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两汉时期戴姓族人的事迹,《礼记》的起源,夺席谈

2 已有 270 次阅读   2023-02-28 11:33
两汉时期戴姓族人的事迹,《礼记》的起源,夺席谈经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时至今日,我们都知道儒家经典主要就是常说的“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是《论语》、《中庸》、《孟子》、《大学》,而五经则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但是你知道这些都是谁创作编排的吗?今天和你们说一下五经中《礼记》的起源。

西汉时期,有一人名叫戴德与其侄子戴圣跟随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后苍学习礼学。汉宣帝时,两人都被立为博士,分别称大戴、小戴,两人摘选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也就是现如今的《礼记》。从此,该书就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占重要地位。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在河南上蔡一带出现了一位神童。他从小读书十分刻苦,熟读儒家各种经典,十六岁时到京城洛阳参加朝廷举行的考试,以出色的成绩被录取为博士,并被汉光武帝任命为郎中,这个神童名叫戴凭。

古时有一个典故,叫“夺席谈经”,就是源自于他的故事。

有一天,光武帝刘秀召集文武大臣举行一次盛大的宴会,群臣们都按照自己的职位,分次坐下。可是戴凭却独自站在一旁,不肯就坐。刘秀见了十分奇怪,就问戴凭为什么站着不坐。

戴凭回答道:“那些和我职务相同的博士们讲解经书时不及我,但在这宴会上都抢着坐在我的上首,而我怎么能坐在他们的下首呢?所以只好站着了。”

刘秀听了感到十分有趣,就让戴凭和其他博士们讲解经书。戴凭的讲解果然比其他人详细深刻。刘秀非常满意,立刻任命戴凭为侍中,并让他坐到了侍中坐的位置上。

一年正月初一,刘秀聚集百官在朝堂上庆贺佳节,期间刘秀突发奇想,令所有能解释儒学经典的官员,坐在一起互相出学术上的难题来考验群臣的学问。同时,刘秀还下了一道命令,如果谁对经书义理没有讲通,就由讲通的人夺去他的席位。

据《后汉书·戴凭传》记载:

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

在这次的群臣解经中,戴凭大出风头,凡事别人没有讲通的地方,他都能讲的头头是道,他一会儿夺去这位大臣的席位,一会儿又夺去另一位大臣的席位,前前后后一共夺去五十多人的席位。朝廷中的官员,都对戴凭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称赞他,光武帝刘秀也对戴凭大加赞赏。京师中的读书人知道后,便盛赞他为“解经不穷戴侍中”。

后来,“夺席论经”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学识渊博、善于论辩的人。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