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人民日报:8个方法,教你不吼不叫,养出一个好孩子

2 已有 145 次阅读   2022-11-05 23:40
人民日报:8个方法,教你不吼不叫,养出一个好孩子 

作者:若凌(富书专栏作者)

前阵子,知乎上一个妈**吐槽引发了群体共鸣:

“我常常控制不住情绪对孩子动手,打完孩子后,又非常后悔……”

评论区里,网友纷纷表示“感同身受”:当妈妈前告诉自己要温柔,当妈妈后告诉自己要活着。

这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实则普遍存在。好在妈妈有了可贵的反思和改变的意愿。

人民日报提醒我们:没有一种爱需要用暴力来表达,懂孩子的父母这样做。

南风法则:教育孩子要讲求方式

从前,农夫淘到一块美玉,心想如果能把它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他手里唯一的工具就是锄头,在他日复一日的“精心”改造下,玉越来越小,失去了价值。

农夫辛苦劳作,却得到了一个事与愿违的结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是美玉,父母是雕刻师,父母手上的工具是锄头还是刻刀,结果截然不同。

孩子磨蹭,应该是最让家长抓狂的行为。

表姐的儿子上五年级,起床磨蹭、写作业磨蹭,因为磨蹭,表姐催、吼、打轮番上阵,也不奏效,孩子不但不听,还逆反上了,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

表姐束手无策,身心俱疲——养个孩子怎么就这么难啊!

痛定思痛后,表姐开始学习、改变。通过学习她明白了,孩子的身体、心理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儿子逆反行为的背后潜藏着他的心理需求:渴望被爱、被看见。

那一刻,表姐的心变得柔软起来。她改变方法,对孩子的磨蹭只字不提,孩子要是哪里做得好了,就真心实意表扬他。

慢慢地,孩子脸上的笑容又回来了,人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做事效率也提高了。

孩子的行为是“果”,父母的教育是“因”,因对了,果自然差不了。

良药不必苦口,好的教育不是狂风骤雨、气势汹汹,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梦想法则: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

从前,一位爸爸带着两个儿子在山坡上放羊。一群大雁从天上飞过,孩子指着大雁问:“爸爸,我能飞吗?”

“只要你想飞就能飞。”听了爸爸的话,兄弟俩有了飞翔的梦想。

有一次,爸爸买回来一个飞螺旋的玩具,只要来回用力搓动螺旋杆,一松手,它就飞起来了!孩子两眼放光:原来机械装置也可以飞!

后来,兄弟俩潜心于飞行研究,通过反复试验,1903年成功研制出历史上第一架飞机。从此,人类梦圆蓝天。

这就是美国莱特兄弟。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对梦想的指引。

梦想是一种无穷的力量,它能点燃希望、激发热情。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哪怕很微弱,也是孩子心中的光

强化定律:培养好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培养孩子好习惯,至关重要。

1978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法国巴黎举行。

当记者问道:“在哪里您学到了一生最重要的东西?”

物理学奖得主卡皮查的回答竟然是幼儿园。

他说:“幼儿园是我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我在那里学会了饭前洗手、饭后休息、物放原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可见,从小养成好习惯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培养一个好习惯就是在孩子的人生账户里储蓄,孩子一生都享用不尽它的利息。

罗森塔尔效应:对孩子进行积极期待

人是很容易接受“暗示”的物种,尤其是孩子。

心理学就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标签实验:

老师把受试儿童分成两组,一组是棕眼睛的,另一组是蓝眼睛的。

实验第一天,老师说棕眼睛的孩子很聪明,而蓝眼睛的孩子很愚蠢。

实验的结果令人吃惊:

蓝眼睛的孩子变得萎靡不振,觉得自己真的很蠢,并且开始自我攻击。

而棕眼睛的孩子感觉良好,精神振奋,自信满满。

第二天,老师互换角色,宣布蓝眼睛的孩子才是真正的优秀的,真正愚蠢的是棕眼睛的孩子。

结果,蓝眼睛的孩子变得愉快而自信,阅读速度也提高了1倍。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父母的嘴就是一个家的风水,好家长懂得好好说话、说好话。

