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中华第一善书《了凡四训》,善心改变命运

2 已有 861 次阅读   2024-01-30 11:18
中华第一善书《了凡四训》,善心改变命运 

袁了凡雕像

01

袁了凡与《了凡四训》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坤仪,号了凡,以号名于世,祖籍嘉善(今浙江嘉善),迁居吴江(今属苏州)。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宝坻(今天津宝坻)知县,后任兵部职方司主事等职。

袁了凡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他博学多才,在历数、律吕、水利、兵事等方面,皆有造诣,一生著述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共计有著述22部,198卷,主要有《了凡四训》《评注八代文宗》《宝坻政书》等。其中,其中,《了凡四训》又名“了凡训子书”“训子言”“了凡诫子文”等,是袁了凡撰写的一部具有劝善性质的家训著作。

《了凡四训》全书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分别来自袁了凡不同时期的著作。其中,“立命之学”是他晚年为训诫儿子而作的《立命篇》,“改过之法”与“积善之方”是他早年著作《祈嗣真诠》中的两篇“改过第一”和“积善第二”,而“谦德之效”则取自他晚年所作的“谦虚利中”。在清人编纂的《丹桂籍》中,这四篇文章被合称为《袁了凡先生四训》,后世遂以《了凡四训》流传。书中袁了凡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子孙命运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要行善积德,勇于改过。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内涵深刻,数百年来传诵不衰。

《了凡四训》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

袁公碑刻

02

《了凡四训》摘选

立命之学

原文:《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译文:《易经》是为君子谋划如何趋吉避凶的,如果说天命是不可改变的,吉还怎么可以趋,凶还怎么可以避呢?《易经》的开章第一义就说:“积累善行的家族,一定会有许多福报。”

原文: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

译文:我准备了一册有空格的本子,取名叫《治心篇》。早晨起来坐在县衙大堂上,家人带出交给门役,放在公案之上,所做的好事、坏事,再细小的也不遗漏地记录下来。

原文: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译文:向上,应要知道报答国家社会栽培的恩惠;对下,应尽自己的责任,要建造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向外,要在别人困难时周济别人,向内,要防止自己走上邪路。

原文: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译文:一定要天天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一定要天天改过自新。倘若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就会在这一天里安心于自以为是的状态;倘若一天没有过失可以改正,就一天没有进步可言。天下聪明伶俐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德行未修,事业不广,就在于 “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啊。

改过之法

原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译文:凡是要改正过错的人,第一,要生发出羞耻之心。孟子说“羞耻心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羞耻心,就会成为圣贤;没有羞耻心,就会沦为禽兽。”所以,发羞耻心是改正过错的关键。

原文: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

译文:第二,要生发畏惧之心。天地在上,是不会被欺骗的。我们的过错虽然很隐蔽,但是天地明察秋毫。

原文: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译文:第三,一定要生发勇敢之心。人们不愿意去改正错误,大多是因为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的缘故;我们一定要振作精神、发奋努力,不要迟疑,不要等待。

原文: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

译文:大抵最好的改过办法是修心,可以很快地使心地清净;不好的念头刚一萌动,就能立即发觉,一发觉就能立即熄灭它;如果不能做到这样,就要通过明理来消灭它;如果明理也不能做到,就必须针对具体的事情来警戒自己。

天津宝坻袁公亭

积善之方

原文: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译文:人们去行善,如果有利于他人那就是为公,为公就是真的;有利于自己的就是为私,为私的就是假的。另外,发自内心的是真的,沿袭他人的就是假的。还有不求任何回报而行善的是真善,为了某种目的而行善是伪善。像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认真的分辨、考察。

原文: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译文: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刚刚辞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乡来,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当时天下人都非常敬仰他,就像对待泰山和北斗星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辱骂他,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佣人说:“这个人喝醉酒了,不要和他计较。”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才懊悔地讲:“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仁厚,没想到反而纵容了他的恶习,以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就是以行善之心却做了不善的事的例子。

原文: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译文: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国家百姓,那么善事纵然小,功德却很大。假使只为了利益自己一个人,那么善事虽然多,功德却很小。

原文: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译文:小到一个乡村,大到一个城镇,凡是对大家有利的事,最应该去做。或是开辟水道来灌溉农田;或是建筑堤岸来预防水灾;或是修筑桥梁,使行旅交通方便;或是施送茶饭,救济饥饿口渴的人。一有机会就劝导大家,齐心协力做有益的事,不必避免嫌疑,不要害怕辛劳。

谦德之效

原文: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译文:那些满怀傲气的人,必定没有远大的气度,纵然是发达了也没有什么可享受的。稍微有见识的人,必定不会忍心使自己心胸狭隘,从而拒绝自己可以得到的福报。况且,谦虚的人才有接受到教诲的机会,从而受益无穷,这尤其是修习学业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原文: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译文:人有志向,就像树木有根基。立定志向之后,还必须念念不忘谦虚,处处与人方便,自然会感动天地,所以说造福全在我们自己。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