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俗语“公门好修行”,“外财不富人”,你了解其中的深意吗?

2 已有 2001 次阅读   2019-08-17 12:26
俗语“公门好修行”,“外财不富人”,你了解其中的深意吗? 

智慧在民间!现在流传的很多民间俗语,往往寥寥数语,就把道理讲得清晰而深刻。比如“公门好修行”,“外财不富人”这十个字,就非常值得回味。

一、公门好修行

公门在古时候指的就是官府衙门,古人把社会上的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公门是“士”比较集中的地方。如今时代不一样了,公门可以泛指政府机构、公共服务部门以及那些与社会接触较多的行业,尤其是商业。

为什么说“公门好修行”呢?在一般的理解中,适合修行的地方,难道不是名山大川、古刹道观等等远离人烟之处吗?其实不然。

“公门”的特点,就是容易接触更多的人和事,无论做好事、做坏事,都比一般人有更便利的条件。在风气好的时候,不难做到秉公办事,而风气差的时候,本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在公门这种机会多、诱惑大的地方,一个人还能保持操守,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离不开工作和社会生活,这就是王阳明说的“事上磨”。

曾经有一位王阳明的弟子,是当官的,他对王阳明说,老师的心学很好,但我公务在身,总是抽不出时间来学习,很是苦恼。

王阳明说,心学难道是你在公务之外才能学的吗?恰恰相反,所谓“知行合一”,心学就是要你在具体的事务中去学,去磨,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弟子闻言,恍然大悟。

一个从来没有机会去面对诱惑的人,哪怕他表现得很廉洁,很正直,恐怕也不能证明什么。就好比一个家中并无余财的人,说自己有节俭的美德,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而一个成天无所事事的人,说自己淡泊名利,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旦离开了他那个封闭的环境,到了一个更具诱惑力的环境中,他还能不能做到节俭、淡泊呢?很难说。

所以,最好的修行,是让自己置身于俗务之中,去面对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也面对更多诱惑,不断磨练自我,从而照见本心的真、善、美,这应该就是“公门好修行”的真正内涵。

二、外财不富人

这里“外财”二字,未必是指“不义之财”,可以理解为“意外之财”。这种财富不是凭一个人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带有偶然的性质,比如富二代继承的财产,或者彩票中的奖,或者以其他方式获得的意外收入。

民间有一种说法,如果你在地上捡到了一点钱,根本找不到失主,也没必要交给“警察叔叔”的情况下,你可以据为己有,但要记住:尽快花出去!

这是民俗,说不清什么道理,但跟“外财不富人”有相通之处。

我们经常看到新闻说,一些人中了大奖,成了千万富翁甚至亿万富翁,但是很快,他们就失去了这笔财富,并且日子过得比以前还要拮据。

我们也常听说类似“富不过三代”这样的话,不管上一辈留下多少产业,如果子孙不能靠自己的能力继续做大、做强,那么财富往往是萎缩的,甚至最后会失去这些财富。

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是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的!

一个人知道自己适合吃哪碗饭,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内不断打磨技能,为别人创造价值,为自己赢得财富。这样的财富,才能留得住!

总之,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正确的生活状态,就是脚踏实地。为别人创造价值的同时,让自己过上物质和精神都丰富的生活,相信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的生活。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更多国学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一起读国学经典”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