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拥兵25万,单场战役歼敌却从未超3万,中央为何要这样安排

票非人的有历史
2022-07-26 10:33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关注”,持续为您奉上诚意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80年代,开国上将杨成武将军出版了一本名叫《战华北》的回忆录,请老首长聂荣臻作序。
聂荣臻欣然同意。等他写完之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聂帅居然在这段序言中若有若无地诉说了一段委屈。
聂帅如此说:
“平津战役之前,华北打的大仗不多……1948年下半年,华北组成了三个兵团,只要需要,是可以打一些大仗的。但是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已经对全国解放战争酝酿了一盘好棋。……”
虽然时间已过去近40年,聂帅说话也非常讲究,仍以顾全大局的姿态回忆那段历史。但他的话仍透露出一个事实,自1946年至1948年年底,华北部队没有打大的歼灭战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尤其令人奇怪的是,华北部队单场战役的歼敌数字,从未超过3万人。比如最著名的清风店战役,歼敌只有1.7万余人。解放石家庄战役也只歼敌2.4万人。再往后和东北野战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就不能算入华北部队独立作战的歼敌数了。
为什么中央有此安排呢?

一、开局不利
其实1946年全面内战开打之际,华北部队还是很有决心要打大歼灭战的,只是形势不允许。
聂荣臻在1946年6月,向中央上报了一个气势颇为宏大的战略目标:拿下山西。
具体的打算是“西攻东防”,也就在山西方面主攻,在河北方向防守。
毛主席不仅同意了这一计划,还将其概括升华为“夺取三路四城”。
三路是指北平至绥远的平绥路,北平至汉口的平汉路,以及贯通山西省的窄轨铁路同蒲路。
四城是指太原、大同、石家庄、保定。
这四座城是山西、河北一带的重镇,一举拿下,意味着彻底摧毁阎锡山势力,卡住北平的咽喉。
聂荣臻雄心勃勃,西邀贺龙晋绥军区,南邀刘邓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向三路四城发起了猛攻。由于刘邓牵制有力,河北国军腾不出手西援山西,聂荣臻在晋北连连获胜,解放了山阴、繁峙、原平、五台、定襄等城镇,一时有席卷南下、全取山西之势。
然而这胜利之势,在大同、集宁被硬生生刹住了。
大同当时属察哈尔省,集宁(今乌兰察布)在绥远,两地相距约200里。在如此大跨度范围内同时打两场仗,对指挥员的要求非常高。但指挥员却是一言难尽。
当时参战部队是晋察冀军区一部分,晋绥军区一部分。打这么大跨度的仗本应派一名拥有绝对权威的大将,按理说最好是聂帅亲自坐镇,就算聂帅不擅于临场指挥,再派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负责现地指挥,也能应付。
但聂帅太仁慈,太照顾贺龙的面子,不好意思直接指挥晋绥部队。两家一商量,各派一位等级较高的指挥员。
于是晋绥派来了张宗逊——时任晋绥野战军副司令员,晋察冀派来了罗瑞卿——时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这两位论本事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任哪一位单独指挥,都能把大同拿下。然而同时来了两位,给两家部队思想上造成一定混乱,以为还是各打各的。
