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修养乃人生大课,从国学看如何积累、锻炼和提高修养

2 已有 231 次阅读   2021-11-14 14:51
修养乃人生大课,从国学看如何积累、锻炼和提高修养

修养一词语出唐代吕岩《忆江南》:“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劝人及时修习。具体说来,修养是个人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言行和习惯的修炼与涵养。古人论修养是建立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基础之上,通过思想理论活动和现实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反省体察和改造,修德敬业、涵养心性,使身心逐渐臻于完美的境界。修养作名词即修炼涵养的境界和水平;修养作动词即为达到这种境界和水平下的功夫。

中国人看重修养由来已久。儒释道各有自家法门。道家重在修性:以无为为本,主张道法自然、清虚自守、无为自化、逍遥自在、万物齐一、与世无争,以天人合一、超神入化为终极追求,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修身养性、冶心怡情的精神家园。佛家重在修心:认为万事皆空,“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要涤除贪、嗔、痴,经过苦、集、灭、道四谛,放下执念,修养心智,以达通透圆融。

修养乃人生大课,从国学看如何积累、锻炼和提高修养

儒家则重在修行:与道、佛重思辨与心智不同,主要是道德研学与实践。其以“仁”为思想内核,以“礼”为现实载体,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诚、温良恭俭让、廉耻敬敏惠等诸多德目的修行,而这些德目本身就孕育着气度与涵养。《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儒家“八目”分为“内圣”部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和“外王”部分: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内圣与外王的交点,是在格物致知(求真)、诚意正心(求善)的基础上对人之心性涵养的修习,是求得人世参通、人性大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和起点。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涵养。“质胜文则野”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人过于文雅就会华而不实,失去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孔子不像有的人想象得那样过分强调文采和文饰,矫揉做作,或者那么像书呆子一样迂腐,循着孔子的思想,儒家修养倡行的是文质兼备,内外、知行、身心三结合,让思想融通现实,达到“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

修养乃人生大课,从国学看如何积累、锻炼和提高修养

修即修习,养即养成,修养有先天的禀赋,更是后天久久为功,累积养成的。孔子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概述自己一生修养的过程,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圣人”,并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作为君子修养身心,实现“内圣外王”的三个层次。他告诉我们修养是一个不断累进的过程。有心学道进步的人,都要及早修养,争取能赶上孔子提出的各年龄阶段的趟,错过了这趟,就难赶下趟了。

在古代,修养是国人必做的功课,但各人有不同的修养观。不少高士清流将修养当作“避灾远祸”术、“沽名钓誉”术、“致贤齐圣”术,大都把修养看成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这与当今社会和人类个体的发展是不相吻合的,我们在修养观念和方法上要汲古人之精华,使之历久弥新;又要弃其糟粕,顺应时代发展。

修养需要不断的积累、锻炼和提高。即便是人们认为轻闲安逸的品茗论道、抚琴歌舞、吟诗作对,不都也是要经过长期的研习品鉴、苦练技艺和勤学背诵而来?《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讲的是人之修养的可能性;《孟子》又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人之修养的艰巨性。对于每个人来说,修养绝对不会轻轻松松达到,它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需要有纯粹的思想、坚定的信念在背后支撑。

修养乃人生大课,从国学看如何积累、锻炼和提高修养

如何积累、锻炼和提高修养?余以为要点有四:

一在学。认真持久地学习才能端正学风、增长学识、提高学养,学养是修养之源。古人读圣贤书“明明德”,通情达理,培养德性;也通过学习文化以充实内涵,提高品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绝对是一句真理,我有位同事对小孩教育很上心,为了给儿子讲诗词,先自己下苦功背了唐诗三百首,这样下来她的文学修养大有长进,经常在微博上发表一些自己创作的古体诗,品读一番也别有风韵。在她的重视和带动下,她儿子也能熟背不少诗歌,说话也出口成章。此外,琴棋书画是文人四友,有兴趣学一学可以拾得雅趣,陶冶情操。

修养乃人生大课,从国学看如何积累、锻炼和提高修养

二在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孔子开创的儒家特色就是积极入世、务实重行,认为道德学说只有落实为日常修行才有意义。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颜回是最受孔子钟爱的弟子,他刚毅木讷,不像有些人巧言令色、夸夸其谈,听完老师的教诲,一声不吭,自觉践行,最终修成正果,被追尊为复圣,位列孔庙大成殿四配之首。进行道德修养最忌做口头君子,行动小人。现实中,规划的生命在于执行,蓝图的绘就需要一笔一划完成,理念再先进,想法再完善,不做都等于0,只有做到知行合一,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在行为中修炼自己,才能提高能力,增进修养,完成使命。

三在礼。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儒家向来以礼立身、以礼修身,以是否知礼、明礼、守礼、行礼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现实生活中,举手投足间可立判修养高下。就拿常见的餐桌礼仪来说,就餐时要先请客人和长者先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要慢慢用手放到自己的碟子里;喝汤要用汤匙,千万不要端起碗来喝;眼睛看准食物才能动筷子等等。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讲礼貌的人运气总不会差。然而礼仪修养不是一天形成的,如果所处的家庭等客观环境不可能改变,就要自己悉心学习观察,主动践行养成,只要有心改变、长期坚持,就一定能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

四在慎。儒家的道德自律看重一个“慎”字,主要凝结在慎独、慎微、慎染、慎初、慎终这“五慎”上。特别是慎独,要求一个人不欺暗室,独处时也谨言慎行,人前人后一个样,对得起天地良心,这是对个人品行操守的自觉约束,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而慎微就是对微小的事情也绝不违背道德原则或潦草处之,防微杜渐,修养也需要积小胜为大胜,慎微的点滴积累间修养层次已然上档进阶。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慎的关键在于自我体察、反省,同时“见贤思齐”、“见不屑而内自省”,提高自我修养。不久前,我在教学楼卫生间看到洗手面盆里满是污水泥沙,猜想定是旁边拖把池堵塞了,谁不讲公德趁别人不在,把拖把放洗手盆里洗了,他就连去附近卫生间的几步之遥都懒得走!看来提高公民文明修养,重于“慎独”,禁于“微”还任重道远。

修养乃人生大课,从国学看如何积累、锻炼和提高修养

修养是养神、养智、养才、养气、养量,更是养操守;它是一个人给人的整体印象和感觉,有形体上的、容颜上的,但更重要的是气质上的、心灵上的,我们很难达到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人生最高的“天地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真诚的、主动的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绽放出美丽的人格之花,释放出属于自己的那份芳香。

修养乃人生大课,从国学看如何积累、锻炼和提高修养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