性,不惧外物,不畏权势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和超越。

我国即便到了近代,章太炎还是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先导。王学岂有他长?亦自尊无畏而已!”

我们不能轻看了心学。只有读懂了,心学自有他的可学之处。

日本最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就是阳明心学的信仰者,他通过学习心学,得出了很多关于做人和做事的道理,直接推动了他所掌握的企业的发展。他通过学习,指出:本能和欲望会妨碍你不能正确的判断事物,要有宽阔的视野,摆脱束缚,用私心判断,永远得不出正确的答案。

他的著作《活法》和《干法》无不透露出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

阳明心学讲究人人平等,“人人皆可为圣贤”,受到了封建独裁者的一路封杀,没有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3评论
举报

谢邀

我想抛开所谓的圣人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来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因为这实在是老调重弹。

第一,从他产生的环境来说

阳明心学准确的说是产生于龙场悟道之后,当时的天下是程朱理学的天下,所有的文人士子学习的都是程朱理学,天下认同的正道也只有它,科举考的也是这些,这样说还是显得太笼统,我们打个比方。就拿传销来说吧,一个人被洗脑的条件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周围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思想,每天耳朵里听到的话都是相同的且目的一致的,再通过各种口号加强你的认知,最后把你变成他们中的一份子。当时的整个时代可以看成一个封闭的空间,那些知识分子可以看成是传销集团的成员,程朱理学的教材可以看作洗脑的工具,不断提起的子曰可以看作口号,事实是,同时代所有的人基本都被洗脑了,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也不会被洗脑啊,但是请注意一点,我们之所以不被洗脑有一个前提条件,在于我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的认知程度,但当时的社会是没有这些的,包括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做的也只是引进而已,就像在在一种树上嫁接另一种果实,但阳明先生做的事情是开创,创造,是在一片荒地上种植,而不是嫁接



第二,要从心学的实用性和易用性来说

心学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方法论,是指导我们实际行动的学说,不是形而上的学说,按阳明先生的观点,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只要按照良知行事,知行合一,不管你是农民,工人还是知识分子,都可以做到,所以阳明心学有很强的普及性和实用性,而且人人都能懂,只在于你做或者不做,愿不愿意去致良知,按照良知行事。

老王曾经学习过心理学,也学习过法律,对这些略知一二,这都是指导行动的方法论,但你要学会这些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专门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阳明心学与所有其他学科最大的却别就在于它化繁为简,将所有错综复杂的理论归而为一,就是知行合一,一切以良知为准。

从这一点来看,这种优越性是所有其他的理论无法比较的。

第三,他对人主观能动性的解放

阳明心学之所以能遍地开花,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传人,如聂豹,徐阶,就连毛主席与蒋也推崇备至,尤其是东渡日本,成为明治维新运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因是他对思想的解放。一切的行为准则都以自身良知为准则,而不是子曰诗云,这无疑是一场思想的风暴

儒家思想从汉代罢黜百家后就有点变味,到程朱理学时达到禁锢思想的顶峰,人不管做什么,都有圣人给你规定好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三从四德的封建伦理,从一言一行到吃喝拉撒都有圣人们规定好的行为准则,上亿的中国人在这种压抑恐怖的气氛下小心翼翼的活着,生怕一不小心打破了规则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整个国家变成了一张巨网,每个人都是被网住的猎物,却不敢挣扎,网破了谁也活不了,整个中华民族就这样在网中慢性死亡,文官爱财,武官怕死,小民们只剩下麻木和冷漠,这就是近代中国,阳明心学就像这潭死水里投下的一粒石子,虽然开始微小,但涟漪是会传播的

后记

最后我想说点题外话,我经常看见有人说什么儒家培养的犬儒,说实话,这种话很可笑,找这种说法,范仲淹,文天祥也是犬儒?背着皇帝跳崖的陆秀夫也是犬儒了?崖山十万忠魂也是犬儒?说话要站在古人的立场,不要以你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古人,古代皇帝就是国,忠君就等于爱国,难道秦桧那样的就不是犬儒了?还有吴三桂也是推动历史前进咯?这些人都是狗汉奸,是民族败类,他们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是永远的罪人。不要再用教科书上的谬论来评判古人了,请还他们以公道

今人笑古人,殊不知百年后,你也是古人

2评论
举报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王阳明。现代很多人读《传习录》,除了喜欢阳明的人格和对心学的崇拜以外,更注重的是“阳明精神”。

王学所主张的“万物一体、知行合一、心理合一、修身行己、事上磨砺、简易直截”,对于近代知识阶层的活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很多学者认为,阳明心学才是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动力。

阳明心学对现代人最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其所提倡的“事上磨砺”与“良知”精神。

每个人都会有惰性,总会有眼高手低的时候和畏难心理,遇事往往不敢主动面对。可是如果我们想要有所成就,那么就必须学会自我磨砺,在逆境中磨炼身心。只有具备了坚强的毅力与信心,人才会实现理想、超越自我,才有可能不断创造奇迹!

