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道教的经典语录。在当今世界几大主流宗教之中,只有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道生万物,意味着道教之人以道法为核心信仰,而“道法自然”,这便决定了,道教之人相比于世俗的名利来说,更加崇尚归隐自然,用心悟道。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他们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战国兴盛起了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以“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修养生息,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黄老之学的兴盛,文景之治的盛世都说明了道教所信奉的“无为而治”并不全是消极无用的。在秉持道教教祖所提出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之后,道教无论经过多久的发展,融入了多少别家思想,“自然无为”这四个字始终被每个道士铭记在心。而也正是这样的思维,导致了后来道教的没落。
在文帝景帝之后,道教的地位逐渐被儒家所取代,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吸取他派思想,提出了许多有利于统治者的思想及政策,从此儒家思想得到重用,成为国教。而一直到现在,在中国流传更广的都是佛教,人们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也与儒家思想息息相关。道教虽说是中国本土生长的宗教,其流传广度与影响深度都远远不及儒家思想。
张道陵在创立道教之初,就倡导“不争”的教义,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在如今的中国,佛教的知名度要远远大于道教,这是因为道教“不争”教义的要求。
尽管如此,道教始终是值得人们信奉的宗教,受道教思想影响的许多道士更是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许多贡献。道家思想始终提倡“无为”提倡“不争”,但每一个道士都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这也导致道家形成了:乱世主动下山救世,盛世却归隐深山“的现象。道士们追求无为不争的境界,始终悟道,因此世俗的名利对他们来说实在是身外之物。
但这并不代表道教之人无大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教不争名利,却愿意将天下苍生放于心中,这便是道士们的心胸。正如范仲淹所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教之人以悟道修行为目标,又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并且他们还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世代以来逢乱必出,盛世必隐的道士们。
在这些逢乱必出的道士们,最有名的或许就要当属“多智近乎妖”的诸葛亮了。在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中诸葛亮自报家门时就说:“贫道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道号卧龙。”诸葛亮师从道家水镜先生,他会奇门遁甲、兵法,儒家思想也十分精通。道家思想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诸葛先生在茅庐之中修身养性,他深知天下之事,对世间形势了如指掌,但他却从想过要未出世显摆。直到天下大乱之时,刘备三顾茅庐才跟随刘备,辅佐刘备。在帮助刘备建立起一定的政权之后,诸葛先生更是从未有过他心,始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刘备的天下而操劳。在刘备托孤之后,诸葛先生更是毫不松懈,直到死去还在为天下操心。
诸葛先生确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并且始终心怀天下苍生。诸葛先生的这些行为正做到了道教“不争”的思想。
与道士不同却又相似的还有一个身份,那便是和尚。和尚通常是指信奉佛教的人。道士大多隐于深山,但和尚却藏于寺庙,接受世人的拜奉。中国自古以来最有名的一名和尚当属朱元璋。朱元璋曾做过和尚,在寺庙里也曾受过剃度与戒疤。但朱元璋是否真的领悟到佛道真理呢?
对于此后人无法辩驳,但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身边有一得力臣子,此人为朱元璋做了许多贡献,而与朱元璋不同的是,这位得力臣子是道教出身。他便是刘伯温。刘伯温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刘伯温就是老朱的张良,为朱元璋打理了大大小小很多事。
最后朱元璋功成名就,刘伯温也成为了唯一一个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最后得了善终的股肱之臣。朱元璋曾为和尚,剃度与戒疤他皆有经历过,但却未曾做到上善若水,也没有悟得佛家“善有善报”的思想。这便看看出,虽说自古以来佛教儒家思想在民间流传更为广泛,但真正遁入佛门的和尚却是少之又少。
与之相反,道教虽说日渐没落,道士们也大多归隐深山,但从历史来看,大多数道士都能做到道家“无为”“不争”的思想,即使出世也只在乱世,他们始终崇尚道法,却又心怀苍生。
除了诸葛亮,刘伯温之外,还有许多道教子弟乱世出世为天下苍生效劳的例子。从这便可看出,道教不争的思想对道士们影响至深,而他们也始终铭记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也正因道教“无为”“不争”的思想,道教如今已渐渐没落,近百年来都没能风靡。
道家的思想,是超脱世俗的,但又绝非脱离实际。道家崇尚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在一段时间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便说明无为而治绝非脱离实际的幻想。而道教所提倡的“不争”更是值得当今之人学习的。
虽说不争,但绝不是不作为。在国家有乱之时,挺身而出的往往是“不争”的道士们,而不是藏于寺庙中的那些和尚。道士们深隐于山林之中,但心中却记挂苍生,于乱世之中出世,又在盛世之中默默无闻。这样的道士们,始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道家的思想也永远不会沉没。
文/盛弘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