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贺子珍负气出走延安,自此与毛主席山水相隔。但彼时的贺子珍并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一个令她悔恨终生的决定。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贺子珍回到了国内,但她却没到北京,后来去了上海工作。
直到毛主席逝世三年之后,当时已是重病缠身的贺子珍才得以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到了这个让她魂牵梦萦的地方。
1979年,贺子珍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来看望这个让她朝思暮想的人。站在毛主席的遗容前,贺子珍知道自己不能哭,但她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只能任由泪水流淌。
她终于与毛主席再次重逢,只是面前的人已经无法再与她共诉衷肠。即便如此,心愿了结的贺子珍,在此之后心情也舒畅了不少,身体也在慢慢地恢复。
在北京休养了一年,她后来选择离开北京重返上海,并在那里走完了她人生最后的一段旅途。
战火中淬炼的爱情
贺子珍本名贺自珍,乳名叫做桂圆,出生在距离江西永新县城20公里外的黄竹岭村。
她父亲贺焕文在前清的时候还是一个举人,在当地做过县官,后来弃官经商,居家搬迁到了永新县城。
民国时期,思想开明的父亲将贺子珍送进了当地的教会学校。在那个时候,女子上学还不是一个普遍的情况,但贺子珍自幼便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性格,倔强而率真,从不因此畏惧世俗的议论。
在大革命爆发之后,年仅16岁的贺子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于革命事业,当时和她一起的还有她的哥哥贺敏学以及妹妹贺怡,这三兄妹被称为永新三贺。
当北伐军打到永新之后,贺子珍成为了永兴县第一任妇女部长,到1926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
而就在贺子珍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满怀希望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却在1927年制造了反革命政变,革命事业受到严重挫折。
贺子珍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和哥哥一起参与并领导了永新农民暴动,随后毅然登上井冈山,加入宁冈农民自卫军。
几乎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带着秋收起义后的部队,来到了井冈山,也就是在这里,贺子珍与毛主席结下了姻缘。
贺子珍与毛主席相知、相识、相爱,并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这对革命恋人,有着一段温情的时光。
但是,毛主席与贺子珍之间的爱情一开始就充满了曲折,起初是连续两个孩子在出生之后夭折,这带给贺子珍极大的打击,又因为长征,贺子珍在饱受颠簸之苦的同时,又经历了骨肉分离之痛。
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能够不被击倒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遑论继续振作精神持之以恒的为事业而奋斗。
一切的磨难都没有击倒这个坚强的女性,直到1936年,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红军抵达了陕北。在这一刻,不管是中国革命还是这对患难夫妻,似乎都将迎来崭新的一页。
然而,就在抵达延安后不久,因为一场误会,贺子珍负气出走,来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
毛主席连发6次电报,希望贺子珍回来,并在用过的手帕写信挽留:“我们难道就这样分手了?”可见毛主席是心思细腻的,他一直想要挽回贺子珍。
但贺子珍却坚决的说:“就此分手”。此时的毛主席伤心不已。
毛主席最终无奈放手,只是他们还无法预料,这一次别离,会在将来给俩人留下多么大的遗憾。
几经辗转贺子珍来到苏联生活,但过的却并不如意,贺子珍有些后悔离开毛主席,并和毛主席通了书信。
1939年,毛主席给贺子珍捎了一封信,毛主席一改以往对她子珍的称呼,写道:“你寄来的照片已经收到。我一切都好,勿念。希望你好好学习,政治上进步。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
看到信的贺子珍犹如晴天霹雳,肝肠寸断。1947年贺子珍回到国内,那时候解放战争已经临近尾声,中国革命的前途一片光明。
而在国家的事业迎来高潮之时,毛主席与贺子珍之间却没有破镜重圆的可能。当年一别,这一生就再也没有回首的可能。
阔别之后再难逢
贺子珍回国的时候,带着女儿李敏一起回到了哈尔滨,随后李敏回到了父亲毛主席身边,而贺子珍留在了哈尔滨的财委继续工作,没过多久,贺子珍南下前往上海工作。
她一直期盼着的与毛主席的重逢,在此时看来,却难以实现。饱受十年别离之苦的贺子珍心情难免失落,但她的心中还是残存着一丝希望。
1949年,贺子珍来到了上海虹口区工作,住在一幢公房里,后来又搬到淮海中路的贺敏学家中居住。
因为后面贺敏学被调到福建工作,上海市委在泰安路给贺子珍安排了一个住处,直到最后住进了湖南路262号。
从回国到如今,她没有收到来自毛主席的消息,不是毛主席不知道她回来了,但毛主席身为国家领袖,就要以身作则,面对贺子珍妹妹贺怡前来劝和。
毛主席曾对人说:“贺怡想让我和她姐姐复婚,她真是太不懂事了,我现在这种情况怎么能和贺子珍复婚呢?一个领导人,怎么能做这样的事呢?”
