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散文·杂文]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

5 已有 1696 次阅读   2018-08-03 08:05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

万人敬仰,被尊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却诚惶诚恐力辞这三顶“桂冠。百年一生,志于学,立于世,知天命而不惑,随心所欲不逾矩,他常言“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氏·达观

《我不想做长生的梦》

作者/季羡林

节选自《老年谈老》

记得很多年以前,自己还不到六十岁的时候,有人称我为“季老”,心中颇有反感,应之逆耳,不应又不礼貌,左右两难,极为尴尬。然而曾几何时,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听得入耳了,有时甚至还有点甜蜜感。自己吃了一惊:原来自己真是老了,而且也承认老了。

不管怎样,一个人承认老是并不容易的。我的一位九十岁出头的老师有一天对我说,他还不觉得老,其他可知了。我认为,在这里关键是一个“”字。这个字有大神通力,它在人生中的作用决不能低估。

人们有了忧愁痛苦,如果不渐渐地淡化,则一定会活不下去的。人们逢到极大的喜事,如果不渐渐地恢复平静,则必然会忘乎所以,高兴得发狂。人们进入老境,也是逐渐感觉到的。能够感觉到老,其妙无穷。

人们渐渐地觉得老了,从积极方面来讲,它能够提醒你:一个人的岁月决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应该抓紧时间,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做好,免得无常一到,后悔无及。从消极方面来讲,一想到自己的年龄,那些血气方刚时干的勾当就不应该再去硬干。个别喜欢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或许也能收敛一点。老之为用大矣哉!

我自己是怎样对待老年呢?说来也颇为简单。

我虽年届耄耋,内部零件也并不都非常健全;但是我处之泰然,我认为,人上了年纪,有点这样那样的病,是合乎自然规律的,用不着大惊小怪。如果年老了,硬是一点病都没有,人人活上二三百岁甚至更长的时间,那么今天狂呼“老龄社会”者,恐怕连嗓子也会喊哑,而且吓得浑身发抖,连地球也会被压塌的。

我不想做长生的梦。我信奉陶渊明的两句诗: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

这就是我对待老年的态度。

看到我已经有了一把子年纪,好多人都问我:有没有什么长寿秘诀。

我的答复是:我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要秘诀。我常常看到有一些相信秘诀的人,禁忌多如牛毛。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尝,比如,吃鸡蛋只吃蛋清,不吃蛋黄,因为据说蛋黄胆固醇高;动物内脏决不入口,同样因为胆固醇高。有的人吃一个苹果要消三次毒,然后削皮;削皮用的刀子还要消毒,不在话下;削了皮以后,还要消一次毒,此时苹果已经毫无苹果味道,只剩下消毒药水味了。

至于我自己呢,我决不这样做,我一无时间,二无兴趣。凡是我觉得好吃的东西我就吃,不好吃的我就不吃,或者少吃,卡路里维生素统统见鬼去吧。心里没有负担,胃口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很好地消化。

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脑勤我认为尤其重要。如果非要让我讲出一个秘诀不行的话,那么我的秘诀就是: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

专就北京大学而论,倚老卖老,我还没有资格。在教授中,按年龄排队,我恐怕还要排到二十多位以后。我幻想眼前有一个按年龄顺序排列的向八宝山进军的北大教授队伍。我后面的人当然很多。但是向前看,我还算不上排头,心里颇得安慰,并不着急。

可是偏有一些排在我后面的比我年轻的人,风风火火,抢在我前面,越过排头,登上山去。我心里实在非常惋惜,又有点怪他们,今天我国的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七十岁,你们正在精力旺盛时期,为国效力,正是好时机,为什么非要抢先登山不行呢?这我无法阻拦,恐怕也非本人所愿。不过我已下定决心,决不抢先夹塞。

不抢先夹塞活下去目的何在呢?要干些什么事呢?

我一向有一个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看法: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到了晚年,更是如此。我还有一些工作要做,这些工作对人民对祖国都还是有利的,不管这个“利”是大是小。我要把这些工作做完,同时还要再给国家培养一些人才。

我仍然要老老实实干活,清清白白做人;决不干对不起祖国和人民的事;要尽量多为别人着想,少考虑自己的得失。人过了八十,金钱富贵等同浮云,要多为下一代操心,少考虑个人名利,写文章决不剽窃抄袭,欺世盗名。等到非走不行的时候,就顺其自然,坦然离去,无愧于个人良心,则吾愿足矣。

季氏·学品

季羡林·小

语言学家 文学家 教育家

1911年8月6日 - 2009年7月11日

一介布衣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

向下滑动亲近先生生平

胡适曾有言:“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香港学界泰斗饶宗颐说:“他(季羡林)是一位笃实敦厚的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

而对于自己一生的学识与声名,他却淡然处之,不止一次说过: “不要提什么‘国学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他更是撰文,诚惶诚恐地请辞外界为自己加冕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1930年进京考学,不像其他考生那样报了七八所大学,季羡林只报了最受垂青、门槛最高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虽然数学考试只得了4分,但还是凭借扎实的中文功底被两校同时录取。他最终选择了去留学机会更多的清华就读。

1935年季羡林赴德留学,期间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创建了东方语文系,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

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在京病逝。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配图/视觉中国

季氏·风范

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搏斗。

说话要注意两点: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你要明白,离开是正常的,

孤独才是生命之常态。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

不要得意过了头;

倒霉时,要想到走运,

不必垂头丧气。

每个人都争取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了解这个“平凡的真理,对己,可不烦不躁;对人,可互相谅解。

需随时含蕴于心中,低吟于口头。

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

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

一个是我伟大的祖国母亲。

影响我一生的四句话,

分别是陈寅恪所言: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胡适所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梁漱溟所言: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

马寅初所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我觉得,在人类前进的极长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代人都只是一条链子上的一个环。拿接力赛来作比,每一代人都是从前一代手中接过接力棒,跑完了一棒,再把棒递给后一代人。这就是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这一棒的任务。做到这一步,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配图皆出自“画坛鬼才”黄永玉。他的画作随手采撷,无拘无束,童真满溢。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太有趣…

来源:央视新闻

“书斋随笔”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微信平台新推出的原创内容栏目。为了提供更好更优秀的内容,更好地服务于读者,现开通读者投稿信箱,欢迎大家踊跃来稿。

1.稿件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且在本微信平台首发(本平台发布需打“原创”标识)。请在稿件中注明作者名称、作者简介、微信号、联系电话;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