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晋道桓在《释驳论》中写道:“是以知三尊为众生福田供养,自修己之功德耳。”
那些为众生做善事,且有着巨大功绩的人,都在提高自己的功业和德行,以求自己幸福,甚至让周边的人也幸福。
何谓“功德”?便是人之功业与德行。功业,跟人们做了什么事儿有关。而德行,则跟人们的品德修养有关。功业好,不一定德行好。唯有功业和德行都好,才是真正的“修得善果”。
自古以来,我们评价圣人的标准,也跟其“功德”有关。比如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梁启超先生这么评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人,不一定要当圣人,但一定要当有功德的人。修养功德,最好要有这6个习惯,越老越有福报。
一、谨言慎行,说话留心。
有禅师说过,恶言、妄言、狂言,此三言皆不可说也。
伤人且难听的话,尽量不要说,说多了,人之戾气就比较重了;夸张的话,也要少讲,不然会给自己惹祸;狂妄的话,最好不说,越是骄傲,越会走下坡路,没啥好结果。
说话,虽然说是人之本能,可一旦把握不好其中的度,就会伤人伤己。最好谨言慎行,能不说就不说,沉默是金。
把话说得特别漂亮,是一种本事。而把话藏在心中,是一种智慧。
二、保持原则,不越本分。
为人处世的新的原则:当本分人,做本分事,过本分生活,享受本分的福报。
“本分”二字,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显得特别新的。有些到处碰壁的人,就是因为没有守住本分,缺乏了一定的原则,所以弄得凄凄惨惨。
所谓的“做本分事”,其实很简单,就是有多大的头,就戴多大的帽子,既不贪功,也不狂妄,只做自己能做的事儿。而自己做不了的事儿,就交给别人做。
本分之人,也许不能像小人一般在短时间内大富大贵,但他们能安稳一辈子,胜在长久。
三、减少贪欲,明心正意。
在《七宗罪》当中,有一种原罪,是无数罪恶的核心——贪婪。
人这种生物,可以为了一定的利润,铤而走险;可以为了一定的利益,改变原则;可以为了一定的钱财物质,丢失做人的理性。
贪婪到了最后,并不是“得到”,而是“失去”。不属于你的,你非要去强求,结果只能是“输光光”罢了。还有些人,把自己也搭上去了。
做个“欲望适度”的人,不求太多,不幻想太多,踏实过日子。如此,才是正道。
四、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
孔子说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怨恨老天,不埋怨别人,下学礼乐而上知天命,了解我的,只有老天啊。人间一切事儿,跟别人和老天无关,而跟自己有关。
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招惹来什么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事儿,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所谓“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就是这个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儿,首先该反省自己做得对不对。如果问心无愧,那就只能静待天意了。
五、稳中求进,不走捷径。
年轻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做人,为什么就不能走捷径呢?只要走捷径了,不就能快人一步,迅速赚到钱了吗?
后来,看到过无数小人倒霉了,才明白了一个道理,走捷径的人,往往都会摔得头破血流,没有什么好结果。
用一句话来解释,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不是今天还,就是明天还,或者就是未来还。没有谁,能够避免“自作自受”的必然宿命。
做人,还是稳中求进,脚踏实地比较好。不求快,也不求捷径,而只求心安理得,不至于在未来的某一刻,才遭遇大祸。
六、静以修身,淡然而活。
俗话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做人安静,以此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生活简朴,以此来修养自己的德行。做人淡泊一点,以此来明确自己的志向,为人宁静一点,以此走得更远。
人,为什么要安静呢?表面上是提高自己的心境,实际上是提高精神的高度,提高生活的质量,不至于一辈子都浑浑噩噩,活在了迷茫当中。
修养自身的功德,为了不仅是自己安好,还是为了家人安好。要知道,功德代代传,子孙皆有福。这,乃是长久之道。
文/舒山有鹿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