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高僧说:心善之人,万不可对六件事“仁慈”,害的是自己,别不信

3 已有 121 次阅读   2024-04-29 10:01
高僧说:心善之人,万不可对六件事“仁慈”,害的是自己,别不信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这句话出自明朝时期编写的《增广贤文》一书,其完整版为:“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人无横财不富,马无野草不肥。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这段话旨在告诫人们,虽然善良可能会暂时受到欺负,但善恶终有报,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

自古以来,善良被视作一种美德,然而,过度的仁慈有时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高僧曾言,心善之人,在面对某些情况时,万不可过于仁慈,否则最终受害的只会是自己。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心善之人在生活中不应对其仁慈的六件事。

第一件事,不可对恶言相向者仁慈。

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时,孔子回答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待怨恨和恩德的态度,即要公正对待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便流传着“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面临着如何处理他人恶言相向的复杂情境。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言语的力量。

对于那些心怀恶意、出口伤人者,若我们一味地展现仁慈,选择沉默或忍让,可能会让他们误以为我们软弱可欺,进而更加肆无忌惮地伤害他人。

《道德经》有言:“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意指对待怨恨,若只是简单地和解,而不去正视和解决根本问题,那么怨恨仍将残留。

面对恶言相向者,我们不仅要展现出自己的大度和包容,更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回应,让对方明白我们并不畏惧其恶言,同时也不纵容其恶行。

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面对恶言相向时,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去淘洗和筛选,去除那些恶意的攻击和诋毁,留下真正有价值的建议和批评。

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人生的淘洗中,找到那真正属于自己的“金子”。

历史上的名人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辱骂和挑衅,他并未被激怒或失去理智,而是以羽扇纶巾之态,冷静地运筹帷幄之中。他不仅用智慧回击了对方的恶言,更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赢得了战争。

《增广贤文》所言:“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句话并非鼓励我们放弃善良,而是提醒我们在保持善良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被恶意所伤。

传说和神话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如“精卫填海”的故事中,精卫鸟虽然力量微小,却坚持不懈地填海造陆,用行动回击了大海的傲慢与恶意。这种精神激励我们在面对恶言相向时,也要有精卫填海的毅力和决心,用实际行动去回应和反击。

第二件事,不可对背信弃义者仁慈。

诚信,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基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背信弃义、不讲信用的人。面对这样的人,过度的仁慈往往只会让他们觉得我们软弱可欺,进而加剧他们的背叛行为。

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进行了著名的“立木为信”的举动。他在都城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许下诺言: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黄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这个故事强调了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诚信的重要性。背信弃义者,即便是在古代,也是为人们所不齿的。

《三国演义》中,吕布便是背信弃义的典型代表。他先是投靠董卓,后又为了貂蝉背叛董卓,投靠司徒王允;再后来又投靠了张杨、袁绍、陈宫等人,但最终都因背信而被杀。吕布的故事警示我们:背信弃义者,终将自食其果。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为了暂时的利益,不惜违背承诺,甚至出卖朋友。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的仁慈往往会让他们觉得有机可乘,进而变本加厉地伤害我们。

我们要学会设立边界,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和底线。

孔子曾言:“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这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君子,在要求别人付出之前,首先要确保自己的诚信。

我们的仁慈应该有所保留,不能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蔽。

再来看一个国外的例子,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为了王位背叛了自己的兄弟,而哈姆雷特则为了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故事也警示我们: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最终也会害了自己。

第三件事,不可对贪得无厌者仁慈。

贪婪,这一人性的弱点,如同一个无底洞,永远也得不到满足。面对那些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人,你若仁慈,只会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索取。

《黄帝内经》有言:“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这是古人的养生之道,告诫我们要节制欲望,不可被贪婪所控制。

贪得无厌者却恰恰相反,他们的欲望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膨胀,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面对这样的人,我们要学会拒绝,坚守原则。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我们不能因为仁慈而纵容贪婪,否则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

想想那些被贪婪吞噬的人吧,他们如同《人性的枷锁》中的主人公一样,被欲望束缚,无法自拔。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要让自己的仁慈成为滋养贪婪的温床。

古人云:“知足者常乐。”这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告诫。贪婪无度者永远也无法体会这种简单的幸福,因为他们总是在追求更多,却从未真正拥有过。

面对贪得无厌者,我们要坚决地说“不”,用我们的拒绝来唤醒他们的良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自己不受贪婪的侵害,同时也帮助那些迷失在欲望中的人找回自我。

