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刘先银经典点说《周易》《道德经》都是性命之书,文章的题目可以加标点吗?

3 已有 367 次阅读   2022-12-26 18:20
刘先银经典点说《周易》《道德经》都是性命之书,文章的题目可以加标点吗? 

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品味老子:在虚静中觉悟人生智慧

刘先银经典点说:老子《道德经》养身章第二,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

99岁的视角:“20岁的时候,以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30岁的时候,才知道只能得到一小部分人的关注;40岁的时候,才懂得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微乎其微。

懂得常理,才能包容一切,成就自我,终身没有凶险。

老子说,“知常曰明,妄作凶”,懂得自然规律的人是最明智的人,而不懂规律胡作非为的人,是凶险的。

为什么知常理的人是最高明的人呢?为什么就不会出现凶险呢?

老子接着道出了其中的原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王),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知常容”,理解常理,才能接纳、包容一切。法国有一句名言,“了解一切就会包容一切”,所表达的意思这与“知常容”基本相同。

当明白事物运行的规律时,就会接纳现实,包容一切。因为,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愿意不愿意,它就客观地存在。

比如,春夏秋冬,不会因为人们觉得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就会改变夏热冬冷的特性,春季不会因为人们喜欢百花盛开而长存,不管人们喜不喜欢,四季照常运行。明白了事物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在运行,只能遵循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改变,很多的事情也就想得通了,就不去执着一些现象性的东西,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包容。这时的包容,不全是因为肚量大,而是因为智慧高,看透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与世界和解,会有包容心。人世间的事何不是这样?如果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就会明白,有的事自己可以做到,有些事是自己再努力也强求不来的。看透了这一点,就不会去追逐过分欲望,也能平静地接纳世间人与事,对比自己强的人不嫉妒、不仇恨,对不如自己的人也不会嘲笑,心胸就慢慢地博大了。这种包容是认清现实之后的旷达,而不是觉得被迫无奈,只能认命地去屈从,其实心里很委屈,这不是真正的包容。这样的人,还是“不知常”,心里是不服气的,遇到时机就会反弹,最后会出问题。我们常看到影视剧里的“凤凰男”,起初对城市家庭条件优渥的妻子是言听计从,忍辱负重,看起来是一个十分能包容的人。一旦靠着妻子的背景事业有成后,就会背叛妻子与家庭。其实,“凤凰男”起初并不是真的能包容,是在现实面前弯下了腰,这种包容在他看来实际上是一种屈辱。一旦得势,就会把以前受到的屈辱报复回去。“容乃公”,包容,才能做到公正。王弼注:“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包容的人之所以能够容人、容事、容言,就是因为心怀坦荡,不计个人恩怨,待人公平公正。不会因为某人与自己有恩就偏私他,也不会因为某人与自己不合而排挤他。不能对万事万物给包容予,难免会产生接纳与排斥的区分,就会生成偏见,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人。对于自己喜爱的人就会纵容,对于不喜欢的人就会苛刻。

“公乃全”,全,周全。一个具有天下为公情怀的人,为人处事公平,才能做事周全。有的版本“公乃全”是“公乃王”,意思是大公无私才一统天下,成为天下之王。成为天下之王,绝大多数的人达不到,能成为自己的“王”统驭自己身心活动也是不错的。

因为很多人管不住自己,因而经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如果能够自律,就会很少犯错误。

“全乃天,天乃道”,“天”在这里指自然界的法则,自然而然的状态。

做到“容”、“公”、“全”,前提是“知常”,就是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包容一切,处事公道,做事周全。

按照这种方式做事,才能符合天道。否则,就是“妄作凶”。因而,“道乃久,殁身不殆”。“殁身”是指终其一生,“不殆”,就是没有危险。

尊重规律,顺应规律,做事一切合乎自然之道,就不会出现“妄作凶”的情况,事业才能够旺盛发展,才可以长久持久。

管仲《管子》里边也讲到了遵循天道的重要性:“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违之。

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顺应天道去做事,天道就会成全他;违背天道去做事,天道就会背弃他。

天道所要成全的,即使一开始事业很弱小也一定会越做越强大;天道所要抛弃的,即使暂时做成了也注定要失败。

顺应天道就会功成事遂;违背天道会招致灾祸,而且无可挽救。不顺应天道就是不遵循常理去做事,往往是不择手段,可能会得势一时,取得暂时的成功,把事情做得很大,但是害天伤理,不得人心,总有一天遭到上天的报应。

常言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做人做事都要懂得常理,尊重常理,不可违背客观规律和社会规则,否则会招致严厉的惩罚。“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采用顶真修辞的方式,一气绝贯通,进行一个连续的推理,一环扣一环,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一生无虞:明白了常理,才能够接纳、包容一切;接纳、包容了一切,才能够做到处事公正无私;处事公正无私,才能做事周全;做事周全,就是顺应了天道;顺应了天道,才符合天道;符合天道,才能长久不败,终身都不会有凶险。

人这一辈子,人情冷暖,苦乐自知,永远不要高估和任何人的关系。”宋江喝下毒酒后恍然大悟,梁山老大另有其人,自己不过是一枚棋子(老庄哲学:无用之用) 什么叫《易》分析《道德经》物质科学与精神思想的和谐。刘先银经典点说:老子《道德经》养身章第二,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

刘先银校订编注《道德经》译文精简版

体道章第一

59

道,可道(道的本质,可以展示出来的现象可以表述),

非常道(不是道的本质);

我上大学的时候老师问了一个问题:有两只鸡,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你喜欢哪只?

抽象的可以研究,是具体的可以吃,不能偏废。《营养身心灵》如是说。

具体的可以吃。为什么具体的可以吃?有什么营养?