但毛主席对贺子珍还是十分关心的,一开始贺子珍准备去上海工作,毛主席对她的生活就十分地担忧,并提出要用自己的稿费来接济贺子珍。
当时主管上海的领导是陈毅,听到毛主席的话,贺子珍也是在革命时期做出过很大贡献的老同志。陈毅回答道:"一个贺子珍,我们上海养得起。"
尽管在生活上,贺子珍还过得去,但是贺子珍的精神状态一直比较压抑。
她太思念毛主席了,渴望着与他见面,向他吐露衷肠,诉说这十年来受尽的委屈和磨难,希望得到他的原谅,只是这一切可望而不可及。
因为失望、难过与痛苦,贺子珍的身体状况也出现了问题。
从1954年开始,她就生了病并住进了华东医院,随着她的病情逐渐稳定,在出院之后,她就一直在湖南路的住处疗养,据当时负责照顾贺子珍的护士说:贺子珍在心情沮丧的时候,哭得特别厉害。
一个自幼天不怕地不怕,不畏惧世俗的眼光,不惧怕学校的权威,不畏惧国民党的威严,毅然投身革命,用柔弱的身躯为中国革命事业贡献力量的奇女子,在战火硝烟中,吃过苦、受过伤、多次险些送掉命,她都从来没有怕过。
但在这个时候,她却因为沉重的心理负担而意志消沉,对于贺子珍来说,她最难过的事情就是和毛主席分手。
但在这件事上,她从来不怨恨毛主席,她只是非常地悔恨,悔恨自己当年不懂事太任性。
而现在,尽管她迫切的想要见到毛主席,但为了顾全大局,她始终只能默默的承受着内心的纠结与自责。
三十年后首进京
贺子珍生病了,这一消息也传到了毛主席的耳中。贺子珍在上海住院期间,毛主席经常关心她的病情和生活。
有一次,卫生部长傅连章即将前往上海,毛主席还让他带上了自己的亲笔问候信。并亲自指示了对贺子珍的治疗工作。
在信中,毛主席劝说她相信栗宗华教授能治好她的病,要她好好养病。往后,毛主席也经常派人给她送一些吃的和用的东西。
在收到毛主席的问候之后,贺子珍的心情好了不少,病症也恢复的快了起来。后来,毛主席还安排了一次与贺子珍的会面。在那次会面中,贺子珍痛哭流涕,一遍遍的说:我好悔。
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在与毛主席会面之后,贺子珍就像了了一个心愿一样,心态逐渐平和了起来,只是一直默默关心着毛主席的身体状况。
在那次会面中,她就发觉,毛主席老了,身体也没有以前硬朗了,她嘱咐毛主席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在这之后,贺子珍也一直在过着自己清闲的日子。直到1972年,当革命战友陈毅去世的消息传到她的耳中时,贺子珍又病倒了。
在治疗期间,她不吃饭不睡觉,只是一直在担忧毛主席。而四年之后,当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过来的时候,这对贺子珍再次造成致命的打击。
在那一天,她呆呆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电视机里群众哀悼毛主席的每一个镜头,她泪流满面,久久不能平复。
那一年的冬天,贺子珍突患中风,以至于半身偏瘫,再次住进了华东医院,而从这一次开始,她也再没有出院。
毛主席逝世了,自己却没有送他最后一程,甚至没能亲自前往北京为他吊唁,这也成为贺子珍心中最大的遗憾,她是多么想要去北京再看一眼毛主席呀。
1979年的6月,全国政协第五届二次会议决定将贺子珍同志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在当时,张世珠和上海市书记王一平一起到医院向她表示祝贺,久卧病榻的贺子珍听到这一喜讯,表现得非常高兴,她说:党中央没有忘记自己在革命斗争中做过的贡献。
尽管她当时重病缠身,不能参加会议,但这件事情对她是莫大的荣誉和安慰。
当时,贺子珍还坚持要下床来接待两位来客,并让护士给她换上了崭新的浅灰色上衣,深黑色裤子和一双新布鞋。
在当年的秋天,随着贺子珍身体状况的恢复,她提出要到北京去住一段时间,很快,组织上就同意了贺子珍同志的请求,并为她前来北京做好了安排。
