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大师在流浪,引来了一群小丑

5 已有 1862 次阅读   2019-03-22 09:44
大师在流浪,引来了一群小丑 

“流浪大师”讲国学

在上海繁忙的街头,一名捡废品的流浪汉席地而坐,他的身边围满了人、堆满了开着直播的手机。

沈巍,这名流浪汉火了。

因为极具反差的形象、离奇身世的加成,他饱读诗书、畅谈古今却坚持捡废品,这些强烈的反差,引得许多媒体、主播从外地赶来,彻夜蹲守播报。

“谁发他谁火!”短视频平台上,很多账号开始以他为卖点,网友夸张地称之为“大师”,换来的是粉丝量成百上千地涨。

现场有直播的博主在大喊:“看到没有!这就是知识的力量!这就是大师的风采。”

“你不知道,拍的这个视频是可以拿去卖钱的,卖价五百一千的都有。”

看热闹的人在闲聊,周边的酒店因为被开宝马车的微商住满了而上涨了不少钱。

这是一场诡异的狂欢。

最苦恼的人是沈巍。

对着媒体和镜头,他说着不想红,不要捐助,劝围观的人散去,嗓子都哑了。

“我没有办法出去捡垃圾分垃圾了,我一分垃圾,旁边围着各种人问我问题。”

沈巍说,自己以前喜欢在地铁站或者路灯下看书,现在也没办法做了。

他坦言自己“已经三天没有好好睡觉了……太苦了,我真不想红!”

虽然沈巍在流浪,但他并非出生于一个完全没有文化氛围的家庭,恰恰相反,他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的本科生,学的是航海专业,在那个年代甚至称得上是高材生、知识分子。

那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沈巍何以成现在的沈巍?

沈巍对他父亲的描述中,经常出现约束、压力的字眼。他和外婆生活在一起,父亲不喜欢外婆,就迁怒于他。

沈巍爱读书,却不敢让父亲知道,只能藏在肚子里偷偷带回来,等晚上父亲睡着了再看。

这种压抑一直持续到工作之后,1986年,沈巍考上大学,在父亲不客气的“商量”下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审计专业,后来又进入了上海某审计局工作。

他说:“如果可以重来,我会选择一份符合自己意愿的工作,和文化挂钩,而不是数字。”

对于沈巍来说,捡垃圾并非是迫于生计的无奈之举,而是源自他童年的经历和理念。

沈巍为了读书,从小就捡垃圾,橘子皮、碎玻璃,能卖钱的都捡,然后就去买书。

他进入上海某区审计局,进单位的第一天,他发现卫生间垃圾桶里扔了很多纸,觉得可惜,有用的东西不该这样被浪费,所以就捡起来,就这样持续了几年。

这期间沈巍工作的很勤奋,每天工作到很晚,直到有人投诉他捡垃圾,沈巍被通知回家待岗。

家人曾为他指定房子,但是被邻居投诉,因为捡垃圾,他反反复复被房东赶出来,于是流落街头,这时候他已经跟家里断绝了关系。

沈巍说,现在他每天有两件事,捡垃圾和读书

有人猜测他是因为亲情淡漠和爱情失败才走上这条路,但沈巍一再强调,捡垃圾并非受了什么刺激,而是由价值观和理念决定的----

人不能肆无忌惮的浪费东西。

他说:“这些年,我发自内心地就想为垃圾减量做点贡献。垃圾分类是源头治理,应该针对产垃圾的人。

但在一个提倡垃圾分类的社会,我从小捡垃圾,反被嘲笑。”

流落街头的沈巍说他不需要任何金钱和物质的帮助,每月单位给他发2000多,他自己卡里也有父亲拆迁时分到的10万元。

他唯一开支就是卖废品买书,吃饭靠捡,每天的生活就是看书和捡垃圾。

他视甘地为偶像,手机里存着甘地的照片,他说:“我特别崇拜他,我愿意主动过苦行僧的生活,我不标榜,我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

沈巍的手机里存着甘地的照片

但沈巍同时也说:“我原本以为我这样的人会为社会做一番贡献的。我从小受儒家教育,我想做官。”

又坦率又真实。

看到沈巍,我突然想起之前同样引起热议的北大屠夫陆步轩,他北大中文系毕业,后来在街头靠卖猪剁肉为生,最终在经媒体报道后,得到体制内工作机会,进入县档案馆进行县志的编撰。

那时,媒体对他的批判和关注,大都源自他在北大演讲中的一句话“我给母校丢了人,抹了黑”。

但其实他所谓的抹黑丢脸,与其是说对母校的,不如说是与自己曾经对成功人生的预期相比。

沈巍和陆步轩的“走红”,其实都反映了社会对于成功人士的想象和预期,但是正如陆步轩的同学说的那样:

“一个人成不成功,其实是看他是被迫还是主动地做出人生选择,是看他在被社会评价支配,还是在做自己天性最喜爱,最适合的事?”

“我最向往成都,读书人一辈子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

“流浪大师”沈巍的自述中,这一句读罢令人喟叹。

他捡垃圾,是因为不喜欢人类肆无忌惮地浪费资源;他读书,是因为他时刻为这个庞大的国度忧思;

他本可以在单位舒舒服服地读书看报写写文章,或汲汲营营钻营前程,却一意孤行,离开了那个衣食无忧的牢笼,以天为盖以地为庐,过着清苦的捡垃圾、分类、读书、喂养流浪猫狗的日子。

沈巍会把捡来的食物喂给流浪猫

颇有东坡居士“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浪漫。

那些把他尊为国学大师的人怕是打错了算盘。

他爱读书,但他并非大家所想象中的“隐士”“高人”;以他与社会脱节的程度,他的见解,未必就是普世真理;而且以他的天真与赤诚,官场于他,更谈不上是条明路。

他只是一个按照自己心意过活的普通人,一个浪漫到骨子里的老派文人。

我们尊崇他,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过这一生的勇气。

传说,亚历山大大帝在见了以行乞为生的第欧根尼之后,问他想要什么恩赐;他回答说:“只要你别挡住我的太阳光。”

亚历山大听罢,对自己的随从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意做第欧根尼。”

但如果你问所有围挤沈巍、与他合影、采访他、叫他大师的人,愿不愿意做沈巍?

他们一定回答不愿意。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