在这个世界上,贪婪是一个无底深渊,我们的仁慈不能成为推波助澜的风。

要学会节制,学会拒绝,让贪婪者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知足常乐。这是我们对他们的最大仁慈,也是对这个世界的最好守护。

第四件事,不可对挑拨离间者仁慈。

挑拨离间,自古有之,此辈常借风扬沙,利用人心之间的微妙差异与误解,播下不和的种子,让原本和谐的群体陷入纷争的漩涡。

面对此类行径,我们若施以仁慈,则如同抱薪救火,反使其气焰更盛。

《孝经》有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指爱自己的父母,就不敢对他人有恶意;尊敬自己的父母,就不敢怠慢他人。

同理,对于那些试图破坏和谐关系的人,我们也不应施以过多的仁慈,以免助长其不正之风。

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傲慢与偏见曾一度挑起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而在现实生活中,挑拨离间者就如同小说中的反面角色,总在不经意间搅动平静的水面。他们往往言辞巧妙,却包藏祸心,我们需得如履薄冰,小心应对。

中国有句古话:“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这正是形容挑拨离间者的狡猾与危险。

这些人不直接与你为敌,却能在背后悄无声息地瓦解你的阵营,必须学会明辨是非,保持一颗清醒的心,不为甜言蜜语所惑,不被恶意中伤所动。

再回想三国时期的故事,曹操身边的谋士蒋干便是一个典型的挑拨离间者。他巧言令色,试图在周瑜与曹操之间制造矛盾。若非周瑜机智过人,及时识破其计谋,恐怕历史将因此改写。

由此可见,对于挑拨离间者,我们绝不能心慈手软。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揭露他们的真面目,让和谐与安宁重回人间。

第五件事:不可对忘恩负义者仁慈

据传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县令因不满朝政而离职出家,他的女儿也跟随他出家为尼,法名明喜。明喜在尼姑庵里为父亲洗衣服,以此来回报父亲的养育之恩。当被问及为何这样做时,她回答说:“父亲的养育之恩我们必须好好回报,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典故。

俗语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凝结了古人对于感恩的深刻理解。

世间总有些人,他们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却转瞬即忘,甚至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恩将仇报。

在古代希腊神话中,便有这样一则故事。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火种,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学会了熟食和照明。然而,当宙斯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将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任由秃鹰啄食其肝。尽管遭受如此酷刑,普罗米修斯始终坚贞不屈。而那些曾受他恩惠的人类,却鲜有站出来为他说话的。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古诗:“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故事。《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更是一位仁慈的医者。他行医救人,无论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然而,有一次他救治了一个贫苦的病人,病愈后,这人却恩将仇报,诬陷张仲景的医术不精,导致他病情恶化。面对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张仲景选择了沉默,但他内心却深受伤害。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的仁慈只会让他们觉得理所当然,甚至变本加厉地索取。

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的付出,不必对那些忘恩负义者给予过多的关注和帮助。正如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所写:“不要向不义之人伸出援手,以免你的善意被当作软弱可欺。”

在古代典籍《论语》中,孔子也教导我们:“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虽然这句话的语境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其中的道理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那些忘恩负义者,过度的仁慈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而适当的距离和冷淡则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第六件事:不可对自私自利者仁慈

自私自利者,眼中唯有己利,对他人之需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如古人所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过度的自私,实则是一种心灵的贫穷。对于此类人,若我们施以过多的仁慈,恐其愈发放纵自己的自私本性。

《论语》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自私自利者,恰如这句古语中的“小人”,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道义与公平。

想当年,徐霞客游历四方,记录风土人情,他在《徐霞客游记》中多次提及与当地人互助合作的美好经历。这恰恰与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徐霞客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当互帮互助,共同前行,而非一味追求个人利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社会和谐共处的基石。而自私自利者却违背了这一原则,他们只考虑自己,不顾及他人。

对此,我们绝不能仁慈,必须坚定地维护公平和正义。

有现代心理学家指出,过度的仁慈对自私自利者来说,可能是一种纵容。

这不仅会让他们更加自私,还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高僧的话提醒我们,在面对上述六种情况时,过度的仁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坚守原则和底线,用智慧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善良而不被欺负。

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保持善良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被他人的恶意所伤。

希望每位心善之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既保持自己的善良本性,又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来源   大麦说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