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学术界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没有任何真本事,却靠拼凑古集出名

4 已有 572 次阅读   2021-05-14 00:48
学术界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没有任何真本事,却靠拼凑古集出名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的字样刻于《中华世纪坛序》,诉说着自从古老的时代里,中国文明自强不息的悠久传承。

至今5000年的中华文化中,留下了数不尽的史书典籍,但是在如此辉煌的历史中,如果没有许多先辈圣贤担当起了翻译考究的重任,或许许多优秀的古文诗歌也会慢慢的被历史遗忘。毫无疑问,就是那些一字一字斟酌思量典籍的文学大家们,共同肩负起了文化传承的重担。

但自从近代以来,却出现许多名不见经传却频繁以大家的身份自居的“国学大师”,他们虽然没有任何的真材实料却依靠小聪明而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学术大拿。

一、

身份都经不起考究的国学大师

说到国学大家以自居的骗子中,很难绕过文怀沙这个人,如果你只是直接到百度百科中查询这三个字,你能获得的只是“著名的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乃至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等等出众的头衔,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一个在20世纪40年代中,利用媒体骗取流量,吸引眼球,靠着自己的各种小聪明,慢慢的走上了学术界外的“国学大师”。

从上个世纪以来,他在国内民间就一直有着一定的威望,他在人传人的吹捧之中,获得了一系列崇高的称号 例如“百岁国学大师”、“楚辞泰斗”,在文学界他的身份却一直是个谜,对于其他的学者大家而言,文怀沙一直就像一个文化混子一样,有名气没才气,只是凭借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哄骗者许许多多未曾擦亮眼睛的人民。

如果你依然觉得指责文怀沙哄骗没有证据的话,那么他隐瞒自己的真实年龄身份,意图让自己修士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家,这一匪夷所思的举动却是有目共睹。

在2009年2月份的时候,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着一篇关于揭露文怀沙年龄的文章,当然同时也质疑了文怀沙国学大师学术成就的名头,这件事情引爆了当时的国内文化圈,在民间许多文怀沙的追求者也顿时愕然,是那个年代里文学界的大事件。

当时文怀沙一直对外宣称自己出生于1910年,并且拿出了身份证以证明,但是即便是在天衣无缝的设计,虚假便是虚假,总会留下蛛丝马迹,果然在不久之后就有人想起,1910年正处于清朝末年,因此身份证明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而文怀沙一直虚报了10岁的年龄,目的就在于塑造自己长辈的形象,并且在后来获得了“百岁国学大师”这样崇高的身份。

如果我们重新翻阅以前文怀沙的人生历程的话,你能够发现他不止一次篡改了自己的年龄,在他年轻时他就借助这一手段,让自己获得了年轻有为的赞誉,尝到甜头之后,他又故伎重施,费劲心思的营造着自己的形象。

就是这样一位连身份都作假的文学混子,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他的一生会为了名和利,而塑造多少的谎言,他多年当着人们所说出的话,又有几分可信。

二、

才徳皆失,用吹嘘营造的假象

在报道之中,质疑文怀沙的文化水平依然有理有据,翻遍文怀沙个人的所有作品,你也很难看到一本让人眼前一亮的学术专著,在国学大师的名头下,你感受到的却是他所译的诗歌错误频频,笑料百出。

即便是他最为得意的对《楚辞》、《红学》解读著作中,业界学者依然不敢苟同,其中的错误随处可见,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解析都很难想象,作者会是一个知识水准够高的大师。

而除了言不通,语不顺之外,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四部文明》中更是争意颇多,虽然确实能够读到一些国学大师的气息,但是在经过了许多专家的品鉴之后,人们发现其中许多语句都是由其他古代经典古籍中身边硬套拼凑而来,毫无疑问,这就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复制品,而在冠上文怀沙的名号之后,就成为了他个人的经典著作。

但是实际上如果一个人没有才能并不会受到太大的支持,但是文怀沙利用自己小聪明得到的名声后,却肆意的解读着各种文学古籍,误导后人。

例如在他的代表作品《屈原集》中,他在许多文学学者面前出言不逊,自大的解释屈子的《离骚》,但是却把其中优美的句子曲解成了暧昧的文句,实在难以想象这是一位文学学者的作为,而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文怀沙受到了一众文学家的抵制,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到,不管文怀沙顶着多么崇高的名号,业界专家从来都没有认可过。

文怀沙的不学无术,可谓举之不尽,例如他在每次受邀出席时,当人们希望他能够为来众带来一些讲学和分享时,他却在每一次都是那么几句客套话,像在酒席攀谈一样说着毫无意义内涵的吹嘘。

文怀沙到了晚年时,经常有媒体记者追问他延年益寿的秘诀,而这个老人的回答从来都是不着调的戏谑,他违背许多老年人的健康准则,劝导着人们多喝酒,多吃肥肉,抽烟这些不良嗜好,虽然他本人生活确实不检点,但这种不负责任的发言,依然让人匪夷所思。

三、

德不配位,文化混子的倒塌

文怀沙一生娶了5位妻子,对婚姻的忠诚对他来说不过是一句笑话,在他国学大师的名号之下,他赢得了许多盲目的追寻者,因此完全能够不费吹灰做到衣食无忧,生活自由,但是这一切一直都是他追求享乐的凭借,他从来没有为文学界做过一丝一毫的贡献,却在无时不刻抹黑的学者们的名声。

如果有人依然坚持为他辩解,五任婚姻都不能意味什么,但是在他老年生活,每每看到年轻的女性依然会口无遮拦的开着各种过分的玩笑,没看到美丽的女性,马上两眼放光,心神不定,那么你是否还会坚持这样的作为,是一位文学大家的形象。

只是可惜文学论坛的“清理门户”来得实在太晚,这位老人行骗多年,直至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才被外界揭穿了他虚假的“大师”头衔,当时中山大学教授伤兵直接发表言论,称“在中国的学术界里,根本没有文怀沙的一席之地”;紧接着复旦大学的教授葛剑雄也指出,中国文学界里从来没有承认过文怀沙这个人。

即便是文怀沙多年的好友,也几乎从来没有正面回应过人们对于文怀沙文学水平的质疑,而是常常以称赞他书法水平这种迂回的方式,为文怀沙打掩护。

于是历经多年,文怀沙造假的文化事件终于公之于众,人们才看到了这位文化骗子的真实面目,一场轩然大波之后,中国文学堂少了一位虚假的国学大师,却多了一位清清楚楚的文化骗子。

结语

实际上文怀沙之所以能够登上神坛,并非偶然,这或许是那个时代里所造就的,原因是当时由于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都不高,但是对于国学却有着盲目的崇拜,因此才给了这些文学混子有趁之机。

如今时代已经改变,对于曾经泛滥成灾的那些现象,也已经到了告别的时候,这些意图在中国浑水摸鱼,以名人效应不劳而获的现象正被坚决杜绝,只有这样那些拥有真材实料,踏实地做学问做研究的人才会获得应有的认可,而不是做着最辛苦的工作,背负着最难听的骂名,这样太不公平了。

参考资料:《中华世纪坛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