刘先银校订编注《道德经》译文精简版养身章第二

87【66+2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推崇塑造美),

斯恶已(丑的观念也就习以为常了);

刘先银校订编注《道德经》译文精简版虚无章第二十三

85

希言自然(道自然运行而无须多言的)。

飘风不终朝(狂风刮不到一早晨),

骤雨不终日(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刘先银经典点说:经历经历,经历的都是你的精力 ;阅历阅历,阅历的都成为你的资历

刘先银经典点说:观世变,不让历史撒谎

刘先银校订编注《道德经》译文精简版养身章第二

刘先银经典点说:观世变,不让历史撒谎,察见渊鱼者不祥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文章的题目可以用标点,使用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

1.文章的标题不管是一个词语、单句还是复句,句末都不加句号。因为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而标题是作者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没有用句号的必要。如:《孔乙己》(鲁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2.文章标题是复句,中间可加逗号,句末仍然不用句号。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标题中间可以加顿号、逗号。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语文第五册),《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

4.标题表示疑问或感叹语气的,可以加问号或感叹号,也可以不加。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让青春发出光和热吧!》(秦牧),《别了,哥哥》(殷夫)。

5.标题中可以用破折号、省略号。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生命最珍贵的……》。

6.标题中可以用冒号。如:《语感: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7.标题中可以用引号、书名号。如:《“友邦惊诧”论》(鲁迅),《〈呐喊〉自序》(鲁迅)。

8.标题中可以用间隔号。如《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9.由两句话或两个短语构成的标题,除上面说的用逗号或间隔号外,也可以在中间空一格。如《着意锤练 平易自然》。

10.如果文章标题有副标题,在副标题前要用破折号。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穆青、陆拂为、廖由滨)。 综上所述,文章的标题不用句号,使用其它标点要由标题本身来决定,而不能随意乱用。

俗话说“好题半文”,那么题目的作用有什么呢?

1.吸引读者关注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一篇好文章的题目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文章题目具有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让读者看了你的题目会产生遐想,随之饶有兴趣地看下去。吸引读者、新颖;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比拟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南京中考题《蔷薇几度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蔷薇花”象征了老人淡然、不强求的品质。

2.文章主旨的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揭示(暗示)文章主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文章的题目要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这样才能让别人一目了然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鲁迅《一件小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内容——一件小事。

3.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文章的线索

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有的文章,交代文章的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是以文章中最能体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道理的东西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读者看完题目后,对文章中的这样东西就会特别关注。

4.概括主要事件,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5.提出中心,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

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胡适《我的母亲》,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我的母亲。

《周易》本身就是一部性命之书,易传只是把其中的道理告诉我们而已。可惜的是历来读易的太多只把《周易》当成卜筮之书,压根就看不到其中的大道。

比如易传《说卦》就已经说过: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

易传《彖》也说: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易传《系辞》也说: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又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又说

生性(生)之谓易”

易传多处都提到了“性”。

难道易传的作者是在瞎扯蛋吗?

《周易》里面哪里有说到性呢?

其实是有的。

事实上,《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孚”,全文的每一卦每一句爻辞都在围绕着这个“孚”字展开。

“孚”字在易经中反复出现数十次,无一例外都是用来描述“性”的。

君子有孚,就是成性存存、顺性命之理、得性命之正。

最确凿无疑的铁证,就是《观》卦。

《观》的彖辞一开始就说“有孚颙若”。

爻辞里又说“观我生(性),君子无咎”。

“观其生(性),君子无咎”。

白纸黑字把“孚”和君子之“性”联系起来讲。

“有孚维心”、“有孚惠心”、“有孚惠我德”、“君子之光,有孚,吉”………

这样的句子更是比比皆是,无不是在强调“有孚”是君子的性命修养。

孚,就是诚。

诚,是子思首倡的天人之道,性命之学。所以,那位作易的圣人,不是别人,就是子思。

《权力48法则》它浓缩了人类3000年的权力历史,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为人们展示权力世界的通行法则和常用策略。

刘先银校订编注《道德经》译文精简版无用章第十一

49

卅辐共一毂(三十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中间有空,才有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

当其无有器之用(中间有空,才有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中间有空,才有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所以,有给人以便利),

无之以为用(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宋江喝下毒酒后恍然大悟,梁山老大另有其人,自己不过是一枚棋子(老庄哲学:无用之用)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

《道德经》 第十一章 <<<<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评析】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1. 言有宗,事有君。——《道德经·第七十章》

说话一定要有宗旨,做事情也一定要中心。

2.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小鲜是指小鱼。治理庞大的国家,就像是烹调小鱼一样。

3.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处世原则,是干实事而不与人争高下。

4. 少则得,多则惑。 ——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学到的知识少,反而能够有所收获,学到的多,反而会使人产生迷惑。这句话是指学习,应当能够专一,而不应当繁杂。

5.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品行良好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卖弄的人没有多少学识。

6.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最方正的东西,是没有菱角的,最宝贵的器物,是在最后制成的。至大的声音听起来却似没有声音,最大的形体,却反而没有形状。

7.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道德经·第八章》

居住在顺风顺水之地,内心深沉澄净,处世仁慈,说话诚信,办事公正,因势利导,适时而动。

8.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大风不会持续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会下一整天。这句话是指很迅猛、很大的事物,持续时间是很短的。

9.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八章》

上善,最善的人。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却不与万物相争。

1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唯一的道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新的状态,从而产生了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在阴阳二气的相互激荡下形成新的和谐。

宋江喝下毒酒后恍然大悟,梁山老大另有其人,自己不过是一枚棋子(老庄哲学:无用之用) 什么叫《易》分析《道德经》物质科学与精神思想的和谐。刘先银经典点说:老子《道德经》养身章第二,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