鱼缸法则: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

有一种冷,是妈妈感觉你冷;有一种爱,叫“我是为你好”。

打着爱的旗号,堂而皇之、心安理得做着包办、代替、控制的事情,是我们家长犯下的无心之过。

而说起自由,很多家长不免有几分惶恐。

自由到底是什么,绘本《跳舞的熊》给出了答案。

森林里有一只快乐的小熊,它常常在阳光下自由起舞。

有一次,它在睡梦中惨遭不幸,被一群人绑着拉到集市上,还不得不跳舞来换取食物。

小熊在众人的围观下跳舞,但它很不快乐,心里满是愤怒和屈辱。

最终小熊找机会逃了出去,又回到自由自在的森林里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活出自己。

佛家有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作为家长,要相信人性。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边界的自由。给孩子自由,教孩子明辨是非,家长不用担心孩子因为获得自由而肆意张狂。

狼性法则: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今年9月份,绍兴9岁“火箭男孩”严弘森突然火了!

他在新学期希望自己学到更多的航天知识,并且有更多的机会分享给同学们。

虽然小弘森只有9岁,但他已经是5年的老航天迷了。

4岁时和爸爸一起亲眼目睹了火箭发射升空的全过程,小弘森手舞足蹈,激动不已,他因此爱上了航天。

一路走来,因为热爱,小弘森的兴趣从航天扩大到爱上了天文、军事和电脑编程。

这个小男孩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探索,乐此不疲。

周昌忠在《科学思维学》中说:“好奇心具有极大的力量,它往往成为一个科学家走上科学道路的心理开端。”

谁能说小弘森没有成为科学家的潜力呢?

这个世界最稀缺的品质就是热爱。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探索欲,就是在帮助孩子找到热爱。

尊重原则:心灵的成长需要尊重

叶圣陶曾经写过一首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尊重孩子,应该是成人的基本修养。

然而有一个数字令人倍感意外。

中国有全世界最愿意为孩子付出的家长,而我们的孩子,竟然有将近一半也就是43.6%的中小学生,最厌恶我们说话不算数。

不得不承认,严峻的数字背后,是更为严峻而普遍的事实,那就是家长对孩子某些方面的漠视。

古有曾子杀猪的故事。一日,曾妻去赶集,儿子在后面哭。

曾妻哄他说:“你乖乖回家,我回来给你炖肉吃。”儿子听了,停止哭泣,高高兴兴回家了。

妻子回到家,看到丈夫正准备杀猪,大为吃惊。她说:“一句玩笑话,你怎么就当真了呢?”

曾子说:“小儿无戏言。”随即杀猪烹之。

曾子给儿子做榜样,也是后世为人父母者的榜样。

孩子不是大人的缩小版,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而是具有和父母平等人格的独立个体,理应得到爱护和尊重。

自然惩罚法则:让孩子自己承担过错

教育学者尹建莉秉持“爱和自由”的理念,呼吁家长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犯错权。

有一年暑假,尹老师的女儿圆圆疯玩,快开学了,作业还没做。圆圆急得快要哭了。

尹老师没有指责孩子,也没有说“我早就说过......”之类挖苦的话,而是对女儿温和地说:“谁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呀,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

尹老师的这句话看似普通,实则充满智慧:

一是她没有居高临下批评、指责孩子,而是允许孩子尝试,犯错后还能同理孩子;

二是她划清责任,明确作业是孩子的事情,妈妈只是配角,可以提供帮助,不能代劳。

女儿被同理后,心里的石头落地了,她知道自己错了,很用心地把作业写完了。以后,圆圆的作业也很少出现忘记写的情况。

作家连岳说过:“错误是生活的一部分,错误是正确的成本,错误发生时,不要太焦虑,分析原因,不犯第二次就是了。

孩子有选择的自由,有试错的机会,他才有机会学会自我负责。小时候犯错就是在用最小的成本换回宝贵的经验。

写在最后

培养孩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和父母的学历、地位、收入没有直接关系,而和父母爱的能力有直接关系。

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特殊的一种关系,父母会呈现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平时怎么做人就会怎么教育孩子。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孩子本质上是父母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他自由;正面引导,多肯定少数落,让他从小养成好习惯。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不可不慎。

教育从来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空中楼阁,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家长要不疾不徐,懂得享受沿途的风景。

我们因为孩子,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孩子因为我们,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到那个时候,您会发现陪伴孩子成长这一路的颠簸和求索,都值得。

作者简介:若凌,富书专栏作者,本文:爸妈精读,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