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毛润之论读书四法,第三点,来源于西洋

2 已有 209 次阅读   2021-05-27 12:56
毛润之论读书四法,第三点,来源于西洋 

现在很多人喜欢出书,以前也一样。

毛润之好友萧子升,就把自己读书札记串起来,名为《一切入一》,请学弟作序。

这对毛润之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很快成文。

他没把字词浪费在吹捧谁感谢谁之中,而是在序文里,探究怎样用“有涯”之“吾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成一家之言。

他说,如今的社会啊,“学问之涂愈益加辟,文化日益进步,人事日益蕃衍,势有不可究诘者”……

(原稿)

根本学不完啊,怎么办呢?

方法是有的。

其一、注重基础的积累。

人都是从什么都不知道,变得知道很多啊。

在家,父母就教我们倒手指头,从一到十,再多,就会开玩笑说,手倒不完,借脚趾头啊……

发蒙,就开始学拼音,bpmf,aoei,多少父母恨铁不成钢,骂孩子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哭哭啼啼鸡飞狗跳搞了几个月,终究也都学会了。

之后又会翻字典,没过学过的字,没读过的书,也就自己能搞定了。

“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

做学问也是这样,“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也。”

(原稿)

高楼皆由地基起,大河皆纳小河成,就看你有无立志于学了。

其二、尽量多学然后归纳,别把一点知识当牛吹。

人生短暂,知识无穷,学得越多,就越晓得自己的无知。

与之相反,有些人,连课本里一点知识都未能搞通透,却自感良心,啥都会一样,张口闭口,不为人师就不爽。真讲起来,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毛润之写道:

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姝姝自悦者,区以别矣。

读了各门各派的书,然后能归纳总结,变成自己的学说,这就是大本事。

有些人呢,不过看了几本,就炫耀不已,可笑得紧。

这样的人,不但做不成学问,还会被现实把脸打得啪啪响。

(原稿)

其三、读书有条理,事半功倍。

他说:

吾国古学之弊,在于混杂而无章,分类则以经、史、子、集,政教合一,玄著不分,此所以累数千年而无进也。

若夫西洋则不然,其于一学,其所谓纯正者焉,有所谓应用者焉,又有所谓说明者焉,有所谓规范者焉,界万有之学而立为科。于一科之中,复剖分为界、为门、为纲、为属、为种,秩乎若瀑布之悬岩而振矣。

看完这两段,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心中发凉,怎么能这样说国学呢?

但你细想看看,小学有语文、数学、音乐,中学有了化学、物理、生物……课程编制,其实不正是他所言的“纯正”吗?

为何要采纳西洋分法?

因为它有条理,不容易混淆,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

其四、一定要持之以恒。

人类最重要的一个缺点就是,三分钟热度。

看了几页书,觉得有趣,买回来,却又扔在一边;

看了某件事,下定决心以之为事业,遇点难题,灰溜溜就闪了;

追个妹子,连花都还没送过两朵呢,就觉得人家为何那么冷淡,拔腿就跑……

怎么能成事呢?

(原稿)

虽然我并不认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毕竟,也有可能走错路,必须及时调整——但一丢丢挫折就能把你打败,有什么搞头——

“博与精,非旦暮所能成就,必也有恒乎”?

“曰,日行不怕千万里。将适千里,及门而复,虽矻矻(音:枯。勤劳,努力)决不可及,恒不恒之分也”。

最后,他总结到:

惟是札□(原缺一字)兼收,大小毕聚,虽美于目,而未必可悦于心,则宜有以条理之,挈其瑰宝,而绝其淄磷焉。又持之以久远,不中涂而辍。诚若是,则固百丈之台之基矣。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