结果是,晋察冀部队有自己的想法,晋绥部队也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按张、罗二位的统一命令,两家都想争先立功,于是没等到统一约定的日子,便四面八方地提前开始进攻大同。大同之战开打之时,傅作义打草惊蛇,察觉出聂荣臻目标绝不止吃掉山西。唇亡齿寒,傅作义抛弃成见,发兵南下支援阎锡山。
张、罗二位战前预料,若傅作义来援,肯定要经过集宁城。所以在集宁方向预有准备,傅作义派来三个师增援,途中被包围于集宁城。
战役进入胶着和僵持。我军同时在大同、集宁围住了两颗硬核桃,一时间很难啃下。若要迅速解决问题,肯定是加派兵力。
张、罗二位共同指挥的问题暴露出来,他们都不是各家的一号首长,调兵增援都说了不算。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下去。
聂帅不知是抽不出兵,还是感觉现有兵力能完成任务,也没派兵的意思。
僵持之下,傅作义反应更快一些,豁出棺材本,又派出一个101师,增援集宁。101师是何方神圣?乃是傅作义起家的35军辖下的头号主力师。
这就得说傅作义的过人之处,他是国军当时各大地方实力派中,唯一还有一点大局意识的,不搞简单的义气之急,该救急时毫不惜力。

话又说回来,聂帅为何坐观大同集宁两处围敌而不增兵呢?包括中央,大概也没有估计到傅作义会增兵。可能原因就是,以我们的一向观察,国军没有援助邻居的习惯,傅作义救阎锡山,派三个师已经是天大的面子,不可能再增兵。所以,失算了。
傅系又派一个师来救集宁被围之兵,准备破了围之后继续南下。动作又快又狠,张、罗二位没有料到傅作义有此一招,赶紧分围城之兵去迎击新来的这个师。结果两边都没打好,聂帅赶紧下令,大同、集宁全都撤围,暂避傅作义的锋芒。
二、傅作义异军突起
大同、集宁之战失利,聂帅痛心疾首,战后总结,杨成武、罗瑞卿等人和聂帅总结经验,共同认为,晋察冀部队现在打这样的仗没有把握,解放山西的目标不能再提了。
几个月前还雄心勃勃地要扫平山西呢,为什么转变这么大?
有三个方面原因。
其一,聂帅裁军太实诚。1946年国共军调,进行了大裁军,聂帅响应中央号召,把晋察冀部队作为中共展示和平诚意的窗口——这也没办法,晋察冀在抗日时期就被宣传为模范根据地,美国派了好几拨记者来采访,来晋察冀支援抗日的国际友人也最多,像白求恩、柯棣华两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都是慕名前来。
作为窗口,就得多做点实事,不能全是表面工作。聂帅严令,晋察冀部队必须按双方协定,军事人员裁减三分之一。裁三分之一,直接导致部队伤了元气,张宗逊上将后来回忆大同集宁战役,之所以啃不下集宁三个师,与其说指挥失误没有集中力量摁着被围的三个师打,还不如说部队没有信心,吃不下。外围又来了敌人,两面受敌,谁敢不管?
聂帅难道不知道裁军过多伤元气的道理?老人家比谁都懂,晋察冀二十万大军,都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裁军他比谁都肉疼。但是中央已有命令,不裁影响政治大局,聂帅咬牙忍痛,说什么也得落实。
其二,三路四城计划不切实际。目标全是大中城市,太原、大同都是易守难攻之城,以我军当时的技术水平和作战经验,打坚城并不适宜。横向对比,东北、华东和晋冀鲁豫三个方面军都没有大规模地进攻城市,仍处在发展农村根据地阶段。
尤其是太原,直到1949年4月,我军挟平津战役之余威围攻太原,仍在太原西山吃了大亏,徐向前累病在前线。最后靠硬磨,拼命,火炮不要钱似地猛轰,才算打下太原城。这本钱,我们在1946年时还出不起。
其三,傅作义异军突起。傅作义是国民党实力派中的另类,他当年从晋系军阀中出走,在绥远独当一面,很快把这个塞上穷省治理得井井有条。
傅作义脑子灵活,不拘泥于意识形态,而是从绥远的实际出发,改善民生,维持社会治安,尤其是把国民党从来只放在嘴上的平均地权推行下去了,用的办法和中共大同小异,打击大地主,严禁土地兼并,让广大农民有地可种。
