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右脸给左脸,勿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爱仇敌……”这几段话,是无抵抗主义的最高纲领。甘地、托尔斯泰都遵守,都信以为真,身体力行。
我从小不以这句是真理,但很欣赏。博大襟怀,早已超出宗教,与《道德经》暗合。老子说,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如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
这段话好,是心胸宽大,是心理上的战略战术。但这种战略只能用于“好人”之间。
哲学、文学属于极少数智慧而多情的人。 道家以柔克刚,以守为攻,以忍克辱、克已战胜敌人。佛家称心善,道家称虚纳,以致影响到军事家、政治家的韬略、谋划。
这段话的精义是什么呢,在于开启人的心怀,开阔到了右脸被打,左脸也凑过去。其实是韬略,是战术。两个好人误会了,一方解释不了,或来不及解释,一方情急动手了,被打的不还手,不躲避,打的那个就会自省:他是好人啊,惭愧啊,误会他了,委屈他了。
耶稣讲话是话中有话。我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所以听来格外有感。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
凡真的先知,总是时而雄辩,时而结巴。凡是他说不上来的时候,我最爱他。假先知都是朗朗上口的。我全不信。我知道他不爱。
我不得不提前说出:“耶稣是集中的艺术家。艺术家是分散的耶稣。”所谓“行善勿张扬”,是耶稣叫人有高格调。因为高格调的善行,内心才有根源。而且还讲究风度:还债勿烦躁,禁食还要洗脸梳头,梳梳好。
从生活模仿艺术来说,生活与艺术是一元的。把艺术作为信仰,全奉献。康德从不出家门,克尔凯郭尔只玩过一次柏林。
艺术家能以自身的快乐来证明世俗的快乐不是万能的。
王尔德说:“耶稣是第一个懂得悲哀美的大诗人。”
最美的东西超越艺术。所谓归真反朴,必是非宗教、非哲学、非艺术。神奇极了。郭松棻先生说我的写作来自“彼岸”,彼岸,就是超越宗教、哲学、艺术的所在,那所在,我不会向大家坦白。
尼采说;十九世纪,上帝死了。我说:二十世纪,人类死了。
我的文学,有政治性,是企图唤回人类的自爱。推已及人,重要的先还不是“人”,是“已”。若人人知爱已,就好办了。西方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指先从自己做起,不是自私自利。
人要从小就不凡。凡把思想抱负寄托在天上、精神上、真理上,必不愿遵守世俗规则、细节、教条、律法,必不在乎世俗生活。
为什么先知、宗教家、哲学家要用比喻?从西方史诗到中国《诗经》,充满比喻,几乎是靠比喻架构完成的。从前的政治家、大臣、纵横家,劝君,为使其听,用比喻;对下民说,知其不懂,也用比喻。说明人类的智力还在低级阶段。
真的相爱的人,不语,一瞥,不需比喻。智者面对,相视而笑,也不用比喻。比喻,是不得已。
最美的是数学和音乐,令人着迷,完全没有比喻。绘画就是比喻,绘画和文学都脱不了比喻。我也嗜好比喻,但只能在音乐、数学里找安慰。
比喻不是好事,是苦中作乐。庄周最会漫无边际作比喻,老牌形象思维大师,如果我与庄子会面,他开口大鹏、乌龟之类,我就说:“庄兄,别来这一套,两律背反,就两律背反,权力意志,还是自由意志,大家表态。”
中国向来是“天机不可泄露”,否则要处死。中国人说天人合一,其实天不欲和人合一,是人的一厢情愿,天爱吊人胃口,爱出谜。
一个人能否成大器,主观因素最重要,被人忽略的是信心,是信念。信心,信念,一半凭空想,一半凭行动(用功、才能等等)。我的大半生,阅人多矣,阅艺术家多矣。确切说,想成为艺术家者多矣,此后生如行于海,磨难如风浪,但太多人行于海,怕沉没,害怕了,有人沉没,有人时浮时沉。
天才幼年只有信心,没有计划。天才第一特征,乃信心。信心就是快乐。傍晚阔人遛名狗,我傍晚也散步,遛哲学。狗沿途撒尿,遛哲学的人,报偿是巧思和警句,回家写,比想的时候更佳,大幸福。
信心到底哪里来?信心就是忠诚。立志,容易。忠诚其志,太难。许多人立志,随立随毁,不如不立。艺术,爱情,政治,商业,都要忠诚。求道,坚定忠诚无疑,虽蹈海,也走下去。
信心来自天性的纯真朴厚。
反证:一个天性虚伪浮薄的人,会忠诚于自己的信心吗?怎样才是纯真朴厚的天性?碰壁了,碰到上帝。天性大半是混杂的,靠抵恶,靠扬善。
诸位要是真心在听,就该知道我的解释过程,就是我的自我教育过程。
一个人衷心赞美别人,幸福最多——他是在调整自己,发现自己。你认识了一位智慧的、高尚的、真诚的人,自然会和原来的亲戚旧识作比,一作比,如梦初醒,这个初醒的过程,不就是自我教育吗?
所谓教育,是指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凡人没有自我教育。所谓超人,是指超越自己,不断不断超越自己。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原来”两字,请不要忽略。在座有人在爱,有人在被爱,很幸福,也很麻烦。最后一句话:“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论信仰,耶稣是完成的;耶稣对人类的爱,是一场单恋。
作者:木心。拾文化(ID:shiyafengshe),以理性的姿态看待人和物,以文化的底色,传达情感、新知、文化和生活。文化改变生活,信仰照进心灵。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