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饱含真情才能贯通观者心灵

4 已有 3697 次阅读   2017-02-17 15:08   标签normal  color  style  真情 
饱含真情才能贯通观者心灵北京画院再展院藏齐白石精品

2017年01月24日08:42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原标题:饱含真情才能贯通观者心灵

  老当益壮(国画) 齐白石

  万竹山居(国画) 齐白石

  北京画院对于院藏齐白石作品的研究和梳理是一项长期的学术工作,除了以常规绘画题材划分举办齐白石陈列展以外,还以特展的形式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呈献给广大观众。2016年,北京画院与宁波博物馆合作,以全新的角度切入,对院藏的近两千件齐白石作品进行全面梳理,将“何要浮名——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奉献给了宁波观众。1月13日,该展又于北京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展出作品100余件,在佳节到来之际为首都增添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展览将持续至5月7日。

  提供反思当下艺术的一个视角

  “齐白石是北京画院成立之初的首任名誉院长,近几年北京画院举行过多次国家交流活动,发现齐白石艺术中对于本真、大美和和平的追求,已经超越了种族和国界的限制。所以在思考齐白石艺术世界性这个问题的同时,如何使这位在国内最耳熟能详的画家被更多的普通人所认知和了解,是我们工作中的重心之一。”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在前言中写道。

  对于此次展览的意义,北京画院美术馆执行策划薛良阐述说:“画院组织专门力量策划‘何要浮名——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将齐白石的人生脉络与艺术成就作为近现代中国画坛的历史切片,全面梳理了齐白石从湖南民间到文化中心北京的人生历程,探索白石老人艺术创作不断创新的核心规律。在今天繁荣复杂的美术界,相信这一带有思考性、问题性的展览会提供我们重新审视、思考艺术的契机,也会为广大普通观众搭建重新品读经典、认识传统文化的平台。”同时,王明明表示,此次展览立足于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的完备体系,调动院藏齐白石作品各门类的精品资源,“特别是我们选取齐白石晚年自刻的一枚印章《何要浮名》作为展览主题,从艺术家‘名’与‘实’的角度出发,回归到对于齐白石思想性格、艺术追求以及人生态度的深度认识。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出发,尝试去探索齐白石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创作规律。”王明明说。

  “何要浮名”取自齐白石晚年一枚自刻印章的印文,是白石老人从艺数十年来的艺术心得和人生感悟,更是老人清醒认知自我,坚守艺术之道的一种警示,薛良介绍说:“基于‘何要浮名’的主题,我们以齐白石的人生道路与艺术成长为内部线索,深入剖析齐白石的艺术价值。”

  四大板块再看白石“成功之道”

  白石老人的一生,深知“天道酬勤”,常感“知己有恩”。于此,此次展览共分为“星塘白屋不出公卿”“要知天道酬勤”“知己有恩”“寂寞之道”四个板块,在百余件作品中,涉及齐白石的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水族、禽鸟、蔬果、杂画、书法、篆刻等各个品类的代表性作品,深度发掘齐白石作品背后蕴含的人格魅力与对艺术最本真的追求。

  勤奋,是齐白石艺术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此次展览作品《南瓜》的题跋中写到“昨日大风,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足之,不教一日闲过也”,显现齐白石对于勤奋的认知。在挚友陈师曾的劝告下,齐白石以“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君等勿怜”的决心开始“衰年变法”。历经十年“岁岁寻常汗满颜”的勤奋努力,齐白石终于自创一格,开创“红花墨叶”一派。薛良表示:“无论是写意洒脱的花鸟果木,还是精细入微的工笔草虫,齐白石均已成功地实践了他所坚持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信条,进入到‘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自由境界。对于时间的珍惜,齐白石常常感叹‘痴思长绳系日’,对于勤奋的理解,老人常常劝勉‘要知天道酬勤’。这种勤奋而艰辛的探索与独造,贯穿了齐白石的艺术人生,也使他的笔端耕耘多了一份收获。”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白石铺的一户普通农家,齐家门前的水塘传说是古时有陨石落下,因此得名星斗塘。在第一板块里,北京画院精选了多幅齐白石早年的临摹作品。观众既可以从作品《万竹山居图》中,看出老人对于家乡景物的回忆与怀念,也可以从《上学图》中体会到老人童年记忆的美好与祖孙情深。对于自己的卑微出身和木匠身份,齐白石成名后从不隐讳,恰恰相反,他常常以“鲁班门下”“木人”等名号自居,一身平民傲骨,自矜自傲的他只是恪守着自己的绘事本分,鬻画为生。从《星塘白屋不出公卿》《以农器谱传吾子孙》等印章中便可得见齐白石的早年经历和人生观,更可得见老人不忘出身的本色。他在印章《知己有恩》的边款中刻道:“欧阳永尗谓张子野有朋友之恩。予有知己二三人,其恩高厚,刻石记之。”正如这其中所刻,齐白石对于知己友人也常怀感恩之心,格外珍视与朋友之间的情意,对于别人提携和帮助更是铭记于心。

  将艺术视作“寂寞之道”

  艺术家的“名”与“实”在美术界是一个讨论不休的话题,画史中很多曾经名极一时的画家随着历史的积淀都已经烟消云散,而很多曾经默默无名的画家却在时代的进步中重新被世人发掘和审视,薛良认为,艺术家“名与实”的核心不在于当世的“浮名”,而在于存世的一幅幅作品,是基于艺术家不断创新、超越自我的核心价值。

  “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这段话道出齐白石一生恪守的人生观与艺术观,他将艺术视作“寂寞之道”,不贪慕名利,长叹“何要浮名”。虽然饱经世事沧桑,却依然保持单纯的童真,永远生活在追求真善美的艺术探索中。齐白石诗、书、画、印四全,花鸟、山水、人物皆擅,薛良说:“齐白石是真正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一位画家,还是一位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巨匠,他在艺术上的‘胆敢独造’使传统精神在今天重新散发活力。这不仅仅是中国画传统中所蕴含的最独特、最宝贵的东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何要浮名’‘行高于人人必非之’等印语是齐白石自己晚年心态的一种真实流露,也是老人对于自己名声日隆状态下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一位艺术家如何在画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最核心的根本所在是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些真实而饱含情感的作品才是艺术能够穿越时空、贯通观者心灵的精髓和关键。”王明明总结道。(记者 梁腾)

(责编:鲁婧、董子龙)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