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汉字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充当着记录语言和文化的功能,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衍化,成就了今天的博大精深,它充实和丰富了历代的文人志士,也为这些文人志士们所研究和发展,许多关于文字的艺术形式在期间形成,许多文化通过这些形式得以保存流传。它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毕加索曾说过,真正的艺术是在东方中国,“假如我生长在中国,首先要成为一个书法家,然后才是画家”。可见作为一门艺术,它已然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而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具备的就是高雅的艺术性情。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中,书法修身养性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效法自然的清静无为的过程,它让书法艺术在画卷之中诠释自然最纯粹的真义。
品谈童年 结缘书艺塑心志
一个从事书法艺术的人,总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于言谈举止之间给人如沐春风的亲和之感。叩开这间光线透亮的办公室,徐杰老师一副欣然宁和的表情,与规整的室内陈设显得十分和谐,尤其是竖直挂在面对办公桌墙上的四副书法作品,更使人仿若置身于诗的世界。
品着香茗,我们逐渐进入徐杰老师的书法艺术天地。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他,早在幼小的童年时就接触到了书法,那时候祖父和父亲都对书法有一定的钻研,于是自己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种氛围的熏陶。入门之初,在父亲的严厉要求下学习“柳体”的楷书,但是父亲自己写的却是“颜体”。那时他不解父亲之意,现在才略有知觉。柳公权的用笔之法在于心,“心正则笔正”。其笔下之字均衡瘦硬,骨力遒劲,形似魏碑的斩钉截铁之势更是风骨正气的彰显。想来或许父亲的意图就是以字育人,希望通过“柳体”的临摹,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年徐杰的心志,从小培养他的人格性情。
小学五年级开始,徐杰对书法的兴趣愈加浓厚。常常自觉地注意身边出现的各种字,把觉得好的喜欢的拿来参照临摹,有时候用到没有纸张可写了,就将课堂的书本和练习本拿来写,以至于他所用过的课本翻开来几乎都是涂鸦,咋看之下,一片乱七八糟。此外,最有意思的就是过年时候,邻居们听说附近某家人有个小孩字写得特好的,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来求春联。以至于年前几天,家里时不时有人登门求字,多的时候还排起了长队。
初中后,徐杰的字渐渐地受到了大范围的一致认可。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与他同班的还有另外一个酷爱书法的同学,这位就是如今在书坛颇有名气的柯云瀚先生。由于志趣相仿,两人很快成了一对少年好友。而当时学校里常有专栏黑板报的任务也都落在了二人身上。刚开始时,徐杰习楷书,柯云瀚习隶书,后来渐渐地两人行书的风格趋近,以至许多人都无法明确辨认哪些是谁写的。
回顾少年时期,徐杰感触极深,虽然学书法经历的过程没有波折,但是也对他的性格形成起着关键的影响。他觉得正是静心写字的这种态度,让他能够从容于自我控制,书法对自己的从政生涯也有着极大的帮助,在浮躁的外界环境中,他利用业余的时间临帖写字,给心灵留个了安静宁和的角落,他说“闭门就是深山。”对他而言,临帖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转载于《中国文化艺术网》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