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事推脱,万事蹉跎
【原文】
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钱泳《履园丛话·丛话七臆论》
【译文】
后辈们每当遇到事情,总是说:“我不会做。”这是非常错误的。无论什么事情,只要做就能学会,不去做怎么能学会呢?还有,后辈们每做一件事总是说:“姑且等到明天吧。”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无论什么事情,要做就要马上去做,不要拖下去,如果一直拖延,就会耽误终身的。我的本家钱鹤滩先生写了一首《明日歌》,妙不可言。附记在这里:……
二、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原文】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止足》
【译文】
《礼记》说:“欲不可以放纵,志不可以满盈。”宇宙尚且有尽头,人的性情欲望则没有个尽头。只有少欲知足,立个限度。天地鬼神之道,都厌恶满盈,谦虚贬损,可以免除祸患。人生穿衣服的目的是覆盖身体以免寒冷,吃东西的目的在于填饱肚子以免饥饿乏力而已。形体之内,尚且不可奢侈浪费,自身之外,还要极尽骄恣放纵吗?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懂得适可而止,尚且招致失败的祸害,何况普通百姓呢?
三、至诚之本,始于不妄
【原文】
刘公待制器之尝为本中言:“少时就洛中师事司马公,从之者二年。临别,问公所以为学之道。公曰:‘本于至诚。’器之因效颜子之问孔子,曰 :‘请问其目。’公曰:‘从不妄语始。’器之自此专守此言,不敢失坠。”——宋·吕本中《童蒙训》
【译文】
刘安世待制曾对我说过:“年少的时候在洛阳,师事司马公,时间长达两年之久。临别的时候,曾向司马公请教为学之道。司马公说:‘最根本的是要诚实。’(我)因而效法古时颜渊问孔子的话进一步请益:‘请问具体细目。’司马公回答说:‘从不说虚妄之语开始。’自此,我对此言奉守不渝,不敢或忘。”
四、谏人之短,平心静气
【原文】
亲戚故旧,因言语而失欢者,未必其言语之伤人,多是颜色辞气暴厉,能激人之怒。且如谏人之短,语虽切直,而能温颜下气,纵不见听,亦未必怒。若平常言语,无伤人处,而词色俱厉,纵不见怒,亦须怀疑。古人谓“怒于室者色于市”,方其有怒,与他人言,必不卑逊。他人不知所自,安得不怪!故盛怒之际与人言语尤当自警。前辈有言:“诫酒后语,忌食时嗔,忍难耐事,顺自强人。”常能持此,最得便宜。——宋·袁采《袁氏世范·处己》
【译文】
亲朋好友,故交旧识,因为说话不当而交情破裂的,未必都是因为说了伤害别人的话。很多是因为态度、言词、语气过于粗暴,所以激起了别人的愤怒。比如规谏别人的短处,话语虽然中肯率直,却能和颜悦色,纵使不被对方听取,也不至于惹怒对方。平常说话,本没有伤人的地方,而言辞声色都很严厉,即使不惹对方恼怒,也会让人怀疑。古人说:“在家里生气后,难免要把怒色带到外面去。”正值他生气的时候,和别人说话,一定不会表示谦逊。别人不知道是什么缘由,怎么能不奇怪呢!因此在大怒的时候和别人说话更应该警惕,不要伤害了别人。前辈曾经说过:“喝酒后诫说话,吃饭时忌生气,能忍受难以忍受的事,不与自以为是的人争论。”能经常坚持这样做,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五、一技之长,始于读书
【原文】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
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猎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整饬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自立。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家国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就当求助于自身了。有谚语说:“家财万贯,不如有一技之长。”各种技艺之中最容易学又最值得崇尚的莫过于读书。世上的人不管是愚钝还是聪慧,都想认识很多的人,见识很多事,但是如果不肯读书学习的话,就如同想吃饱却懒得去做饭,想穿得暖和些却懒得去做衣服。
六、人之进道,唯问其志
【原文】
人之进道,唯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霤(liù)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霤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刚之体,岂非积渐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汉·孔臧《与子琳书》
【译文】
人进修道业,最关键的是看他的志向,要进取必须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勤奋不辍,就会收获很多。山涧水流的能量是极其柔弱的,但可以穿破石头;蝎虫的力量是极其弱小的,但可以破坏树木。山涧水流不是能凿石头的凿子,蝎虫也不是能钻树木的钻子,却能以微小柔弱的形体,攻破坚硬刚强的东西,难道不是日积月累慢慢达到的吗?古训曾经说过:“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获得并不值得称赞,能够亲自实践者才是值得称道的。”
七、精神愈用,则愈好
【原文】
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做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译文】
虽然身体虚弱,但也不要过分地爱惜,精神越用越充足,阳刚之气越振作越旺盛。每天做事越多,晚间临睡的时候就越快活。如果老是想爱惜身体和精神,就会畏惧不前,懒懒散散,没有精神,是绝对做不成事情的。
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宋·欧阳修《诲学说》
【译文】
如果玉不雕琢打磨,就不能制成精美的玉器;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世间万物的道理。然而玉有它本身不变的特性,即使不打磨制作成器物,也不妨害它仍是玉的本质。人的本性,会因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君子而变成小人,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九、立心忠信,不欺为本
【原文】
立志以明道,希文自期待;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慎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又谨三尺,考求立法之意而操纵之:斯可为政,不在人后矣,汝勉之哉!治心修身,以饮食男女为切要,从古圣贤,自这里做工夫,其可忽乎?——宋·胡安国《与子寅书》
【译文】
立志领会圣贤之道,期待自己能成为范希文(仲淹)一样的人;居心忠厚守信,诚实不欺;行动端庄稳重,操守清廉谨慎;处理事情精明敏捷,果断辨别是非;考求立法的原意,谨慎执法:以此为官行政,你的政绩就不会落后于人了,你好自勉励吧!修养身心,要注意饮食男女这些日常生活问题,古来圣贤都由此入手下功夫,怎可忽视呢?
十、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原文】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凡饮食不知节,言语不知谨,皆自贼其身,夫谁咎?——明·庞尚鹏《庞氏家训·严约束》
【译文】
疾病大多由口带入体内,祸害大多从口中惹出来。凡是饮食不知节制,言语不知谨慎,都是自己在伤害自己,能怪谁呢?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