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因学习“十八大”的会议精神,无暇顾及有全国各地寄来的各种级别、各种规格的美术类报章杂志。门卫说,堆放在传达室的书约有1米高了,近百斤重。待晚上取回分检后,一部份我认为没用的仍然交由保安自行处理掉,留下的一般都是朋友们编的,不好意思扔掉,或认为还能看看的。其实,能看什么哩?也确实没啥看的。现在的美术类文丛,刊载的画家大概有两类:一个是迫不及待的“小画家”,一个是沉不住气的“大画家”。评语及评论类文章也有两类:一类是“吹鼓手”;一类是“吹牛皮”。那他们又是怎样表演的呢?这不,手头正好有一本印刷精美的大杂志。不妨解读一下与各位消遣消遣吧:
其一:迫不及待的“小画家”们往往会选择报刊的封面登载,要不行就封二、封三、封底,以达到给人第一印象之妙法。由于急于成名和上位,往往也会不择手段。比如在销量好、名声大的报刊上,包上一年的封面,狂轰烂炸,每期刊登,不炸出个名家来绝不罢休。这些当然是可行的,杂志也要生存下去,两全齐美也不错。
其二:沉不住气的“大画家”们则会用名人访谈之类的来反之,动辄是头条。杂志的120页页码,他一人占了80页,然后用20页刊登作品图片,再用60页来刊登全国有名或无名的各路评论(也包括政界要员鼓励式语言)大军悼念式文章以及他们的闲言碎语。藐似大家风范,其实大艺术家是靠这样子弄出来的么!
其三:“吹鼓手”的文章,已成当下美术评论方面的一大景观了。这些文章往往不顾画者的实际水平、能力,采取包办代替和言过其实,一厢情愿式的瞎胡扯。然而待人家一看其作品,就知道“评论家”在说胡话。比如:一位“评论家”的一篇大作是写上海一位画花鸟画的。题目是:“二十一世纪海上重要画家,新海派的卓越开创者”。嗬,好大的口气,从题目起就开吹了。事实上谁去看这样的文章,自然谁也不会相信,一派胡言而已。其实,这位画家我是认识的,他的作品不俗,应该说是不错的。但还远没到“二十一世纪海上重要画家,新海派的卓越开创者”这个成度,我看他也不会卓越的。
其四:“吹牛皮”的文章,已成当下美术评论家方面的另类灾害。这些文章不顾事实,不切实际更不着边际。比如一位“评论家”说山东的一位花鸟画家:“……他的作品在大气方面强过吴昌硕,在活力方面起过齐白石,在花鸟画方面一枝独秀,是开宗立派的。这次企业家为其新建的艺术馆,是当之无愧的,他的作品将流芳百世,激励后人……”。他究竟是画什么样的作品就附加了这种激励后人的基因?
而作为一“评论家”发出此次言论是极其可笑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为什么说“吹牛皮”是灾害呢?因有些私企业主(也有地方政府主管)对于艺术纯属是附庸风雅,听“评论家”一吹,又是建馆,又是给地。有的纯粹是以文化的名以拿地,建自家的房屋而已(一家老小都在里面),成了自家的独立庭院,而地皮却是政府给的,对此政府应警惕之。就向前文说的,如果某人也能建艺术馆,那么中国将是遍地开花了,全是艺术馆。因为吴昌硕先生的布局在左,那么他就画在右边;吴昌硕先生不画鸟,那么他就加个鸟在里面。而这样的画家在目前的中国能找出百万之众。
画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的,评论文章也要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无论评论、画画还是什么,一定要有个人主义的,就是独立思考的东西,不人云亦云。有诗为证:
秦时明月汉时关,
从来吹牛心不甘。
莫信大师画瞎塌,
厚积薄发后敢玩。
2012年11月20日阿甘草成于三象画廊
原稿发布于《中国艺术品网》http://www.cnarts.net/cweb/news/zt_news_read.asp?topic=%D6%D9%BE%B4%B8%C9%C3%C0%CA%F5%C6%C0%C2%DB%BC%AF&id=238501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