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艺术动态] 报!乾隆第7次下江南 8月10日杭州快快接驾(3)

8 已有 2347 次阅读   2017-08-07 11:58
报!乾隆第7次下江南 8月10日杭州快快接驾(3)

邹萍

2017年08月04日11:10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分享到:
 
原标题:【雅昌专稿】报!乾隆第7次下江南 8月10日杭州快快接驾

  真正爱书之人,总想去一趟文澜阁。

  杭州市孤山路26号,是文澜阁所在地,这里是一座藏书楼,曾藏着一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最备受争议之书:《四库全书》。

  此书由乾隆发起,汇集了当时全国各科硕儒三百余人,参与者数千人,耗银数千万两,历时十五年而成。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共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抄录七部,专建七阁庋藏: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的文溯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其中,南方三阁是对外开放的皇家藏书楼。

  不到百年战火中,七阁均历经磨难。辛亥革命后,文渊阁《四库全书》交由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保存,后随战事变化,全书辗转迁往上海、重庆、南京等地,最终运至台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文源阁《四库全书》在入侵圆明园的英法联军的大火中化为灰烬;文津阁《四库全书》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七部中惟一原架、原函、原书一体存放保管的;文溯阁《四库全书》在沙俄帝国侵占东北三省时曾出现丢失现象,现存于甘肃省图书馆;太平天国战争之际,南三阁同被太平军占领,其中文宗、文汇阁书俱毁,文澜阁同罹劫难,幸运的是,杭州人丁申、丁丙冒险从死神手中硬抢救回来约四分之一残书,并从民间五省十七家藏书楼补抄成全书的十分之九,民国时又借文津阁本进行了三次补抄,全书庶几恢复原貌,创造出一部独特的《四库全书》。而且,丁抄将其中一些原本残缺之书觅到了全本,又据原书未加删改,因而文献价值要超过原来的《四库全书》。

  经几代人捡拾、搜访、收购、整理等工作,文澜阁《四库全书》成为南三阁的仅存,巍巍书阁,重现璀璨。而浙人在保护《四库全书》中所体现的精神和勇气值得永志不忘。

  纪昀《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

  清乾隆 内:纵28.4厘米 横400.2厘米(经); 纵28.1厘米 横367.7厘米(史)外:纵30厘米 横440厘米(经);纵30厘米 横410厘米(史) 故宫博物院藏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四千四百余人,历时十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400余种,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册,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

  乾隆帝认为《四库全书总目》卷帙浩繁,不易翻阅,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命四库馆臣纪昀等另编《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总纂官纪昀等人略去《四库全书》各类总序、小序和存目类各书提要,并将其他各书提要也大加压缩,“只载某书若干卷,注某朝某人撰”,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汇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进呈御览,由内府收藏。

  纪昀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又选出最精要的内容亲笔撰写,只写书名、著者及卷数,略去存目类各书,缮成此精选本。此书无序跋,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类下列细目,每目之下各书分上下两栏书写,以小楷抄成四轴,每轴一卷,从左至右卷为一束,合装于红木书盒内,进呈皇上,以方便乾隆帝出行携带。

  《四库全书》文澜阁本

  清乾隆

  浙江图书馆藏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912年夏,《四库全书》从文澜阁移至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从此书、阁分离,但文澜阁建筑遗存仍得到充分保护。浙江省博物馆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对文澜阁进行大规模修缮,最近的一次大规模修缮是2006年,直至2013年才竣工。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已于1984年影印,有了能全文检索的电子版。目前,一般性阅读可直接浏览电子版,也可前往孤山分馆看纸质影印版,只需携带身份证和提交研究计划申请即可,而若确需查阅原本,也可在办理相关手续后在善本特藏阅览室阅览。

  文澜阁始建时,乾隆便视其为一座公共图书馆,如今,无论时光多艰难,它亦初心未改。

  丁观鹏《乾隆帝洗象图》轴

  清乾隆 纵132.3厘米 横6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受佛学大师三世章嘉活佛的影响,数十年倾心于佛学研习。他为了表示对佛教的信仰,不仅大建佛寺,译佛经,造法器及写经自修,而且还将自己比喻成佛教中菩萨的化身,罩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光环。他命宫廷画家或者画佛喇嘛,绘制了多幅他扮作菩萨的画像,此图便是其中之一。

  图绘扮作普贤菩萨模样的乾隆皇帝,正静静地目视着众人为自己的坐骑大象清洗躯体。大象则惬意地扭头望着乾隆皇帝,流露出感激的神态。此图虽然仅署丁观鹏一个人的名款,但实际上应是件中西画家的联手之作。图中具有肖像写实特征的乾隆皇帝,其面部当出自西洋画师郞世宁之手,而略带夸张变形的玉女、金童、天王及僧侣等人物则由丁观鹏主笔。此图在设景布势上富于机巧,以曲水为脉将树石、惠草连成一体,同时也将众多的人物圈聚在一起,进而突出了乾隆皇帝的主体位置。

  乾隆帝御笔菩提叶《般若菠萝蜜多心经》册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古稀天子之宝”

  清乾隆 长12.9厘米 宽12.9厘米 通高10厘米 纽高5.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交龙纽“古稀天子之宝”,在封建社会天子就是指皇帝,他享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利。乾隆帝在《古稀说》曰:“古稀之六帝元明二祖为创业之君……其馀四帝予所不足为法”。乾隆帝借此夸耀自己是古稀全人。他还刻制了“古稀天子之宝”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圣寿时,乾隆帝把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为此他特撰写《古稀说》曰:“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其次章而即继之曰‘犹日孜孜’,盖予宿政有年,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寿宫,其未归政以前,不敢驰乾惕。犹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励己躬也。”表明乾隆帝虽然自负但不自满。另刻“犹日孜孜”玺,作为“古稀天子之宝”的副章相配使用。

 

 

  乾隆帝书董邦达绘《三希堂记图》轴

  清乾隆 纸本设色 纵201.5厘米 横15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乾隆十有一年,臣承命绘三希堂图,旨惟笔力薾弱,未足仰称诏旨,图成祗增惭悚,敬瞻天笔缅思昔贤,谨泐衔名,以志荣幸。臣董邦达恭画并识。”钤:“臣邦达印”白文方印。

  乾隆御题《三希堂记》一篇,款署:“乾隆丙寅春二月御笔”,钤“乾”“隆”朱文连珠印。另有“乾隆御览之宝”“五福五代堂”“太上皇帝之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养心殿鉴藏宝”等印。

  画心有梁诗正、励宗万、张若霭、汪由敦、裘曰修等和诗题记。

  图为人物故事题材,以山水、楼阁作为环境衬托。画以水墨为主,略作淡设色,笔墨清朗,儒雅涵蓄,富文人画韵致。史上关于王氏父子的故事有很多,此图即表现其中一则。据传,王献之自幼学书甚勤,全神贯注。王羲之趁其不备从身后欲拔其手中之笔,却未提起,于是称赞他握笔有力。图中,献之神态端凝,伏案作书,羲之正欲提笔,人物生动,画面情节性很强。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