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上对花鸟画发展历史的简略回顾来看,齐白石的花鸟画艺术是深深地根植于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的。他对传统的继承,不是简单地学某家某派,更不是仅从作品上去模仿,而是从根本上继承了民族绘画的精神,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他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以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写实与装饰相结合。这也是我国绘画的优良传统之一。齐白石不仅从历代花鸟画的装饰风格得到启发,也从中国民间美术的装饰风格中受到影响。他的花鸟画虽属写意,但绝不同于纯粹的文人画,由于思想感情的相异,仅仅以文人画的手法和风格已不能书写他的情怀和表现他的气质,因而民间美术和唐宋以前至先秦的绘画装饰风格都成为了他汲取的养料。无论是造型、构图和色彩,齐白石的花鸟画都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以浓重的颜色(为石青、石绿、朱砂、洋红、石黄等)与深黑的墨色形成强烈对比,以水墨写意的粗放笔法与极其细致的工笔画法形成鲜明对照,以及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装饰的意味。
二
写意与写生相结合。齐白石既继承了元、明、清以来的写意传统,又继承了唐、宋的写生的传统,把写生的深入观察、研究与写意的高度概括结合起来,既写形又写神,形神兼备。他说:“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写生,自能形神俱见,非偶然可得也”。把各持己见的双方的优点集于一身,这正是齐白石的高明之处。
齐白石有两段画论,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侧重,其一是:“作画贵写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为好矣!”另一是:“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然之趣,决心从今大变。”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为他衰年变法奠定了思想认识的基础。齐白石题画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诗写得很幽默,表明他看中的不是形似,而是意境,是“超然之趣”。
齐白石高超的写意技巧,来自于他对生活,对花鸟鱼虫细致入微地长久地观察。在他的题画中有不少记述,如他把各种蟋蟀的情态描写得十分具体而生动,最后写道:“此大略也,若整述,非丈二之纸不能毕。”他还写道:“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文同)以烛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这些,无疑也都是从宋代画家赵昌、易元吉、曾云巢等一脉相承而来。
三
师传统与师造化相结合。齐白石说:“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观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又说:“画家先阅古人真迹甚多,然后脱尽前人习气,别创画格,为前人所不为者。”又在诗中写道:“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卅年删尽临摹手,赢得同侪骂此翁。”“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
齐白石重视向古人和前人学习,对古今画家有所选择地学习,对好的方面能临摹得可以乱真,但却绝不以此为满足和自夸;对不好的方面可以舍弃不学,但却不加以诽谤和诬蔑,最重视的是向大自然学习。齐白石主张既要向传统学习又要向生活学习,最重要的是向生活学习的观点,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流”与“源”的论述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同志在强调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的同时,还强调“我们绝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尽管“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
四
诗、书、画、印的结合。齐白石具有很高的文学、诗词修养,在书法、篆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集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于一身,这在历代画家中是很少见的。由于诗、书、画、印的互相渗透、促进,使得他在各个领域都能超出一般的单一的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而具有自己作为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的独具的综合的优长。比如作为画家的齐白石,由于诗人的气质和情操、书法家的笔墨工夫、篆刻家的构图能力和对“金石味”的体会,这就使他的画具有更多的魅力,更高的艺术品位,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加鲜明的艺术特色。这无疑是对历代多才多艺的画家如王维、苏轼、石涛、郑板桥、吴昌硕等的继承和发展。
齐白石画上的题诗、印章,更直接地成了构图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有时在画上的短短题字,也能达到很深刻的寓意和隽永的情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和歌颂,表现出健康向上的思想情调,乐观、质朴、纯真的情怀,有时又带有一些幽默和讽刺的意味。如他画的一幅小品:两只小鸡争食一条蚯蚓,互不相让,题目是《他日相呼》,让人立刻联想到人世的情态;画外之音,令人久久玩味,过目不忘。他画的《不倒翁》和题诗,就更为世人所熟知了。