没几天,在上海的虹桥机场上,停放着一架专机,等待着接贺子珍前往北京。
在北京机场,曾经在井冈山上与贺子珍一起并肩作战的曾志前来迎接她,到达北京之后,贺子珍被安排住到了301陆军总医院病房。前往北京,这是贺子珍等待了30年的事情,而现在她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
他只是睡着了
贺子珍在北京301陆军医院住院期间,很多老战友以及领导同志都来看望过她。胡耀邦同志也为她送了花篮。
贺子珍曾舍身挡子弹救下的宋任穷夫妇也来看望了她,那一次受伤留下的弹片一直留在她的身体里,都没能取出来。
1979年的9月8日,也就是毛主席逝世三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之下,贺子珍前往毛主席纪念堂吊唁毛主席。
在临行之前,工作人员反复地告诫她:见到毛主席的遗容不要哭,一定要克制情绪,贺子珍答应了下来。
当时,贺子珍那银白的短发依然整齐的梳在脑后,眼睛依然明亮,衣领雪白,穿着一件蓝灰色的外套,一身的打扮干净而又朴素,从她的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当年永新一枝花的风采。
从天安门城楼的北门进入毛主席纪念堂,站在北大厅三米高的毛主席汉白玉座像前。
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代替贺子珍献上了一个花圈,在贺子珍为毛主席敬献的花圈缎带上写着:"永远继承您的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贺子珍就坐在轮椅上,仰望着那个庄严的坐像,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随后贺子珍坐着轮椅被缓缓推进瞻仰厅,升降机将水晶棺缓缓托起,一个安详的面容出现在贺子珍的面前,那是她曾经的丈夫,这层冰冷的水晶却将两个人生死永隔。
贺子珍一直觉得毛主席只是睡着了,他不是神而是人,他也需要睡觉。与毛主席一起并肩作战10多年,贺子珍守护了毛主席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她知道毛主席为了新中国的事业操劳的太多太多了,而现在他终于睡着了,睡得很沉。
在毛主席的遗体前,满心思绪奔涌而出的贺子珍情难自已,还是忍不住的泪流满面。她坐着轮椅围着毛主席的遗体转了好几圈,一双明亮的眼睛,噙满了泪花。
她一直看着毛主席,就那么静静的看着。即便在被推走的那一刻,眼神也始终没有离开。
在那个时候,她在想什么?是在井冈山时期与毛主席的温情岁月还是长征中的种种磨难,又或是在苏联时期受尽的委屈还是回国之后漫长的煎熬?贺子珍在毛主席纪念堂待了10分钟。
当她最终走出纪念堂的时候,她一直静静地看着毛主席长眠的地方,在她快要上车时,她突然转过了头,看着纪念堂,两眼噙着泪水,颤动着嘴唇,想要说什么。
当时贺子珍的女儿李敏也侧头迎着母亲的目光看向远方,这一幕恰好被当时唯一陪同参观的摄影师吕相友记录了下来,他们的眼神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那就是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
在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之后,贺子珍回到了301医院的病房中。她后来对前来看望她的张世珠说:"告诉你呀,我去看望毛主席了,到了毛主席纪念堂,还看了天安门。"
那一刻,贺子珍非常开心地笑了,看到她心情如此舒畅,所有人也都为她高兴。在这之后,随着贺子珍情绪转好,她的身体也逐渐好转,就连说话也比以前清楚多了。
在北京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贺子珍很想念上海,在1981年的5月份,贺子珍又回到了上海。
