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名人轶事] 南怀瑾更像江湖术士?李敖称其骗子,北大教授批他的书是胡言乱语

1 已有 187 次阅读   2022-01-06 17:50
南怀瑾更像江湖术士?李敖称其骗子,北大教授批他的书是胡言乱语 

"你不相信你眼中的我,却相信别人口中的我。"——宫崎骏

饱受争议的文人从来都不少,就拿南怀瑾来说,他被不少人称为"一代宗师",也被一些人称为"满口胡言的大骗子"。

他宣扬国学,一生为中国正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所努力,却总有人盯住他明明修道却生儿育女且荤腥不忌不放。北大的教授对他也颇有微词,称他的书只适合文盲村夫看。

大师也有黑历史

每个人都有黑历史,每个人也都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南怀瑾出生于1918年3月18日,是个地道的浙江人。虽然后来被著称为"国学大师",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大师年幼时也学习不好,而且成绩差到了人们想象不到的地步。

1931年,南怀瑾小学毕业考试位居倒数第一,也因此只得到了肆业证书。父亲认定他读书没有出路了,再读下去也不过是浪费时间,便想让13岁的南怀瑾去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学习木雕或者到商店里当个学徒。

南怀瑾心气儿高,自然没有答应,但他也不想再在学校里学习了,而是要求在家里自学。无奈之下,父亲只得妥协,并且在南怀瑾在家自学的三年里给他请来叶公恕来当他的老师。

虽然后来南怀瑾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绩,但还是有些看不惯他的人紧抓着他小学毕业考试倒数第一的事情不放,好像这个"污点"就必须跟随他一辈子,再大的成就也抹不掉。

更可笑的是,真的有一些人因此对南怀瑾"由粉转黑",也许他们眼中的大师就必须得是从小优秀到大的吧。

其实南怀瑾的家人对他要求并不高,即使他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长辈们却不求他成为一个大文人,祖母还对他说过,读书可以,但不要做官。父亲对他的要求就更简单了,只希望他平安安稳地度过一生,至于书,读得好不好都不重要。

所以,从头到尾,只有南怀瑾一直在"苛求"自己,他不甘心于平凡,决心要做出一番成就来。

修行之路

1935年,年仅17岁的南怀瑾早早地就结了婚,新娘是他的姨表姐王翠凤,不久就有了两个人的第一个孩子南舜铨。虽然已经成立了家室,但南怀瑾并没有因此放弃他的学业,家人也都支持他继续求学。

这次南怀瑾没有继续学文,而是跑到浙江国术馆学武去了。后来他在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肆业,并且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1937年,抗战爆发,南怀瑾孤身一人入川,考入了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后进入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这时候南怀瑾还没有开始研究国学,还不被人们所熟知,但这艰难的修行之路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43年,南怀瑾和袁焕仙相识相交,虽然二人年龄差极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惺惺相惜。南怀瑾也是在这时开始接触佛法。后来,南怀瑾跟随袁焕仙到了成都的灵岩寺,并成为维摩精舍的开山首座弟子。

从此南怀瑾开始潜心参禅,之后打算在峨嵋山闭关三年,但中途得到消息称有人要加害于他,于是不得不离开成都,最终在五通桥闭关完成了他的三年之愿。

1949年春天,南怀瑾到了台湾,这时的他已经小有名气,开始在台湾各个大学讲学。但这场修行之路,还远远没有走到尽头。

坎坷旅途

1955年,南怀瑾迫于生活困苦,出版了《禅海蠡测》一书,但收效惨淡,连一本都卖不出去。无奈之下,南怀瑾携家人搬到了菜市场附近。

在此期间,他又完成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两本著作,但都和《禅海蠡测》的效果差不多。

少有人知道他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完成这几本书的,在昏暗狭窄的小屋子里,南怀瑾一边费尽心思写书还要一边照顾哭闹中的婴孩,其坎坷程度可见一斑。

对一个志向远大的文人来说,更让他痛心的可能还是饱受一些人的争议吧。李敖在《李敖笑傲江湖》一书中就直言不讳地表达出了他对南怀瑾的不满,称南怀瑾实际上就是个骗子。

北大的教授李零也对南怀瑾的书提出批评,认为他的书是民间演义,全是在胡言乱语,只能蒙骗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村夫和文盲。

其实他们这样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他们都是接受过科学知识的人,自然不会相信"辟谷一个月"及"看见一个高人用手一指就折断了远方的一棵大树"这种话,更不会对南怀瑾的"阴阳风水"和"念咒画符"产生认同感。

这和他们接受的知识相悖,并且那些话也确实缺乏说服力,难以让人相信。在很多人眼里,比起国学大师,南怀瑾更像是一个古怪的江湖术士。

偏佛学的"国学家"

相比于"国学家"这个称呼,南怀瑾实际上更偏向于"佛学家"。他早年和袁焕仙老师学习的便是佛法,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也都是围绕佛法而展开,并且涉猎很广,见解清奇,和普通的"正统国学"有很大差别。

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禅宗他都有在书中谈及,甚至还讲武术,丹道和发财之道等等,可以说是把他所了解的全都写上了,这就使得他的书知识综合的同时也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除此之外,南怀瑾并不过分注重给人传授理论知识,他想做的更多是想让他人从书中有所感悟,可以在自己的思考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南怀瑾的书表面上通俗易懂,但实际上高深莫测,没有一定国学基础的人看那些书只能得到它最浅显的东西,只能看到一些"迷信"的言论,而无法感知到语言背后的深意。

就这样,南怀瑾不被任何一方所承认,研究国学的文人学士不欣赏他,研究怪力鬼神的江湖术士也不待见他。但南怀瑾先生也自知自己与这二者"道不同,不相为谋",主动和他们保持距离,划清界限。

1977年,南怀瑾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文学作品—《论语别裁》,他用通俗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孔子,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向我们讲述了难懂的论语语录。这不仅让更多的人愿意读《论语》,还刊正了许多人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1994年,南怀瑾在厦门南普陀寺主持了七天的禅学讲座,他向人们亲自讲解禅修要义,还带领人们进行禅修实践,他想把自己的全部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后人。从这以后,才有了不少人追捧的《南禅七日》。

其实"大师"也好,"骗子"也罢,南怀瑾先生并没有把这些称呼放在心上,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他能够平和地面对众人的言论。

比起虚名浮利,他更想做的是传播好中国传统文化,解放人的内心。他的贡献我们也不能否认。那些说他是骗子的人,我们也不必追究,一笑而过就好,毕竟没有人能被所有人理解。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