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前瞻经济学人APP”)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豆瓣上,一位名为“撸猫狂魔”的用户这样描绘这个画面: “于是圣流浪汉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就空手望着天,祝福,将流量交给门徒的手机,门徒又传到朋友圈、微博、豆瓣。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又写了十二篇十万加……(互联网福音)”。
蓬头垢面、胡子拉碴、衣服破旧,讲起《左传》《尚书》却头头是道。
“流浪大师”沈巍,在这个流量稀缺的日子里,成为短视频大V眼中的一件“稀罕宝物”。
在乍暖还寒的上海,浦东新区杨高南路7号线, 自媒体、大V博主、直播团队们不辞劳苦,扛着长枪短炮,只为“追捕”这位流浪大师。据说,大师几秒钟的视频,转手就可以卖到500元至1000元。
为了更好传播,他们给沈巍取名叫“流浪大师”,但在他们眼中,沈巍的流浪,是行走的“流量”;沈巍的金句,成了可以打造的闹剧。什么流浪大师,其实他们想说的是“流量大师”。
一个开宝马的女人来看他,带着一支八人团队来做直播,在附近酒店定了房,想打持久战。
一个自称是大胃王马姐姐的女主播,举着个牌子“真情流露”,“流浪大师我要嫁给你”。
打扮时髦的“网红”挤在“流浪大师”身边,要和他亲密自拍。
把道路围得水泄不通的众人,高呼“大师、大师 求你说两句吧”,直到保安护送沈巍离场。
尽管舆论对他们多方位抨击,但自媒体大V们丝毫不遮掩,“大师就是流量,你们要懂怎么用!”。为了流量,用心的自媒体大V们,铆足了劲,精准活捉了“流浪大师”。
有人甚至试图为这场“闹剧”冠上追寻文化的礼帽——“流浪大师是当代缺少的文化”。喊出了“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金句。
是的,没错。确实是文化,只不过不是文化的代表,而是文化的缺失!
流浪二十年,一夜成网红。这场闹剧中唯一看似不正常的正常人一针见血地指出:
——“不是我读书多有见识,而是你们读书太少了。”
沈大师背后 是国人暴露出来的文化缺失
一名印度工程师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发现,在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有人读书。
2017年,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上线的纪录片《书声》中,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中国人的年平均阅读量是4.5本左右。而同期,韩国的年平均阅读量则是15本、法国24本、日本44本、以色列68本。
而从实体书店的图书零售规模的增长也能够看到国人阅读的颓势。2012年以来,我国实体书店的图书零售规模保持在320-345亿元之间,规模体量虽大,但整体增长乏力。
或许有人说,纸质书籍的阅读量增长缓慢,图书市场不温不火,是受到了数字化阅读的分流。
根据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研究报告》,虽然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127.6亿,同比增长32.1%,但从2011年开始,这一增速呈下滑趋势,且预期增速将进一步下滑。
从数字化阅读用户规模来看,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8亿,同比增长13.5%,但和市场一样,近六年的用户增长也呈现波动下滑的趋势。
换句话说,从网络阅读来看,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用户增长速度,亦或是用户阅读时长,网络阅读现阶段也陷入增长困境,所谓网络阅读丰富了人们的阅读选择,移动端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场景,随着市场和用户的饱和,也已基本成型。
事实上,网络阅读中,日更几万字的情爱、穿越小说比比皆是,代表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的读物比例尚且值得商榷。
在这些看上去还算庞大的数据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醒:现代人的阅读,已经呈现出近功利、少人文的阅读特征。