评论
举报

王阳明的学术价值被夸大了。如果没有《大学》《中庸》以及现代哲学的基础,不建议看《传习录》,否则会不知所云,误入歧途。

王阳明学术合理的地方是:知行合一、致良知、事上炼。错误的就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就是通过实践检验并深化认知的过程。《中庸》就有“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审问之,笃行之”,古人把学习思考行动作为一个整体理解表达,本身就是正确的。王阳明把这个独立出来强调了行动对认知的作用,其实并无新意。致良知、事上炼的本质是排除个人好恶的情绪干扰,尽量客观地理解事实。这个才是王阳明独到的地方。具体表达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最大的贡献就是排除杂念。

但王阳明完全混淆了认知过程、主观意识、客观事实。由于个体认知差异的存在,心即理的表达明显使得客观的理丧失了唯一性和标准。他说良知即天理,显然是片面的。古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现在也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良知可以理解为排除情绪的最佳认知状态,在此状态下能最大程度地认识客观,但这个认识并不一定等于客观本身。正是混淆了主观意识和认知过程,才产生了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错误理论。而且,这是作为理论基础出现的,可想他的学术的可靠性。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中庸》曰“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学而知之,利而行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这是王阳明的理解,也是完全错误的。尽心知性知天是指努力认识自己认识客观;存心养性事天是保持进取之心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尽人事听天命,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圣人知道天命不可违,但不管如何自己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

由于日本人的推崇,王阳明的学术价值被放大了。事实上,他的理论在《大学》《中庸》《孟子》等都有完整清晰的表达。他还错解了部分内容。可以把他理解成儒家学术不成熟的发展。有时间看一些当代心理学的书籍比看《传习录》好很多。真不建议看《传习录》。

1评论
举报

王阳明,明代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书法家,是我国古代心学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曾在贵州修文阳明洞天居住,后号为“阳明子”。王阳明本名王云,后改为王守仁。明代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这一支王家号称能够追溯到东晋名相王导。王阳明自小受到父祖熏陶,养成了较好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情操。王阳明不仅袖手读书空谈义理,还爱好兵法,熟读兵书,曾跟随父亲出游至居庸关、山海关一带,熟悉兵备地要,这在潜移默化中为后来王阳明著书立说、建功立业奠定了基础。

王阳明画像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守仁参加礼部会试,中殿试赐二甲第七名进士,自此步入仕途。王阳明在武功方面最为人称道的莫属镇压南赣盗乱和平定宁王叛乱。自明代中期以来南赣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民变屡起,为患数十年,历任官员均束手无策。正德十一年(1516年),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守仁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时匪患横行的地区不仅仅在江西省内,还波及福建、广东等省。起事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王阳明采取多种手段,排查出官府内的奸细,使用计策掌握叛匪情报,逐个击破这些自立山头的匪帮。王阳明念及战争残酷,在收复一些营寨后奏请朝廷招安叛匪。到正德十三年底,南赣盗乱基本平定,解决了大明王朝数十年的心腹之患。

《传习录》书影

王阳明刚刚平定南赣,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又举旗造反,王明阳利用假情报扰乱宁王的部署,为大部队的集结争取时间。宁王反应过来时为时已晚,连战失利。王阳明在地方官员吉安知府伍文定等人的配合下攻占宁王老窝南昌城,又用火攻击败了宁王的水军,南康、九江等反叛之地纷纷收复前后三十五天,王阳明就平定了声势浩大的宁王之乱。堪称有明一代的天才级军事指挥。

王阳明《与郑邦瑞尺牍》,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王守仁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继承宋代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反求诸己”。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王守仁的传世之作包括《传习录》、《阳明全书》、《大学问》等。这些著作都是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上永远值得后世学习和体悟的经典。王阳明也和他的学术及事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完人。

参考资料:

张廷玉等:《明史》

滕妍、曹大伟:《漫谈王守仁的军事成就》

吴长庚:《王阳明在江西》

江凤兰:《浅析宁王宸濠叛乱之原因及准备》

回答者: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个人简介:雷晓凡,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长,季我努学社自媒体主编,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采访与资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民国政治史、抗战金融史。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