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杂谈] 水自茫茫花自红

12 已有 4663 次阅读   2015-08-10 09:45   标签Microsoft  color  style 
   水自茫茫花自红——读赵丁红画作随想
品牌服装网    2011-09-13分享到:

导读:诗书画自古成一家。很多画家朋友见到我,总希望我能对其作品说上一二。起初,我感到心里发怯,怕说外行话让人耻笑。后来,我发现文学与美术有很多相通的东西,即所谓的殊途同归,也就壮着胆子开始给一些画家写点评论性的文字。

  诗书画自古成一家。很多画家朋友见到我,总希望我能对其作品说上一二。起初,我感到心里发怯,怕说外行话让人耻笑。后来,我发现文学与美术有很多相通的东西,即所谓的殊途同归,也就壮着胆子开始给一些画家写点评论性的文字。

  我曾说,艺术的目的在于审美,其实质是哲学。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学要反映生活,美术也要反映生活。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反映形式。同一种艺术形式,又因不同的人的不同认识与感悟,产生不同的表现方法。我向来对流派之说、师承之论表示怀疑,对于创作者来说,你只是你自己,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的任务只有两个:一个是你发现了什么,另一个是你创造了什么。画家讲究写生,写生的过程,既是对生活对自然的记录过程,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主要锻炼的是画家观察生活的能力和绘画技法的熟练程度。因此,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可以说,一个画家一生的绘画过程,也是他不断写生的过程。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至少要完成他的“三级跳”。即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跳。这很像写生和速写,它强调的是“是什么”。第二跳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一跳指的是艺术家开始进入创作,即由过去“我们”的统一的规定程式向“我”个人的自由程式转化,也就是由共性向个性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谁的个性越张扬,谁的作品就越能被关注。第三跳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这一跳当然不是原来第一跳的原地踏步,它是一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就是说,经过这三跳,这个画家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正地从理想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了。在中外画家中,这种成功的范例很多。譬如毕加索和齐白石。齐白石60多岁开始变法,最终达到化境,完成了其美学和哲学的艺术高度。关于这三级跳,著名作家秦牧曾深刻地指出:自然主义是幼稚的,跑野马式的创造也谈不上炉火纯青,有时甚至远离实际,而“形神兼备”,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融会贯通、变化创造,才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境界。现实主义必须和浪漫主义结合,各偏一端总难免存在缺陷。

  当下,很多年轻人甚至少年儿童都有当画家的理想,尤其是最近十年书画市场异常火爆,更增加了人们立志成为画家的热情。就艺术美育普及而言,这是天大的好事。但就对个人来说,并不是背个画夹到教室学几天素描,到山里画几张速写就可以称为画家的。我以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画家,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热爱生活,能够从生活中挖掘亮色。二,要有扎实的绘画基本技能,并能有持久的耐力。三,要注重美术理论和其他艺术理论的学习,善于学科之间的比较、联系。四,要有不断的创新精神,能够做到取长补短。五,要有人生的精神追求和思想高度,甘于寂寞,过于物质化、市场化会限制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六,广泛地开展学术交流,随时从他人的创造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这些内容,看似老生常谈,其实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

  我上面所思考的话,主要源自于女画家、广州鼎宏堂美术馆馆长赵丁红。我与丁红的相识,在我为她的画作《菊花宜酒蟹宜肥》的解读中有过阐释:初识丁红,是在北京地安门西大街的文采阁一楼茶餐厅。那地方过去是文人雅聚的地方,很多重要的研讨会都在那里召开。后来由于修路停了一段时间。再后来,所谓的平安大道修好了,却把文采阁的文气给断了。2011年5月的一天,经朋友介绍,让我认识一位美丽的女画家,说她有一本精美的画册刚出版。于是,我的手里便有了《赵丁红画集》。回到家,掌灯观看,不由感叹真是奇女子画了奇特的中国画,遂赋诗一首助兴:梦回故里吟古风,太行雨后菜花婷,庭院深深深几许,几多憧憬几多红。竹林深处观炊烟,金秋柿果故乡情。菊花宜酒蟹宜肥,梅香时节玉玲珑。在这首诗中,我把画册中的12幅作品巧妙地融入其中。我相信熟悉丁红作品的人都能看出来。

  丁红的作品以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主,既有工笔的细腻,也有写意的潇洒。尤其她画的太行山系列一下吸引了我。自1990年以来的20年间,中国文学出现了整体向内转的思潮,其直接表现是远离现实,躲避崇高,关注自我,一切向市场看齐,从而使中国文学大失水准,如20年的小说创作没给读者留下一个公认的典型人物。我在各地的文学讲座中,不止一次地呼吁,让文学回归文学。你很难想象,在当下的文学作品中,你几乎看不到对高山、森林、草原、河流的描写,而更多的是两性生活的活剥。相反,在丁红这样的画家笔下,却出现着一幅幅对山川河流花鸟树木的栩栩动人的描绘。如《太行春早》、《粤西人家》、《海南悠径》、《神仙瓜果图》等。在花卉中,丁红独爱牡丹,这自然与她生在河南漯河,毗邻牡丹之都洛阳有关。看罢丁红的画,我不由想到,我们的作家应该向画家学习什么?我以为,首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爱,始终保持一颗蓬勃向上的心,一双不断发现美的眼。

  美术和文学都强调意境,意境是美学,也是文学,更是哲学。我喜欢看画家的结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结构布局比线条和色彩还要关键。文学跟美术不一样,你看不到,你只能去感应。大凡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它的构图一定是合理的,符合美学规律的。因此,我跟很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说,你认识名师固然很重要,但认识艺术的规律更重要。谁先掌握了事物的规律,谁就有可能成为大师。

  丁红自幼跟随父亲习画,至今已有30余年画龄,她不断学习进修,遍访高师,对于绘画自然有着自己的心得。但她温婉的性格又不善于表达,她只是以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不懈地对绘画这个心中之神进行探询和拷问。我曾几次看她现场作画,笔握心间,气定神闲,大有一出手就能定乾坤的气势。这使我想到小芥子容纳须弥山之说。

  同丁红逐渐熟悉后,发现她很通佛性。何为佛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我的理解就是认知二字:即认知自我,认知世界。宋代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用图画与偈颂相结合的形式,以寻牛得牛作比喻,展现了一个禅者由修行开悟而再度入世化众的心路历程。如果用其中的第九幅《返本还源图》的偈颂——“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来形容丁红当下的心境,我以为是恰当的。此诗的具体解释是:此时的修行者,已不为外界的声色所打动,所以如盲如聋。他(她)心如明镜,映照万物,所见的山水,已不再是修行前所见的山水,而是清净自然的万物本性了。至于丁红的画何时能达到这个境界,看她的缘分了。来源: 中国文化报   (图片另附)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9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