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从手抄《素书》看——青年李大钊国学功底与救国思想

5 已有 332 次阅读   2021-07-03 15:42
从手抄《素书》看——青年李大钊国学功底与救国思想

  在李大钊的存世墨迹中,手抄《黄石公素书》疑似是他最早的一幅。此高仿真件为李大钊研究专家方行收藏,是在上世纪60年代据原件影印的,共十余页,后遗失。上世纪80年代末,终于在尘封的旧书堆中觅得几帧残页,甚为珍贵。

  此件系用毛笔抄写在绿竖道宣纸上,字迹工整,与现存历代出版的线装《素书》核对,格式大致相同,正文与文中之注均抄录。署名:闇斋李大钊手钞。其文如下:

黄石公素书 闇斋李大钊手钞

  原始章第一言道不可以无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注曰:离而用之,则为五。浑而合之。则为一。一所以贯五,五所以贯一。道者,人之所蹈。蹈,犹走路也。使万物不知其所由。道之永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出处饮食之间,大而八纮之表,小而纤芥之微,何适而非道也。人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知。民曰用之,而不知。故知道者鲜矣。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人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求人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至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生,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者也。人者,仁之所亲。有总慈惠恻隐之心,以遂成其生成。仁者为德,如天无不覆,地之无不载,海之无所不容,雨露之无所不滋。慈惠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有心以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于无一,夫不得其所无一物不得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云: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者至者也。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而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礼者,人之所履。履者,言人之举动不出乎规矩。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礼者,履也。朝夕之所践履,而不失其序。于是放辟邪侈,从而生乎。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口之为道。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抄件至此中断——作者注)

  此抄件与宋朝张商英注释的版本格式相同。无抄写时间,据研究推测,大概是抄于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之际。

  李大钊(1889-1927)自少年时代起即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发愤读书,立志救国。及至步入青年时代,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不断升华,这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加强侵华,清政府日益腐败,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是李大钊1907年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之后,学习政法诸学和英语、日语,学识日增,接触维新思想渐多,特别是史地课老师白亚雨反清的革命思想和行动,对他影响很深。后来白老师牺牲在反清斗争中,彼时国内风云激荡,各地不断爆发人民起义,革命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种种严峻复杂的因素,使李大钊的爱国主义思想不再停留在忧国忧民的境界,而更产生了要变革现实,坚决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愿望。因此,年轻的他极力寻求挽救民族危亡的良策,借一部《素书》,表达了想要效仿张良助刘邦灭暴秦,改朝换代的决心。

  黄石公又称杞上老人,为秦朝之隐士。见秦之将亡,汉之将兴,于下邳杞上授兵书与张良,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张良字子房,为韩国贵族,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张良力图恢复韩国,向强秦报仇,不惜万金家财,访求刺客,造大铁锤,与刺客一起刺杀秦始皇,虽未成功,却震动了天下。在秦始皇下令全国大举搜捕刺客时,张良逃亡到下邳。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忽于下邳桥上遇见黄石公,得到他授予的兵书,如获至宝,悉心诵读,增长了智谋,遂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取了天下。张良曾按黄石公之嘱,于十三年后,跟随高祖前往济北存谷城山下,果然见有一块黄石,取回供奉祭祀。张良死时,与黄石并葬。后世流传有黄石公所撰《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素书》是一部兵书,共6章,1300余字,有多种版本,《汉魏丛书》《通志》等大型文献有收录。历代亦有不少对其进行考证,为其作序、作注、书评语等。如宋朝张商英曾为之注释并作序,言:“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杞上所授予房……晋乱,有盗发子房塚,于玉枕中获此书……自是素书所传于人间”。“其书简,其意深”。宋人晁氏言:“素书言治国治家治身之道,盖采诸书以成者也。”元朝广陵人王氏作序言:“……石公以是书授于房,子房得之,参究要理,详体而行,伐秦之不仁,扶汉之有道,深谋远虑,以安天下,审理乱达,去就以终,重身以理,推之其道高矣。”明朝、清朝、民国年间均有印行,可见《素书》在历史上之被重视。

  李大钊自幼打下了旧学底子,熟读经典,书法亦佳。此抄件是下了大功夫的,字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绿豆,行书、楷书兼有,工工整整,干干净净,连一处错漏涂抹都没有,就像印行的书一样,可见他在整个抄写过程中,态度是何等的恭恭敬敬。张良得到《素书》时正是“秦之将亡”,而此时则是“清之将亡”,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之道,古今一心。故李大钊用心研读黄石公素书,边抄边悟,从《素书》汲取智慧和谋略,寻找治国安邦之道。他曾自曰:“吾自束发受书,即矢志民族解放之事业”。1908年,李大钊愤然写下《登楼杂感》诗篇,再次表达此种激愤急切的心情。诗云:

感慨韶华似水流,湖山对我不胜愁。惊闻北塞驰胡马,空著南冠泣楚囚。

家国十年多隐恨,英雄千载几荒丘。海天寥落闲云去,泪洒西风独倚楼。

荆天棘地寄蜉蝣,青鬓无端欲白头。拊髀未提三尺剑,逃形思放五湖舟。

久居燕市伤屠狗,数觅郑商学贩牛。一事无成嗟半老,沉沉梦里度春秋。

  李大钊还在诗的题目上注有“筑声剑影楼”字样,这是他为自己居住小楼的命名,表示自己崇尚燕国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的英雄气概,从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青年李大钊立志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强烈愿望。

  李大钊给自己的居室取名“闇斋”。“闇”即黑暗,即暗室,指无光亮或隐秘的书舍。这里面有三层意思,一是指自然环境而言,他的书房是一间阴暗无光的斗室;二喻当时的社会黑暗,人人都生活在黑暗之中;第三层意思取自古籍,《梁书·武帝纪》云:“性方正,虽居小殿暗室,恒理衣冠”。旧称心地光明,暗中不做坏事为“不欺暗室”。李大钊以此比喻自己虽处于黑暗社会之中,但心地光明,情操高尚,要像黄石公不满秦皇统治隐居编撰兵书一样,寻求济世救国的真理,为国民解放做出一番大事业。

  我早年参加过《李大钊传》的编写工作,那时关注到此抄件。据说原件曾为田家英同志收藏,后来不知下落。有关专家认为,此件对于研究李大钊早期的革命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 芹,系北京市委党校离休副教授、李大钊研究学者)  来源: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