时光飞逝,在1984年的初春时节,贺子珍的身体断断续续的出现发烧的症状,后来进而变成了高烧。在医院里,医生用了很多方法都没能让她退烧。
4月15日的时候,贺子珍的女婿孔令华当时正在北京的家中辅导孩子们写作业,电话突然响了。
孔令华拿起了电话,说话的人来自中央办公厅,然后孔令华将电话交给了李敏,对方说贺子珍病重,已经准备好去上海的飞机票,请李敏全家马上到上海去。
李敏听到这个消息,知道母亲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她赶紧对丈夫说:母亲病重了,我们马上去上海。
孔令华简单的收拾了一下行李,一家人踏上了前往上海的路途。抵达上海之后,他们直接来到了华东医院,李敏来不及听医生介绍母亲的病情,直接来到病床前。
当时,她看到贺子珍呼吸急促,两个脸颊都是通红的,十分地憔悴虚弱。
李敏刚想叫一声妈妈,贺子珍却睁开了眼睛,她看到了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嘴角抽搐了一下,好像在说你们来了。
李敏问贺子珍:"妈妈,你哪里不舒服?"
贺子珍当时回答:"我肚子痛。"
不多时,贺子珍的兄长一家也从福建赶了过来,贺敏学到来后,建议医生赶紧给贺子珍服用安宫牛黄丸。
这是一种退烧的良药,贺子珍在吃了药之后体温降了下来,很快睡着了,李敏悬着的一颗心也才放了下来。
等到贺子珍醒来之后,她对着亲人说:"你们是不是怕我不行了,都来了。"
贺子珍表现的很从容,她还吩咐一旁的护士给自己的外孙女孔冬梅拿一点好吃的。
看到贺子珍的神智逐渐恢复了过来,大家悬着的一颗心都有所放松。但没有料到,这只是回光返照。
18号的晚上,贺子珍的病情再次加重,体温两度升高,再次陷入昏迷的状态,被送进了急救室。
到了第二天下午,随着心电图上传来急促地滴滴声,这个一生历经磨难的老人,最终贺子珍还是离世了。
在贺子珍去世之后,关于她的后事问题上,邓小平同志在当时说:"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骨灰放在一室。"
这里的一室是八宝山革命公墓存放中央领导同志骨灰的地方,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给贺子珍葬礼的规格定了一个基调。
在4月25日,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的大厅举行,前来参加的中央领导同志有胡耀邦,邓小平,陈云,邓颖超,李荣珍等数百人,中央各单位以及部分省市地区都送来了花圈以及发来了唁电。
在当天下午,贺子珍的遗体被火化,然后由飞机空运到北京,安放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贺子珍离世之后,在第二天早上的新闻节目中,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这一消息,随后,北京以及全国各大报纸都刊载了新华社向全国播发的贺子珍逝世的电讯。
电讯中说:贺子珍同志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
这个曾经慷慨激昂的女性,在她75岁的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传奇的故事以及宝贵的精神财富。
她为中国革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也在人生最宝贵的年华中,选择了与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一起携手共进。
尽管她遭受了很多磨难与不幸,并因此在沉默的悲苦之中默默忍受着,但她的名字必将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