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400多年前,意大利的传教士将《论语》一书翻译为拉丁文带回了欧洲,孔子的学说随之开始在西方流传。
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和世界的彼此了解逐渐加深,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意在推广汉语文化,促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使得彼此能够更好的交流。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出口,在孔子学院出现的头几年,确实掀起过一阵“中国热”。
但是近段时间以来,孔子学院却屡屡遭受挫败,开设在欧洲的孔子学院几乎全遭关停;而在美利坚境内的孔子学院从100余座锐减到不到四十座。孔子学院为什么会失败?中国文化应该如何走向世界?
弄巧成拙
如果你认真查阅过孔子学院的相关资料,应该不难知道它的教学范围是怎样的。毛笔字,茶艺,剪纸,武术,京剧以及古乐舞蹈等,孔子学院都有教授。
无疑这些都是中国珍贵的传统艺术的一部分,但是即使放在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改变,大多数的人也不再对这样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活动抱有足够的耐心,中国如是,更别说对于中国文化并不足够了解的外国友人。
在没有足够的了解和适用环境的前提下,使用粗制烂造的道具模拟茶艺,练毛笔字,不过能带给人暂时的新鲜感,真实的中国文化并不是穿穿汉服,练练功夫就能了解的。
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后,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依旧存在,失去新鲜感的孔子学院渐渐为人遗忘,自然也不是什么异闻了。
无论正视与否,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客观存在且巨大,孔子学院创立初心本应是教授汉语,给人以促进世界各国与中国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但是却弄巧成拙,操之过急,孔子学院太过于迫切的向国外灌输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授的太广太杂,反而失去了其本来应有的深度,使一切都存于皮毛,浮于表面的形式。孔子学院也正是因此走向了没落。
过犹不及
孔子学院的没落还有另一个原因。并不只有中国会担心文化入侵。作为半官方机构,孔子学院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受到当地政府特别的关注和谨慎对待。
假如其只是一个用于学习汉语的学院的话,一切都还好说,但是在他国的地盘上以促进交流的名义大张旗鼓地宣扬中国文化,艺术和传统,无疑会带给人家“入侵感”。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当他国文化在本国思想文化领域占据了过多的空间,当本国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外来文化的打压和威胁,当越来越多本国的少年人热爱他国文化传统超越本国,这样的现象就不再局限于“交流”一词的概念之下,而够得上称为侵略。
无论在主观上是否善意,这样隐藏的威胁都客观存在,不得不引起防备。异地而处之,我们就能很容易明白这样的道理。
假如我们所有的青年热爱美国的文化,建筑,艺术和历史多于中国,当他们认为美国优于中国,当他们认定美国产生的一切都是优美的深邃的宏大的,中国的一切相比起来更矛盾,更复杂,更应摒弃,我们又有何资格和凭据去讲,他们仍是更加热切地爱着中国的,中国的青年呢?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一味的不讲技巧,不计代价地过度宣扬中国文化,过犹不及,反而会受到外来国家的抵触。
润物无声
中国文化究竟应该如何走向世界?文化传承并不应大张旗鼓,也不应逼着他人死记硬背,真正的文化宣扬应该如雨,润物无声。其实静下心来看看我们周围,优秀的文化传播的例子比比皆是。
八零九零这一代的人,本就是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下成长的。我们见过欧美的电影歌剧,追过韩国的各类爱豆,看过日本各种漫画中奇妙的故事,也曾为神探夏洛克中种种奇怪的案件抓心挠腮过。
我们渐渐开始习惯在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的时候以各种庆祝,欢乐。同时寒食节,元宵节,端午,重阳的气氛也渐渐寡淡起来。到如今,谁又能说一句我们周围没有外来文化留下的痕迹呢?
睁开眼睛仔细去看,世界上成功将文化推向世界的国家并不在少数。美国的好莱坞是无数人心中的电影圣地,韩国的造星流水线工艺成熟完备,日本让世界各地的小朋友通过动漫了解了日本的神话,历史,风俗的方方面面。
而一说起英国,人们总会想起伦敦阴沉的天气,优美的发音和绅士的举动。到如今,世界科技发达到你我触手可及,我们大可以学习美日韩英等国,用网络,用艺术作品,用诗歌,用各种各样形式的节目去表达中国。而不是直截了当的把学校开到别人的国家去。
当一个人真正去了解一个事物的时候,驱使他的必定是兴趣而非强制。是的,我们应该把文化传承当成是一件严肃的,正统的事情去做,但这并不意味宣扬文化的手段必须得端庄肃穆。
文化也从不完全是阳春白雪,高不可攀。它可以是民俗,是生活,是几千年来昼夜耕作间隙时唱的小曲儿,画的扇面,也可以是三餐四季的小习惯和小情趣。
它从未高深莫测,也从不遥不可及。中国文化并不缺乏魅力,我们只需要选对正确的形式去解开文化的面具,中国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走向世界。
小结
孔子学院为何会失败?是因为它过于急躁,总是想尽可能多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艺术,却选错了方法和途径,贪多嚼不烂,结果流于形式,并没能让人感受到其真正的魅力。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传播文化,首先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并不应囿于课堂书本。文化是活着的,有温度的。读读论语用用毛笔并不能真正地接触到它。在中国,文化活在人们读过的每一本书,听过的每一首歌,活过的每一天里。古老的中国传统并未消亡,它只是换了种方式存续在中国的人间。
你想让它走向世界,就应该把它藏在作品里,用世界正流行的可接受的方式送出去。而不是担心无人问津,就粗暴地把它关进书院中。
来源 庄艳丽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