五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齐白石说:“小技拾人者则易,创造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探索、创新的艰苦,在齐白石的论画和诗中还有很多,如“干裂秋风画之难,润含春雨亦非易,白石用水五十年,未能得其妙”。又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淡。”画虾本来就是他的创造,可是他仍不满意,创新再创新。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他甚至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简直是一位战士临阵前的誓词,可见他对创新的重现和决心之大。
一
写实与装饰相结合。这也是我国绘画的优良传统之一。齐白石不仅从历代花鸟画的装饰风格得到启发,也从中国民间美术的装饰风格中受到影响。他的花鸟画虽属写意,但绝不同于纯粹的文人画,由于思想感情的相异,仅仅以文人画的手法和风格已不能书写他的情怀和表现他的气质,因而民间美术和唐宋以前至先秦的绘画装饰风格都成为了他汲取的养料。无论是造型、构图和色彩,齐白石的花鸟画都具有一定的装饰趣味。以浓重的颜色(为石青、石绿、朱砂、洋红、石黄等)与深黑的墨色形成强烈对比,以水墨写意的粗放笔法与极其细致的工笔画法形成鲜明对照,以及在造型上的夸张、变形,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装饰的意味。
二
写意与写生相结合。齐白石既继承了元、明、清以来的写意传统,又继承了唐、宋的写生的传统,把写生的深入观察、研究与写意的高度概括结合起来,既写形又写神,形神兼备。他说:“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写生,自能形神俱见,非偶然可得也”。把各持己见的双方的优点集于一身,这正是齐白石的高明之处。
齐白石有两段画论,反映了他不同时期的不同侧重,其一是:“作画贵写其生,能得形神俱似即为好矣!”另一是:“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然之趣,决心从今大变。”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为他衰年变法奠定了思想认识的基础。齐白石题画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诗写得很幽默,表明他看中的不是形似,而是意境,是“超然之趣”。
齐白石高超的写意技巧,来自于他对生活,对花鸟鱼虫细致入微地长久地观察。在他的题画中有不少记述,如他把各种蟋蟀的情态描写得十分具体而生动,最后写道:“此大略也,若整述,非丈二之纸不能毕。”他还写道:“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故与可(文同)以烛光取竹影,大涤子尝居清湘,方可空绝千古。”这些,无疑也都是从宋代画家赵昌、易元吉、曾云巢等一脉相承而来。
三
师传统与师造化相结合。齐白石说:“见古今人之所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观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又说:“画家先阅古人真迹甚多,然后脱尽前人习气,别创画格,为前人所不为者。”又在诗中写道:“山外楼台云外峰,匠家千古此雷同;卅年删尽临摹手,赢得同侪骂此翁。”“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惯桂林山。”
齐白石重视向古人和前人学习,对古今画家有所选择地学习,对好的方面能临摹得可以乱真,但却绝不以此为满足和自夸;对不好的方面可以舍弃不学,但却不加以诽谤和诬蔑,最重视的是向大自然学习。齐白石主张既要向传统学习又要向生活学习,最重要的是向生活学习的观点,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流”与“源”的论述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同志在强调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的同时,还强调“我们绝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尽管“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源而是流”。
四
诗、书、画、印的结合。齐白石具有很高的文学、诗词修养,在书法、篆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集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于一身,这在历代画家中是很少见的。由于诗、书、画、印的互相渗透、促进,使得他在各个领域都能超出一般的单一的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而具有自己作为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的独具的综合的优长。比如作为画家的齐白石,由于诗人的气质和情操、书法家的笔墨工夫、篆刻家的构图能力和对“金石味”的体会,这就使他的画具有更多的魅力,更高的艺术品位,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加鲜明的艺术特色。这无疑是对历代多才多艺的画家如王维、苏轼、石涛、郑板桥、吴昌硕等的继承和发展。
齐白石画上的题诗、印章,更直接地成了构图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有时在画上的短短题字,也能达到很深刻的寓意和隽永的情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和歌颂,表现出健康向上的思想情调,乐观、质朴、纯真的情怀,有时又带有一些幽默和讽刺的意味。如他画的一幅小品:两只小鸡争食一条蚯蚓,互不相让,题目是《他日相呼》,让人立刻联想到人世的情态;画外之音,令人久久玩味,过目不忘。他画的《不倒翁》和题诗,就更为世人所熟知了。
五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齐白石说:“小技拾人者则易,创造者则难,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探索、创新的艰苦,在齐白石的论画和诗中还有很多,如“干裂秋风画之难,润含春雨亦非易,白石用水五十年,未能得其妙”。又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淡。”画虾本来就是他的创造,可是他仍不满意,创新再创新。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他甚至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简直是一位战士临阵前的誓词,可见他对创新的重现和决心之大。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