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论·研究] 闲云斋大讲堂:“道”与“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3 已有 90 次阅读   2024-07-22 09:07
闲云斋大讲堂:“道”与“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闲云斋文化经典研读 2024-07-20 13:02
由宋一夫教授、陈彦军副教授指导,王椿升老师主持的闲云斋大讲堂在三亚学院书山馆四楼国艺研究院开讲,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夏玉颖同学主讲《道德经》第五十一至五十三章。
本次讲读线下线上同时进行,共有二十多位来自不同学院的师生参与。主讲人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概括出章节大意,让与会者从凝练的标题上便能体悟老子哲学的大概。此外,主讲人还以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鞭辟入里去阐述道家智慧的意蕴,既有深刻的思想解读,又有众多贴合文本内容的例证。值得注意的是,主讲人辅之以音频材料来引导与会者对相关主题的深入理解,丰富和提升研读的体验。研读语言平实、风趣幽默、说理晓畅,让人如沐春风、倍感亲切。
主讲人夏玉颖另辟蹊径,先以歌曲《小女司南》开场,引领与会者进入欢快愉悦的情境中。按照研读程序,主讲人夏玉颖根据陈鼓应注本,指出,本次研读的关键词为“功成不居”“祸从口出”和“淡泊名利”。接着娓娓道出本次研读的内容。
第51章研读,主讲人夏玉颖指出,“道”是万物之母,自然流露出畜养万物的大慈大悲的德行,如同父母对于子女无私无求的哺育那般。与此同时,“道”虽生养万物,但它并未想让万物唯首是瞻或将它们据为己有,相反,它却让众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所以,“道”才会被称为“玄德”。接着,主讲人夏玉颖引用山西运城的后土祠和北京天坛遗址,进一步说明“道”和万物的关系之间是一种母与子的关系。此外,主讲人夏玉颖由太极图切入,提出,一般人“有为”的阳德是带有一己私欲的,而道家“无为”的阴德却是无欲无求的。正因为如此,主讲人夏玉颖认为,了悟生死大事,安心自在,才是道家修身的不二法门。
第52章研读,主讲人夏玉颖认为,不论是天地万物,还是宇宙星辰,它们都生成于“道”。老子所谓的“得道”就是找到天地父母,就是寻得生命源头。主讲人夏玉颖指出,不要被自私狭隘的感官所左右,否则便会像陀螺一般转个不停。与老子同时代的庄周提到“道在屎尿中”便是明道之人最好写照。因此,主讲人夏玉颖进一步指出,凭良心、顺天道,心中有光、努力发热,这才是人生最好的选择。本章言外之意跃然纸上,便是: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内敛含蓄,这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第53章研读,主讲人夏玉颖指出,本章直击政治的黑暗,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的君王,完全不顾人民死活,这就是盗取天下的行径。短短篇幅,字字珠玑,老子警告那些自私的统治者,离经背道去追求钟鸣鼎食,轻则身首异处,重则江山易主。因此,在主讲人夏玉颖看来,老子并不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言人,而是真切站在底层劳动人民立场上去为他们“鼓与呼”。主讲人夏玉颖进一步拓展了衡量人价值尺度的“新三观”,即“心若不老,无惧时光”的年龄观、“但愿身长健,浮世拚悠悠”的健康观和“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的金钱观。
第51章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争论点:如何理解“毒之”和“覆之”?
主要观点:一种观点支持文本注解,认为“毒之”和“覆之”是褒义词,即使万物安宁心性,使万物爱养调护;另一种观点认为,“毒之”和“覆之”是贬义词,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此外,还有一种观点指出,由这一争论可知,道具有两面性,“道”对于有道之人而言,发挥孕育促生的作用;对于无道之人而言便是抑制或消灭。
第52章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彊。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争论点:“道”与“德”的关系?
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道生德,道的本体是虚无,创生出德,德进而生出万物,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无”;另一种观点认为,“道生一”中的“一”就是道和德结合之后的“有”,因为这个“有”,才能创生万物。
第53章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争论点:“朝甚除”中的“朝”译为何?
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朝”指代朝廷,形象地说明了当时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甚除”二字进一步说明朝纲紊乱;另一种观点指出,若是译为“朝廷”难免有愤世嫉俗之意,或许还有其他意思,比如《韩非子·解老篇》将之译为“刑狱诉讼”更恰当。
宋一夫教授点评:
对于第51章,老师指出,道是具有两面性的,对于无道之人,“道”往往表现出“毒之”“覆之”,与之相对的,“道”对于有道之人则是“长之”“育之”,这一点和以往的学界相比观点不同,值得进一步思考。因此,老师认为,我们一定要跳出认知复杂事物的窠臼,透过概念去体会老子的本意,不能为一字一词、一段一句而进入理解误区。
对于第52章,老师认为,本章围绕“道”是万物之母这一身份而开展,在老子眼中“道”是玄牝,创生世界一切,理解我们从哪里来是这一章的关键问题,并且,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本性本心,不为外物所纷扰,拂去心中的尘埃,见微知著、守弱守雌,要在理解自己从哪里来问题的基础上,去探寻未来的路该怎么选择怎么走。
对于第53章,老师指出,本章切中老子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诸侯国之间兵戎相见,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繁重的赋税和连绵的战火,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子怒骂这些统治者是“盗夸”。在老师看来,这一章紧扣老子治国思想,行于大道,顺道而治,旨在让天下重回大“道”。
对于这三章点评告一段落,老师与与会者一同探究了“老子的‘道’与‘德’辩解”这一问题,在听取大家发言之后,老师指出,可从六个方面理解该问题:第一,“道”先“德”后,二者可以拆分;第二,“道”成而“德”成,二者又密不可分;第三,“道”与“德”合生万物;第四,“道”生成万物之后,便形成了宇宙间总的道德和天地万物中各自的分道德;第五,“道”与“德”在天地万物中,最终决定着“事”与“物”变化发展;第六,“道德”决定着自然。在老师眼中,“道”与“德”关系问题是《道德经》成书的根本,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将会理顺现有研读的思路,激发更大的治学热情。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