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走红的“流浪大师”背后,是国学在流浪,还是人性在迷茫?

2 已有 2015 次阅读   2019-03-24 23:12
走红的“流浪大师”背后,是国学在流浪,还是人性在迷茫? 

最近,一位上海的“流浪大师”火了,他蓬头垢面、穷困潦倒。开口却舌灿莲花、妙语连珠,对于国学经典如数家珍,引来社会关注和顶礼膜拜,有关这位“绝世大师”身世更是诸多版本:博学多才的流浪者、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上海徐汇区审计局的公务员......

在媒体刨根问底的追查下,这位“流浪大师”呈现出外貌与内涵巨大反差,他可以在臭气熏天垃圾堆寻找可用的废物,也能在昏暗的路灯下苦读《左传》、《中庸》等国学经典,闲下来的时候安静的坐在地上,与人侃侃而谈国学,剖析政治局势,俨然“大隐于市”的现代隐士!

他真的是大师吗?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今的中国确实需要大师!

中国病了,这句话很多年前,鲁迅先生就说过。几十年前曾经治好过,然而现在又病了,而且病的不轻,和以前因为贫穷郁闷不同,现在更多是因为富裕带来的空虚,但病症却都是一样,彷徨!

没错,彷徨!

彷徨和生活现状有关,但更多来自空虚的精神。

一件普通的案例造成轰动性社会效应,并不因为事件本身,而是那些推波助澜的看客,那些代表着社会最庞大群体,游离在金字塔结构中下层,对未来充满着焦虑和彷徨的中年轻人。

这批社会中坚力量,创造了社会80%以上的财富,并渴望获得更多的财富,他们崇拜成功者,鼓吹成功学,认为财富是成功的第一标准。他们希望有人能帮忙他们避开人生所有的错误,为人生规划蓝图,指点迷津。

内心的渴望和外在的缺失,让这群人出现了矛盾的心理。传播段子,抨击嘲讽各种假“大师”是他们,但鼓吹“大师”,膜拜“圣人”同样这一群人!

怪哉?不怪哉!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第一感官是眼睛,“以貌取人”是本能。无知让人失去判断力、辨识力,而渴望则让人去追求,去想象,两者的结合,则是错误的美好虚构的出现,然后将这种错误的虚构投射到现实中的人和事之上。

人们为什么会渴望“大师”?

有人说: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学问、智慧是和财富无关的,所谓“君子不言利”。历史上凡是被尊为“大家”的,极少有富人,似乎不穷不足以为师,不潦倒不足以为圣。生前一贫如洗,死后才能身价百倍。

孔子如此,老子如此,庄子穷的连饭都吃不上,陶渊明有名,不仅因为才华,更因为《陋室铭》式的粗放生活。总之,中国人对于先贤总是存在双重标准,既一朝功成名就的功利主义,又推崇“身无半铢唯清高”的理想主义。

“礼失求诸野”的传统,则让很多人认为真正的大学问不在庙堂,而在江湖。

当下社会,生活条件不知比古人好上多少。但社会心态反倒出现退步。我们的教育模式,其实还是在中西融合的路子左右摇摆,既崇尚西方科学文化自由思想,否定儒家的“君君臣臣”封建阶级,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在传统中寻找人生真谛,探索成功的秘诀。

这可能么?

言行不一必然带来思维的混乱。

现在国学文化风风火火,社会一片叫好声。背诵经典国学的比比皆是,但说到精神继承却是一片空白,与其说“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还不如说“西学在殿堂,中学在流浪”,以实用功利为目的,追求精神世界的纯粹,不但是痴人说梦,也必然导致国学文化的泛滥。

从几年前追逐百家讲坛出来的大师于丹到当下流浪大师,其实就是社会期望从权威教授到江湖流浪者的下沉。

当年轻人开始普遍藐视主流权威时,开始普遍认为“大师在流浪,小丑在庙堂”时,现有西学为主流的象牙塔学术系统必将失去权威,逐渐被人鄙视。

但这是个好兆头吗?

我们还是要尊重学问。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社会第一定律。我们追求物质文化,用40年赶上了西方几百年,创造了世界上的奇迹。但我们也逐渐丧失了读书的动力和时间。即便有,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阅读和学习。

有人浪迹江湖,就有人寒窗苦读;

有人阿谀奉承,就有人麻木冷漠;

有人嫌贫爱富,就有人唯利是图;

有人精打细算,就有人满不在乎。

我们鼓吹羡慕所有的成功者,不管他之前做过成功,只要他有钱,他就是完美无瑕的“道德圣人”,成为人人敬仰的英雄;我们宁可相信贩卖焦虑的罗胖子,把钱投入到碎片化阅读中,花高价听励志跨年演讲,也不愿意静下心读一读《左传》和《大学》。

人到底怎么了?

其实我们喊着走心,但总会给自己各种借口,如同梅超风一样选择速成捷径。以为付费等同于节约时间,钱就能换来效果,就像很多人花很多钱办了健身房的年卡,却一年去不了几次一样的心安理得。

进一步说,我们关注这些“流浪”的大师,其实并不是想交流文化感悟,而只是想给自己增加“谈资”,看上去很有文化的样子。

既然汽车没有动,那我们就坐在汽车里,装做动的样子吧!

越是物质丰富的人,精神也越容易空虚的。然而精神太富足,物质又匮乏的人往往显得很迂腐。

中国千年来,富人和穷秀才之间的鄙视链至今还在作怪。

你鄙夷我的贫穷,我唾弃你的暴富,但这不妨碍,你羡慕我的自由,我希冀殷实的生活。

沈先生的自由快乐来自他的阅读,而这个世界是如此焦躁,充满着物质和欲望。自由快乐与现实生存无关,与心灵的见识有关。

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国学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博大精深的国学,只需每天看上一眼。您的回复评价是对我的最大支持。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