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生活·感悟] 无仇不父子,无怨不夫妻,如何理解这句话?

2 已有 113 次阅读   2022-09-12 20:57
无仇不父子,无怨不夫妻,如何理解这句话? 

“无仇不父子,无怨不夫妻”这句话,用现代自然科学来理解也好,用社会科学来理解也好,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实际上,这句话来源于宗教和民俗的观念,其中受佛教中的转世说的影响最深。

无仇不父子

佛教中说,父子前世本是仇家,为了让他们化解仇恨,转世为父子。

我国民间传统民俗文化之中,虽然也有父子前世仇家说,但最普遍的说法则是欠债说。

也就是说父亲前世欠了儿女的债,儿女转世过来是来讨债的。因此,父亲甘愿给儿女当牛做马,偿还前世的债务。

比如说,民间当有人家的儿女,年幼夭折,或者年纪轻轻的就死了,父母自然悲痛欲绝,邻里和亲朋好友就来安慰,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是前辈子欠了他(她)的账,你已把账还清了,他(她)也就走了。

这种话对过去民间非常迷信的人来说,就像打了一针强心剂,心理下下就平和多了。也许这种说法,对失去年轻儿女的父母是一种最合适的安慰。因此,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比较广。

关于父子是仇人之说,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体现。如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李靖和哪吒父子,就把父子前世今生的仇怨演绎得淋漓尽致。

《封神演义》虽然是神话小说,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当时在民间很久就流传的习俗,或者说,是此书的作者明代许仲琳,就是取材于当时的社会习俗。

无怨不夫妻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宋代话本《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有这样的话:

“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

这“冤家”常为“怨”和“仇”的昵称。按佛教的说法,前世有怨之人,今生就结为夫妻,主要是为了化解前世的怨恨,是缘分注定好的。

古代民间普遍认为,今世能够成为情人或亲人,须有前世缘分,成仇和结怨本身就是一种缘分。

至于缘分之说,既有前世冤家聚头之说,也有前世有恩之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比如《红楼梦》第一回“绛珠还泪”: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得久延岁月。”

后来,绛珠草受天地精华,修成女体,她下凡历劫时表白心愿,原以一生的眼泪偿还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

绛珠草转世为黛玉,神瑛侍者为宝玉。而到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母对宝玉和黛玉整天闹别扭,说道:

“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

总之,今天,我们要以科学的理念来理解过去的俗语,我们不能将“无仇不父子,无怨不夫妻”理解成今世之仇和今世之怨,认为父子就应该像仇人一样,夫妻就应该像冤家一样,这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精神的。

父慈子孝,夫妻相敬如宾,是现代社会公序良俗和社会道德所提倡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