他还无师自通地在绥远搞起金融改革,绥远的商品流通非常畅通,很少出现国统区常见的通货膨胀。
傅作义带兵也颇有古之良将的作风,崇尚做实事,作风淳朴,不以士兵为奴役对象,不克扣士兵军饷粮米。当时国民党中央军都背地里骂傅作义是七路半,谓其行事作风极像八路军。
傅作义因而在军队中威望极高,指挥极其灵便,军队战斗力也比较强,远非昔日老长官阎锡山的晋军所能比。
1945年9月,聂荣臻曾与贺龙联手进攻绥远省,那时就发现傅军极不好打,战术非常灵活,一触即退,喜欢据城坚守。傅又极善于和外界联动,当其王牌军35军被围时,他竟能说动宁夏马鸿逵和老长官阎锡山共同出兵救援。
所以傅系虽只有不到5万人马,却能顶住聂、贺联手围攻。
大同集宁战役进行中,傅作义又与河北、热河的国民党中央军联动,进逼承德,聂荣臻紧急下令我军撤出承德。
大同、集宁撤围之后,张家口成为一个战术孤点,聂荣臻再令我军迅速撤出张家口。当时部队都不理解,纷纷来找聂荣臻,表示决不愿放弃张家口,宁死守城。
聂荣臻好一阵劝说,大家这才怀着无比悲壮的心情撤走。
傅作义迅速派兵抢占了张家口。蒋介石闻此城“光复”,当即在他的伪国大上宣传胜利消息。
华北我军遭遇失利,此后一直呈退守之势,傅作义则步步进逼,后来竟地跨察热绥冀四省,成为华北“剿总”司令,名下指挥五十多万国民党军。
这五十多万人,其中三十多万都是蒋介石主动放低姿态,交给傅作义指挥,让其持续保持华北方面的主动权。
傅作义得势不让人,在固守平津的同时,不断派兵向保定一带进攻,把华北部队一再向南压迫。
面对这样一个极难对付的地方实力派,中央的意图悄悄发生了变化,不再寻求与傅阎决战,而是保存实力,牵制傅部使其无法进一步扩张。
三、打小仗不打大仗
1947年6月,朱德亲自来到晋察冀,当面与华北部队高级干部开会,总结过去一年来作战的经验教训。
聂荣臻诚恳接受朱德的指正,改变了作战样式,从之前逐城争夺、小空间作战,转变为大踏步进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朱德稍一指点,华北战场立即大为改观。聂荣臻不再纠结于防范傅作义大军南下,将重心放在山西河北两省的结合部,发动了正太路战役、清风店战役等,在太行山山麓频频出击。
由于中央定下的总方针是不打大仗,聂荣臻虽然打得有声有色,甚至一度击败傅作义的101师、32师,这两个师号称一块金子、一块银子,都是傅部一等一的主力,三十五军军长鲁英麐战败自杀,三十五军参谋长和32师师长阵亡。
傅作义领教了共军的厉害,不明原因,派人探查共军是不是换了指挥官,他决不相信聂荣臻会有这么高的水平。但查来查去也不明所已,因为朱德来华北的消息严格保密,敌人怎能得到。
到1947年夏,鉴于东北野战军在关外大打,国军顶不住,渐渐有了让傅作义出关增援的意图。中央察觉到此问题,立即指示华北部队服从大局,不要急于和傅作义决战,而以小规模战斗死死拖住傅作义,使其无法东出山海关。
聂荣臻当时已摸清了傅作义的底细,有足够信心和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决一死战,而且力量也慢慢发展恢复起来,总兵力约25万人,与傅部完全有硬碰硬的实力。尤其是后来并称开国上将“三杨”(杨得志、杨勇、杨成武)中的两位都在华北部队,这两位威名日盛,后来各自成为两个兵团的一号,骁勇能战,可堪大用。以此强兵勇将,打大仗那可是谁都不怕,又何惧傅作义哉?
但中央既有此令,就不敢再升级战争规模,始终控制在中小规模。
即使1947年11月,决定拼血本拿下石家庄,一雪张家口失陷的前耻,消灭敌人兵力也只有2万余人。这和东北、华东战场动辄投入十几万人、经常消灭五万以上敌军的情况,可谓大异其趣。
至今研究我军解放战史者,也都是言必称孟良崮、四平、莱芜、羊山集等战役,华北战场基本上乏善可陈。这并非华北不能打,而是他们以极大的政治担当,默默地一城一池间战斗。红花绿叶,皆有其人,方能成就大事。
华北部队,功勋永志史册!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