根据《京东全民阅读报告2018》,京东通过对平台内图书购买大数据的分析,发现图书购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代际差别:
00后爱“文艺”,90后学“科技”,80后读“经管”,70后买“教育”,60后看“社科”,50后品“生活”。
虽然购书群体的消费分化趋势明显,但我们所赞叹的“流浪大师”手中“诸子百家”所属的“人文社科类图书”购买占比,仅仅在10%-15%之间徘徊。
从职业角度分析,购书者的功利性更加明显,报告显示,金融从业者近3成阅读是经管励志类图书,医务人员则更倾向于阅读科技类和生活类图书,教师和学生群体更是教育类图书一家独大。
在社会分工高度明确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从事的职业越发细分,需要不断学习来优化自己的能力以获得职场上的加分,但同时,越发狭窄的阅读领域,将传统文化和经典阅读越来越远地拒之门外。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去了哪儿?去到了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等娱乐方式上。
人均每年读书不足5本的背后, 对应的是发展势头摧枯拉朽的视频播放APP。
根据百度发布的《2019内容创作年度报告》,2018年短视频应用用户规模已经达到5.94亿,占整体网民规模的比例高达74.19%。仔细看近6年来的短视频用户增速,远非网络阅读用户增长速度可比。
2016年9月才正式上线的抖音,仅仅在2018年一年,日活用户就从2018年1月份3000万,增长至2019年1月份的2.5亿,月活跃用户突破(MAU)5亿,增长速度骇人。
始于碎片,兴于娱乐。
在“流浪大师”刷屏的这段时间里,抖音上只要是与“流浪大师”相关的内容,基本都能获得数千点赞,部分账号甚至以“沈先生”命名,粉丝轻松过百万。
按照抖音最为核心的“算法机制”,只有长时间刷同一类型的内容,算法才会推荐,进而形成强大流量。说到底,是无数用户在乐此不疲的为“流浪大师”点赞、评论、转发三连围观,才造成这一畸形传播现象的快速爆发。
而在抖音平台用户画像与特性上,90%的用户都小于35岁,60%的抖音用户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男女性别比例为4:6,以女性居多。
简言之, 大把35岁以下青年,甚至是高等人才,现在也将大量时间花费在了“老铁双击666”“美女吃播 一顿一盆辣椒油”之类的短视频之上。
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剩下的8小时,短视频娱乐占比不断增长,留给阅读的时间还剩多少?虽说图书和短视频行业性质截然不同,但正如马云所言,“摧毁你,与你无关”,短视频行业的快速崛起,意味着人们花费更多时间在娱乐上,留给阅读的时间更少了。
人们为何沉醉于大师?
人们为何沉醉于大师?
不过是他邋遢的外表明明足够让看客去鄙夷,但丰富的内心却又能够让人们受到震撼,这种强烈的戏剧感,让看客如痴如醉。
试问,如果沈巍只是露宿街头,不会诸子百家,不会《了凡四训》,一拥而上的看客又何以去传播?生活足够焦头烂额,碌碌无为之人足够多,我们为何要去关注一个流浪汉?
但别说,早年流浪汉“潇洒哥”和“微笑哥”的网络爆红,早已为这个喧嚣的时代留下“娱乐至死”的注脚。
再问,沈巍真的是满腹经纶?或许不是。正如“大师”本人所说,“现在书读得少了,好像觉得很稀奇,不是我学问多大,你们自身造成的,你们书读得少,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沈巍在贫乏的物质条件下去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看客,则在一次次点击、一次次感叹大师妙语连珠的同时,将自己匮乏的知识素养暴露无遗。
越没有什么,越炫耀什么。内心的焦虑需要寻求外部支撑,于是,“流浪大师”出现了。
而今,国人的心态早已被一众商家和社交平台拿捏得死死的。主打小资、文艺的咖啡店中砌起了一排排壮观的书架,当你随手拿起一本,发现那不过是供人摆拍的厚厚书壳。
那些和“大师”摆拍的网红,朋友圈中合影的文案会是什么?我们姑且猜一猜。
“流浪大师”终究会降温,聚拢在他身边的自媒体大V们也终究都会散去。但不幸的是,如果全民阅读的困境依旧无法解决,下一个“大师”出现,大V们还会聚在一起,人们也还会聚在一起。
“你们买衣服几百几千,你都不嫌贵,一本书十几块,你们还觉得贵吗?”——沈巍问道。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